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健康知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為了探析大學生健康知識結構與身心健康水平之間的相關性。采用心理量表測評、體質測試和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與健康知識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健康知識結構與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健康知識結構愈高,其體質狀況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評價愈高
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殘害同學事件…一件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關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E身心健康水平是時代進步和社會和鑿發展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為此,一些高校為增進、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開展了相應的教學與教研活動。目前,高校主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大學體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徑對大學,fi的身心健康進行分塊教育],沒有注重發揮各種形式和途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綜合作用;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也多采取個別心理咨詢的方法j。所以,現行的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沒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盡人意。有鑒于此,本文從調查和測試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體質和健康知識結構人手,深入探討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旨在為深化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分層抽樣的辦法,選取湖北經濟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T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宜昌三峽學院等5所高校的5O個體育教學班級,共1842人作為心理問卷調查和體質測試對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問卷并參加傘部體質指標測試的學#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測評法
選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I一90),測定大學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據問卷統計結果,將調查對象區分為正常紺、輕度組、中度組和重度組。近年來,SCI90最表在內心理衛生問題調查以及臨床診斷中應用十分廣泛,具有較好的信度和較高的效度。
1.2.2體質測試法
基于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體質測試內容,測試調查對象的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試驗、立定跳遠和握力等6項數據,并通過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網中的在線體質測試與評估指導導航欄對測試的原始數據進行在線評分,據此將測試對象劃分為體質優秀組、良好組、及格組和不及格組。
1.2.3身體自尊量表
《大學牛身體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用來測量個體對自我身體不同方面的滿意或不滿意感程度的標準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筆者利用本量表的調查結果來分析大學生的身體認知結構對其體質狀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數理統計法
將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得分和體質測試評分的數據錄入計算機,運用Excel和SPSS11.0軟件對2項評分進行描述統計和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總體情況分析
SCL一90總分是9O個單項分相加之和,說明了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水平,SCI一90總分越高,說明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越高]。參照李虹報道中的類似標準規定:SCL一90總分蘭18O為心理障礙,其中18OSCL一90總分<225為輕度心理障礙,225耋SCL-90總分<27o為中度心理障礙,SCI一90總分耋270為重度心理障礙。9個因子中任一項三3分為心理衛生問題的陽性檢出。對SCL一90問卷的初步統計結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輕度心理障礙,占調查總人數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為15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為3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3;有173名大學生至少在一項因子上得分莖3分;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為1O.1。以上的初步統計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為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筆者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的心理問卷中的9項因子進行了分項統計,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癥狀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偏執,其次為抑郁、焦慮和敵對。這些癥狀可引起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自在、自卑、交際范圍狹窄、與大多數同學合不來、對同學的優點嫉妒等現象,從而致使其心境處于憂郁、苦悶的情感之中,并導致他(她)們在體育教學中不愿參加集體性和競爭性活動項目,對游戲性活動項目缺少興趣,反應遲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在大學生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學生體質狀況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依據大學生體質測試的等級標準,將體質總體評價、肺活量體重指數分數、握力體重指數分數、臺階試驗分數和立定跳遠成績劃分為4個等級: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將身高體重等級劃分為體重正常、較低體重、肥胖和營養不良4個級別;為便于比較,本研究將體重正常者歸為優秀組,將較低體重者歸為良好組,將肥胖和營養不良者歸為不及格組。將所測得的6項原始成績經過在線評分后,得到6項指標的評分和等級,按體質等級統計得到如表4的結果。從體質總體評價等級來看,96.97%的大學生體質等級達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說明當代大學生的體質狀況整體較好;然而,從另外5項指標的具體分布情況來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不均衡,有些指標整體偏低,如立定跳遠和肺活昔體重指數不及格的比例分別高達44.O2%和24.9O%。由此說明,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已勢在必行。
大學生體質健康總評分采用百分制評分,身高標準體暈、臺階試驗、肺活量體重指數、立定跳遠、握力體重指數在總評分巾所占的權分別為0.15、0.20、0.15、0.30和0.20。為檢驗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的6項體質指標間是否存在差異件,現分別以各項體質指標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為因素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同時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的各項體質指標得分進行描述統計,經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結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學生除在身高標準體重指標上沒有差異外(Sig~0.05),其余5項體質指標的得分均存在差異性(Sig<o.05)。如把重度組與正常組相比較,則6項體質指標問均存在顯著差異性;中度組與正常組相比,除了在身高標準體重和臺階試驗兩項指標上沒有差異性外,其余4項指標之問均存在差異性;輕度組與正常組相比較,除了在肺活量體重指數、定跳遠和身高標準體重分數上存在著差異性外,其它3項指標之問的差異性不明顯。由此說明,隨著心理障礙程度的加重,大學生的體質旱逐漸下降的趨勢。
2.3大學生健康知識結構對其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
2.3.1大學生健康知識結構對其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
健康知識結構是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學活動和健康自我監控的心理基礎,有關資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識結構分為3個方面:1)本體性知識,即青少年對整個健康學的理解與掌握;2)條件性知識,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學、教育學、體育學等知識;3)實踐性知識,指青少年在健康促進的實踐情景時所具有的知識與經驗積累。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識水平與其健康評價的關系,楊劍博士運用訪談法和健康知識評價法,對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識水平進行了5級評定,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大學生的健康知識水平與健康評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從相關系數高低排序看,本體性知識與健康關系密切程度較高,其次為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都達到顯著性水平。筆者在與調查對象的訪談中也發現,對健康自我評價較高的大學生掌握的健康知識比較全面,而那些對健康知識知之甚少的大學生則對自己的健康評價不高,由此說明:大學生的健康知識結構與健康自我評價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關系,即健康知識結構越高,健康自我評價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徑地對大學生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豐富和完善大學生的健康知識結構。
2.3.2大學生身體認知結構對其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
大學生對自我身體的認知是基于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之的。為分析身體認知結構對大學生身心的影響情況,筆者利用PSPP中的調查數據,從大學生對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和身體素質等5個方面的認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據該量表的評分規定,除運動能力分量表的評分是越低表示對自我運動能力認知越高外,其余4個分量表則是評分越高,表示認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隨著體質狀況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運動能力認知方面的評分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外,其余4個方面的評分則逐漸下降。另外,體質不及格組在身體自我價值感和身體吸引力中的標準差和其它3個方面的有顯著性差異;心理重度障礙組要5方面評分中的標準差與其它各組相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由此說明,大學生對自我身體認知結構越高,其體質狀況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評價愈高。有學者研究發現,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與健康的良好感覺緊密相連,且健康主觀感受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其身心實際健康狀況的感覺;所以,在今后的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強健康知識傳授力度,改善大學生的自我身體認知結構。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在調查和測試的對象中,有24.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問題陽性檢出率為1O.1,說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體質之間有同向變化的趨勢,即隨著心理障礙程度的加重,大學生的體質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3)大學生的健康知識結構與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健康知識結構愈高,其體質狀況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議
1)建立和諧的健康知識教育系統,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有機系統,做好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統籌規劃工作;其次,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大學體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的相對學科優勢,有重點地開展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過專題報告、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校園網及校刊等多條途徑,宣傳普及身心健康知識。
2)建立順暢的身心健康保健網絡,確保身心健康教育做到點面結合。第一,建立健全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組織領導體系,并深化相關課程體系改革;第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時進行普查,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定期測試,并建立大學生身心健康檔案;第三,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有任課教師的積極作用,通過教師全員參與,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充分發揮高校體育教育功能,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與效益。以大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為載體,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身體素質練習于運動技能學習之中,采用形式多樣而有趣的體育教學方法,使高校體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育體和育心”。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