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業人才培養引進現狀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推動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素。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緊緊圍繞的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要求,堅定不移推進人才強區戰略,堅持把培養人才、吸引人才、開發人才、用好人才作為第一責任,突出人才優先發展、優先投入,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創新理念、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做優環境,切實加大優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全力打造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沃土。這幾年,全區先后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50多名,海外歸國創業人才和團隊15個;17名人才入圍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3人通過技術評審進入實地考察,1人獲得“省高層次創新創業引進人才”稱號和100萬資金資助;1人入圍國家“千人計劃”評審;5人列為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我區先后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以發展為導向,深層次推進人才先行戰略
區委、區政府全面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優先戰略,從思路、政策、機制層面入手,推進一系列改革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三區體制機制優勢,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動力。
一是創新理念突出“三個轉變”。針對區域人才的現狀和特點,順應國際國內人才流動的規律,著力推動三個方面的重點轉變:一是視野向高層次、國際化轉變。運用政策、資金等扶持手段,立足于引進一大批世界先進的專業人才,鼓勵他們到創業,形成一批自主創新程度高、發展后勁大的高新技術企業。二是導向向區域重點產業方向轉變。緊緊圍繞液晶顯示、醫藥食品、裝備制造、科技服務和現代物流等“五大產業”加大引才力度,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形成人才引進的規模和集聚效應。三是平臺向特色化、專業化方向轉變。重點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平臺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深化與駐區高校合作,共建高校科技園區,更好地保障高層人才的落戶創業。
二是完善政策實現“三個配套”。一是人才規劃配套。圍繞產業發展導向,出臺了《全區“”人才規劃》,完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社會工作人才引進目標和計劃。二是財政投入配套。為吸引人才來區創新創業,我區先后設立了200萬元的科技三項經費、200萬元的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5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種子基金,僅、兩年,這三項資金政策已經直接使46家中小型科技企業受惠。同時,成立總額2個億的全區創業投資公司,已與公司合作建立引導基金,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和高層次人才初期創業,促成一批企業上市。出臺了全區重點產業園區多元化投融資政策,建立2000萬元的中小企業擔保貸款,已累計為139家企業提供了5.27億元的貸款擔保。三是重大獎勵配套。出臺了《鼓勵科技人才創業辦法》、《關于獎勵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的暫行辦法》,加大對科技人才表彰獎勵力度,每兩年評選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和“技術創新獎”,對獲得國家、省市頒發的科技進步獎項目給予獎勵,、兩年共獎勵科技人才10人次。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臺了專門激勵政策,對于年度工業產值、出口外貿等指標有突出貢獻的企業負責人給予8萬元的重獎。
三是調優機制推進“三個對接”。適應區域融合發展的要求,建立面向區域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促進人才工作全面對接。一是領導工作機構對接。在開發區與行政區一體化改革之后,按照市里要求,調整成立新的領導機構,吸收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城的領導同志,組建地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11個增加至16個,加強整個地區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制定、重點項目協調、重大活動組織、重大獎勵事項的溝通協商。區委組織部增設了人才工作科,配備專門人員,重點加強對全區人才工作的指導。二是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對接。依托“一園兩市”(“金陵海外學子園”、區人力資源市場、地區高層人力資源市場),全面開放區域人才交流渠道,引導區域人才合理流動。三是加快校地人才合作對接。全面啟動與高校的產業對接和人才合作,與9所高校簽定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園區共建、技術合作、人才交流等一攬子合作意向。
(二)堅持以創業為目標,高起點搭建產業平臺
產業平臺是吸引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區借鑒國際一流創新平臺運作理念,發展特色產業,筑巢引鳳,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促發展,加快創新人才落地。
一是加快建設高校科技平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與大學攜手,高標準共建南大科技園,已引進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創新創業學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等合作項目。積極推動與師范大學合作建設地理信息科技園。同時,促進高校把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搬遷到,推進“經科教聯動、產學研合作、校所企共贏”。
二是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平臺,推動海外人才落地創業。加快建設國家級金港科技孵化基地,生命科技創新園、紫東國際創意園等創新平臺。其中,金港科技孵化基地已成為全區科技企業成長的集聚地,累計引進企業近95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業達300多家,在基地孵化的智達電氣公司、南極星科技有限公司等被省科技廳評為“省百家優秀成長型企業”。生命科技創新園已與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中醫藥大學、上海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有限公司、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共建協議,力爭通過3年努力,建成乃至長三角的“藥谷”。位于紫金山東麓的紫東國際創意園將大力引進創意設計、動漫、軟件等項目,打造一個長三角地區一流的創意產業園。年以來,全區創新平臺已累計引進來區創新創業的各類海歸人才近30名,形成了高端化、專業化特色產業園組團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加快建設重點項目平臺,促進高端技術人才集聚。按照建設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液晶生產基地的目標定位,以集聚研發人員、建設研發中心為先導,加快推進液晶谷建設。夏普全球研發中心已掛牌成立,下一步將形成近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逐步由電視研發向顯示研發轉變。積極加強與高校的溝通,推動高校調整專業設置,圍繞本地產業優勢和企業需求培養專業人才。在郵電大學設立了全國唯一的平板顯示本科相關專業,與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形成互動。
四是加快建設企業研發平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建設集團建立了全國房產企業首個博士后流動站,并幫助其建立起一整套高端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科學機制,先后引進了10名博士到站內工作,有力促進了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海陵藥業集團成功申報中藥制藥工藝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為國家級中藥研發中心,共引進研發人員40余名,形成了包括化藥合成、化藥分析、中藥提取、中藥制劑、中藥藥理等領域的技術隊伍,并正在積極與哈佛大學、香港大學等名校聯系引進高端研發領軍人才。目前,集團正在積極申報企業院士工作站,力求以高端人才的加速集聚促進企業的高速發展。
(三)堅持以改革為抓手,多渠道推進高層人才引進
近年來,我區順應區域快速發展的需要,采取“一人一策”、靈活多樣的引才方式,加快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步伐,重點突出三個方面:
一是依托產業平臺,面向海外引進創業團隊。通過市委組織部、市外專局等部門,借助召開留學生大會等機會,獲取海外人才信息,主動做好宣傳推介,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作出精心篩選。同時面向重點園區和骨干企業,調研了解人才需求計劃,梳理出重點項目、高管職位,在網站公開人才招聘信息。通過這些途徑,年以來先后與30多個批次50多個創業團隊接洽,引進15名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來區創業落戶。其中,美國加州大學終身教授史國均去年被授予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稱號,獲得了100萬元資金補助,并入圍國家“千人計劃”評審。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王影、前福特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周鐵、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終身教授徐長青等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正在加快發展。
二是謀求校地合作,面向高校引進技術專家。一方面,積極與大學合作,共同引進國際研發機構,創辦大學創新創業學院;與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瑞福達微電子技術公司合作,共同建設TFD-OLED工程中心,整體推進高層人才的引進落戶。另一方面,按照全區產業發展需要,聘請大學等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區政府經濟顧問。聘請中國藥科大學、郵電大學、中醫藥大學相關領域專家教授來區掛職,重點參與生物醫藥、平板顯示產業發展,推動與高校的緊密合作。同時,我們還從大學城9所高校,選擇了25名知名教授,擔任全區干部教育培訓兼職教授。
三是實施公開招聘,面向社會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全面實行全區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公開招聘,7年共引進240多人。20年,區教育局一次拿出7個中小學副校長職位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共有180多人參與角逐,最終脫穎而出的7名同志,平均年齡只有30歲,其中3人具有研究生學歷。區衛生局積極開拓渠道,通過網絡媒體等途徑,為醫院引進了多名高級專家,有效改善了衛生系統人才隊伍結構。虞育號、許有寶、宋永江等入選省333人才培養計劃,等科技人員被評為市第七批中青年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獲得首屆青年科技創新獎。
(四)堅持以服務為根本,全方位打造一流人才環境
近年來,我區不斷轉變觀念,加大投入,營造環境,以開放的姿態、良好的服務、優厚的待遇,吸納和集聚各方人才,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
一是提升創業服務效能。對于創業人才特別是海外歸國創業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安排專人全程服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決了人才的后顧之憂。吉山光電公司從1月份洽談、2月份落地、3月份進場設計、4月份設備安裝并投產,前后僅用了4個月時間,被譽為創造了企業創辦的“速度”。生物博士歸國創業初期,金港科技創業中心根據他的實際困難,除給予資金扶持外,免費提供研發、辦公用房,全程協助舉辦了組織再生技術高峰論壇,擴大了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積極幫助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其創辦的企業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做好項目申報前的輔導和申報中的跟蹤服務,提高項目申報的成功率。年全區共申報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60多個,已獲得立項41個,爭取上級經費3069萬元。
二是深化產學研合作。舉辦區產學研對接會、大學城高校產學研座談會等活動5場,聘請了14所高校的產業處長和2位成功企業家作為人才創業導師。年7月,我區聯合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部門舉辦了產學研對接會,邀請了14所高校、46家科技企業實施技術、項目和人才對接活動,現場就有4個項目簽約。年以來,區內企業先后與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77項,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4個,投資額達4.1億元。促成化工有限公司與理工大學建立校企聯盟,雙方合作申報省成果轉化項目,爭取到資助資金545萬元。經濟開發區聯合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舉辦了“千名經理人培訓工程”,包括LG新港顯示、樂金飛利浦、樂金等離子、臣功制藥在內的近20家企業的60多人參加了培訓并順利結業。
三是提供良好生活保障。近年來,區委、區政府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人才社會環境。在地區專門建設74萬平方米的住宅,定向供應進駐院校教職員工。金港科技孵化中心、生命科技創新園、紫東國際創意園在規劃之初,就配建了人才公寓。加強與區內大中小學的合作,為130多名外地來區人才解決了子女就學問題。通過加強綜合配套圈的建設,使人才在區內能安心創業,舒心置業,安居樂業。
我區在人才工作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的人才工作還存在著諸如高層次人才總量偏低;人才資源水平與經濟發展的水平不相適應;人才引進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二、工作設想與打算
下一步,我們將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全國和省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三個發展”目標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務實工作,加快人才強區步伐,構建一流的區域人才高地。
一是突出加強區域人才總體規劃研究。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戰略目標和總體要求,圍繞未來發展新定位,突出區域現有資源和產業優勢,研究我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實施重點專業技術人才、海外歸國人員、青年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創新創業人才優先引才計劃,完善人才落地創業的政策環境、創業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是逐步完善高層人才引進重大政策體系。進一步擴大財政資金的引導性投入,完善以科技技術創新基金、種子基金和科技三項經費為主的區級財政扶持體系,大幅度提高人才投入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重。健全區創業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基金等投融資政策,重點解決高層人才引進、人才初期創業的資金難題。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企業和社會力量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通過對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企業給予稅收、貸款政策優惠,對引進重點領域高層次人才的企業給予重獎等方式,鼓勵企業自主引進高層次人才。
三是全面提速特色產業平臺建設。全力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國家級金港科創中心、生命科技園、紫東國際創意園等一批創新平臺以及液晶谷等重點項目建設,促進高校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搬遷到大學城,推動IBM超級計算機中心等世界頂尖科技項目落戶,加速各類人才和項目落地。發揮區域科教資源優勢,建立健全“高校+研究院所+開發園區+企業+高層次人才”的人才鏈載體建設模式。吸引省內外院士到我區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術中心等企業研發載體建設。
四是著力優化高層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深化高校科教資源對接機制,推動校地合作共建科技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和示范應用工程。引導企業研發與高校科研雙向貫通,促進企業的關口向研發前移,科研機構的重心向應用下移。大力推動“校企聯盟”建設,力爭“校企聯盟”總數達200個,服務企業科技人員達2000人次。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立融“組織領導、創業載體、政策扶持、跟蹤服務”為一體的“4+1”人才服務機制,通過部門結對、定期走訪,主動協調解決人才遇到的問題困難,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區人社、教育等部門牽頭,協調解決高層次人才家屬就業、子女就學問題。加快新市區建設,構建和諧宜人的高品質居住環境,使人才在區內能安心創業,舒心置業,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