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型創新型高職院校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從改變師生觀念入手,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一)構建模塊化的高職院校創新型教學課程體系合理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是推進創新型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把研究與實踐融入教學過程的關鍵。高職院校創新型教學課程體系以模塊化的形式形成一個連續的有機統一體,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研究及應用技術經歷,讓學生在掌握寬厚的知識基礎上,真正實現由知識的接受者向研究者、技術應用者的轉變。1.基礎課程的重組模塊。傳統以學科為單位劃分課程門類的做法,利于學生形成本專業的知識結構以及線性的知識體系,但容易造成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弊端,不利于學生廣闊知識視野的形成。因此,應該拆除學科壁壘,整合相關領域的學科內容,或以問題、案例的形式對課程進行重新布點,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促進學生整體世界觀的形成,為學生創新能的提高提供寬厚的知識基礎,這也是應對現實問題復雜化的有效手段。2.創新型課程模塊。作為一類新開發的課程模塊,在設計上應充分體現創新型教學的特點,以區別于理論知識比較穩固的學科課程模塊,并在課程計劃中占有一定的課時數。這部分課程模塊的開發,應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人力資源優勢,發動學科帶頭人,課程開發領域專家,建設一批覆蓋專業領域的以創新型課程命名的課程組,以此豐富課程資源,對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型教學起到示范與引導作用。3.基于項目或課題的綜合課程模塊。這一模塊是圍繞項目或課題涉及的知識領域形成的綜合課程,以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綜合模塊化課程的設置,可以改變知識支離破碎的現狀,克服原有課程之間相互割裂的弊端,拓寬學生的知識眼界。研究項目或課題應涉及領域廣泛,滿足學生各方面的研究需要,使綜合課程模塊的設計更有現實針對性,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平臺。
(二)建立創新型教學評價體系1.學生學業成績評價。高職院校創新型教學在為學生構建寬厚知識基礎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其教育價值的多層次性,需要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評價價值觀,既注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情況,又為其進一步學習提供反饋與建議。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時,要改變過去只重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應力求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做出全面、系統的綜合性評價。在評價方式上,要轉變過去只注重學習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實行過程與結果、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評價對學習過程的調控作用,在學習情況的反饋過程中,及時改進缺點,引導師生變注重分數高低為關心能力的培養。評價方法也應從過去以紙筆測驗為主轉變為多渠道獲取學生學習的例證,可采取項目設計、論文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從各個側面反映學生的發展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共性的培養,也應關注個性的張揚;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也要注重團隊精神的發揮,真正發揮評價作為催化劑的作用。2.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教師作為創新型教學的推動者,教學效果關系到創新型教學的開展。因此需要克服傳統教學績效評價重量不重質的弊端,在制定教學評價指標時結合高職院校特點,重點考察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實施是否體現創新型教學的特點,如教材內容的更新力度,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型教學方法的使用。除此之外,為了保證教師教學績效的客觀、公正,其評價主體應從單一擴展到多元。學生作為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有權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給予評價,但是由于學生自身的不成熟性,還應借助專家、同行、教學管理者等途徑,多渠道反饋評價信息,在相互交流中,力圖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情況獲得全面了解。為了提高教師開展教學的積極性,還應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充分調動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真正體現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文化育人環境
(一)弘揚傳承“大學精神”在大學生剛進校時,學校可以適時舉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學精神”報告會,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宣傳媒介對名師們“博學、慎思、篤行”的科學精神,對大師們取得各類科學技術發明的事跡進行宣傳;舉辦名師講壇、教授論壇,激勵大學生們探索與求知,用大師們的生平事跡和治學風范引導大學生們做人做事;在全校范圍開展“大學精神”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開展感恩勵志教育堅持舉辦全校性“感恩•勵志•成才”報告會,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報告會,以優秀學子不畏困難、頑強拼搏、懂得感恩、關愛他人的事跡給廣大同學帶來心靈的洗禮;開展“愛國、奮斗、感恩、誠信”有獎征文活動,征集個人精品“微博銘言”,舉行助學貸款學生誠信教育報告會,組織獲得過國家和社會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感恩社會志愿服務。
(三)打造實踐鍛煉平臺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引導大學生參加科研服務、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各項實踐,始終堅持“增長知識”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多渠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并實施社會實踐基地化、項目化、團隊化,使廣大同學在實踐鍛煉中砥礪品質,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干,使參加實踐鍛煉的同學身心得到協調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四)全力實現心理成長目標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增多的現實情況,開展“自信心、自強心、自尊心、感恩之心、關愛之心”培育活動,塑造大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重點關注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采用專題講座、團體輔導、個別咨詢等行之有效的辦法,進行有針對性幫助,可編排心理情景劇,加強心理交流,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克服自卑自閉心理,使他們順利走過大學生涯。
三、注重“人才培養”與“文化培育”的結合,加強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只有加強“人才培養”與“文化培育”的結合,才能培養德才兼備的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注重目標培養,確立“增長知識與道德水平”、“發揮個性與創新”、“增進身心健康”、“推動全面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確立奮斗方向。第二,注重文化氛圍形成,凝練提取出適合本校的“大學精神”,營造感恩、勵志、成才的校園文化氛圍,樹立大學生勵志成才的精神支柱。第三,注重“三風”建設,將全體大學生向學術文化、科學文化、高雅文化方面引導。第四,注重社會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大學生最終是要到社會中去接受檢驗的,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必須是能經受社會選擇的大學生,同時,必須是能引領社會風尚的文明使者。
作者:劉敏麗高崗強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