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建設情況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政府領導:
近年來,洋北鎮在加強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尤其是文化陣地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現在就洋北鎮文化方面的主要情況作以下幾個匯報:
一、洋北影劇院:是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曾經是洋北全鎮群眾文化及各類文藝演出的重要活動場所,可容納觀眾1000余人,2000黨委政府對其進行全面的整修,充分發揮其功能,除了在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舉行相關活動外,各類演出團體經常到此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10影劇院由于損壞嚴重,失去其使用功能,至今沒有修復。
二、文化活動中心:2012年,鎮黨委、政府投入80余萬元,建成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上下兩層仿古式鄉鎮文化站,2012年8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鎮文化廣電服務中心,村居(社區)文化設施作為最基層的文化設施呈現網絡狀發展,并在村居(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鎮黨委、政府繼續加大了對村居(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的力度,全鎮13個村居(社區)100%建成一個社區教育學校、一個農家書屋、一個籃球場和文體活動室。
存在不足:文化活動中心被設置在計生辦后院,對于活動的開展不方便,院內場地無硬化區域,小型室外活動無法舉辦,土地草地他多,給清理雜草帶來不便。
三、全面推進精品文化館建設,著力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
為更好的展示洋北鎮人文歷史底蘊,挖掘地區文化軟實力,讓更多人了解洋北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在區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我們自籌資金8萬元,自行設計打造了120平米的“兩河文化展覽館”(兩河指京杭大運河和古黃河)。該館全面展示了我鎮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地理區位,像一張名片生動詮釋著洋北的基本情況。該館自建成以來,已經先后接待了省教育廳社區教育專家組、市文化局、區委宣傳部等領導的觀摩走訪,成效較為顯著。目前該館已經成為中小學生了解洋北文化的教育基地,是展示本土文化的舞臺,傳承歷史文明的窗口
2011年4月鎮政府再次投入12萬元建設了“名人館”這一處重要文化設施。該館以現在的市地域為限,收錄從上古春秋到當今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籍貫在或者在生活和工作過,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領域作過重要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知名人士326人。這里既是尊重歷史傳承追思本邑前哲先賢卓犖勛業的精神殿堂,又是承載時代風潮彰顯當代優秀人物模范事跡的傳播載體。
四、農民學校:為提高全鎮干群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科技進步,并實現資源共享,鎮黨委政府把社區教育包括農民學校安排在文化活動中心,便于農民技術教育、社區教育以及農民創業培訓。
五、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在實現調頻廣播村村通的基礎上,去年以來,我們不斷加大投入,推進有線電視快速發展,目前有線電視光纖纜線已經通到全鎮10個村居122個村民小組,覆蓋率達到90%,可收看到30余套的精彩電視節目,現有用戶3800戶并在快速發展,群眾不出家門可知天下事。
六、農家書屋建設:從2013年開始,省為實現全省農家書屋全覆蓋,實行省、市、區、鎮四級政府分步驟共同進行農家書屋建設,現在洋北鎮農家書屋10家,都放在各村村部,根據各村新村部建立的早晚和農家書屋面積的大小,藏書量也有多有少,多的如張莊、船行等村的農家書屋現有藏書3000余冊,少的如羅莊、下口等村藏書量2000余冊,涵蓋種、養、加、文藝等各個方面,較好的滿足了群眾的閱讀求知需求。
七、群眾文化活動:
1、根據省“三送工程”工作要求,區文化館每年每季度一次“文化下鄉”來洋北鎮,會送來內容健康、技藝精湛的文藝演出,我們只負責接待,解決場地、觀眾、電源、生活等問題;區圖書館每年一次“送書下鄉”到洋北,充實鎮文化活動中心的圖書室,目前鎮圖書室藏書6000余冊;區電影放映公司每年送到洋北鎮的電影120場,我們負責協調好放映地點的電源和村居。
2、做好節慶文化。以主辦、承辦、聯辦、協辦等多種形式同有關部門相互配合,把節日文化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分別在元旦、春節、五一、國慶周年、七一、中秋、迎新年等重大節日期間,組織開展歌舞、說唱戲曲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
3、文化工作者和團隊建設:洋北鎮文化站現配備工作人員4名,其中專職站長1人,工作人員3人,站長和業務人員全部經區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培訓合格后上崗,人員工資、辦公經費、活動經費有保障。鎮文化中心在全鎮各行各業建立文藝骨干檔案,不定期開展合唱、舞蹈、繪畫、文藝創作、圖書管理等知識,對社區居委會文化專干進行了區情、組織活動方法等內容的培訓。全鎮登記在冊文化骨干50余人,文藝團體6個,文藝骨干和文藝隊伍的建立,為社區文化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這支隊伍將文化工作的觸角延伸至社區,向居民宣傳先進文化,提升社區居民文化活動水平,在社區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取得了顯著效果。
我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和較大的進步,但與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近年來,市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地方政府全力投入下。農村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觀。
1、文化站基本上都實現了有固定場所、有辦公地點、有專職人員、面積達標的要求,最基本的文化活動也可以正常開展了,但是各功能室的內部配套設施很不完善,如:辦公室沒有打印機;舞蹈排練廳沒有地板和樂器;休閑娛樂室沒有“卡拉OK”設備;健身房沒有體育建設設備;美術創作室沒有“筆墨紙硯”和畫架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形成了有陣地而不能開展活動的怪現象。
2、行政村的文化室基本上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殼”,2013年區體育局采用上級贊助、地方配套的政策給全區每個行政村提供了一副籃球架和2副乒乓球臺,促成了村級文化室的建成,2014年村級農家書屋的建成才使得村級文化室逐步完善,但是到目前各村的籃球架籃板基本上全部腐爛無法使用,乒乓球臺有部分損壞,多數乒乓球室被辦公場所擠占,“農家書屋”的書籍也有流失現象,當初的“某某村文化活動室”門牌也無蹤影了。因而農村“文化室”離真正的“文化室”定義還有很多需要充實的內容和監管力度。
3、農村文化設施除了以上兩點問題外,還缺少一個面積5000m2以上的公共文化活動廣場。目前國家在農村提出了以建立集中居住點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策略,這就在農村以鄉鎮街道為中心的人口聚集地基礎上有增加了更多的人口,鎮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大面積的公共活動場所就由它出現的需要。
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藝術隊伍薄弱
當前,我鎮農村文化工作隊伍普遍存在專業人才偏少、文化素質偏低的薄弱現象。由于用人體制等原因,造成導演類、編舞類、文藝創作類、美術繪畫類等專業人才非常緊缺,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的是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在崗專兼職人員很多是以前聘用制人員,他們知識面偏窄、思想觀念陳舊,工作積極性不高,有的連相關的基本知識培訓都沒有過,更何況這些專業知識不是僅僅通過幾天得培訓就能掌握的。到目前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還有不少是1992年鄉鎮廣播站轉職的一批文化專干,至今這部分文化專干大多退休,在職的也50歲以上,文化綜合素質較低,還有不少是臨時工從廣播站聘用到鄉鎮文化站。洋北鎮文化站在編人員4人,2人有初級職稱,中高級人員沒有,最高學歷是中專,只有兩人,專業對口的也只有1人。政府對文化藝術人員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人員調動頻繁,隊伍穩定性差,在2011年全區事業人員交流活動中,竟有部分鄉鎮的專業人員流失到別的部門。而村級文藝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來決定,大多數行政村的文化建設處于軟弱無力的狀態。
三、文化活動的形式和質量不高
鄉鎮文化站平時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開展情況如何,是衡量其業績好壞的重要標準。目前鄉鎮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形式上還處于以前的老傳統,滿足不了當前群眾的文化需求,群眾參與性不夠高。因為經費緊缺,鄉鎮文化站器材得不到完善和更新,陣地活動難以得到鞏固;加之專業人員的缺乏,文藝培訓與輔導工作無法開展,其他的服務工作也時有時無。一些經濟薄弱的鄉鎮由于文化活動經費少,文化站自行組織的文化活動少而又少,文化站自行組織的節目在質量上都有待提高。
四、沒有規模文化產業。
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但是洋北目前沒有成規模文化產業,現有的如有線電視服務站、街面上的廣告部和農村的紅白喜事吹奏班子等,都形成不了規模和氣候。
以上是洋北鎮文化建設的一些基本情況,雖然取得一點成績,但是距離省委提出的“文化大省、文化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