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術期刊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一些學術期刊主辦單位領導在思想認識上對學術期刊不夠重視
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是非法人的二級機構,上面還有主辦單位,也就是說,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沒有獨立的人事權、財務權。而有些學術期刊的主編由上級領導掛名,不承擔具體的業務,不參加學習或培訓,從而不了解編輯出版行業的動態及最新信息,導致學術期刊的社長(編輯部主任)或主編(執行主編)不具備完全擁有辦刊的決定權,這就會給學術期刊的辦刊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和負面影響。如果主辦單位領導重視學術期刊,懂得并尊重學術期刊的辦刊原則和辦刊規律,則會有利于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其所辦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反之,如果主辦單位領導不重視學術期刊,不懂得、不尊重學術期刊的辦刊原則和辦刊規律,甚至認為學術期刊可有可無,對自己主辦的學術期刊不舍得在人力和財力上進行投入,那么,其所在的學術期刊出版機構要辦好學術期刊就會舉步維艱。在高校,學術期刊社(或學報編輯部)通常被定位為教學輔助部門,由于其既不是教學單位,也不是科研部門,一些高校領導認為學術期刊(學報)對學校教學、科研的輔助作用不明顯,因而不重視學術期刊的建設與發展,導致學術期刊社(或學報編輯部)淪為可有可無而被邊緣化的部門。
(二)許多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學術水平和專業技能不足
辦好學術期刊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編輯隊伍,這支編輯隊伍既要有辦好該學術期刊相應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學術水平,又要熟練掌握學術期刊編輯規范和計算機操作技能,還要有較強的語言文字加工處理能力。也就是說,一個高水平的編輯應該是一個復合型的人才。編輯要能坐得下來、靜得下來,要耐得住寂寞,要心甘情愿“為他人作嫁衣”。可惜的是往往事與愿違,復合型編輯非常難得。在高校,學術能力強的人才更愿意到教學科研崗位工作,因為教學科研崗位更容易出成績,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空間更大。而從事編輯工作則很“落寞”,尤其是一般普通高校主辦的非核心學術期刊(學報)的編輯,由于其所在的期刊不是名刊或核刊,被外界關注和關心就少,編輯的個人發展無論是在職稱晉升方面還是在職務提拔方面都會受到較大限制,因此,高校的學術期刊(學報)出版部門往往很難吸引到優秀人才。
(三)大多數學術期刊的融合與創新發展能力不強
我國的學術期刊盡管數量多、種類全,但只有少數強刊、核刊融合與創新發展比較成功,進入了國際名刊行列,而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存在著小、散、弱、低現象,即出版規模與產業規模小、辦刊種類與主辦機構過于分散、期刊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弱、期刊的集約化程度低。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術期刊改革創新滯后,甚至還固守著傳統的辦刊模式,低水平重復和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誠然,這是由學術期刊創立的初衷所決定的,因為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大多數是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稿件也主要來源于本單位內部,所以,造成了其小、散、弱、低的不良現象。但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辦刊理念和辦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學術期刊一定要走融合與創新發展之路。
(四)部分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編輯出版質量不高
由于學術的功利化和學術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這些年來,我國學術界發表的學術論文很多,但真正有學術價值的成果并不多見。再加上學術界的這種“以刊評文”(以文章發表的刊物級別來評定文章的學術價值)的學術評價標準和學術評價導向,使得我國學術期刊的稿源出現了兩極分化,即頂尖的學術文章投向了海外的名刊、優秀的學術文章投向了國內的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當然,這些期刊也會刊載一些學術水平不高的“關系稿”),而一般性的學術期刊,則只能錄用那些學術水平不高的三流文章(缺乏學術創新),即使這樣,有的學術期刊仍然面臨稿源不足的困境。由于國家新聞出版行政主管機構控制著刊號總量,使得刊號成為稀缺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盡管辦刊積極性不高,但也不愿意主動放棄所擁有的刊號。所以,筆者認為學術期刊應該設立退出機制,辦不好或不愿意辦刊的單位應把刊號讓給有能力(財力、物力、人力)和有積極性的單位辦刊。此外,還有的學術期刊出版機構不注重抓編輯人員的業務培訓,不重視編校工作,沒有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編、校、審制度與編輯責任追究制度,造成其所辦的學術期刊編輯出版質量(差錯率)達不到國家標準。
二、新時代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辦好學術期刊重要性的認識
學術期刊因其自身的特點,很難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辦刊,也很難用經濟效益來衡量辦刊的好壞。換句話說,辦學術期刊往往是賠錢賺吆喝的買賣,甚至是賠了錢連吆喝都賺不了。這就要求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的領導要有戰略眼光和學術情懷,要把學術期刊作為驕子和貴族來養,要舍得長期投入而又不指望其賺錢,要注重辦刊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實際上由于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大多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是其展示和傳播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做的是輔助教學、科研人員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基礎性工作,如果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能夠辦成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名刊,則能夠大大提升主辦單位的知名度,甚至能夠成為主辦單位的一張靚麗名片。以《淮海工學院學報》為例,最近幾年隨著學報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學報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作者踴躍投稿,形成了一批較為固定和忠誠的作者群。
(二)堅持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相統一的辦刊原則
要辦好學術期刊,必須堅持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相統一的辦刊原則。所謂政治性,就是要堅持辦刊的正確政治方向和政治導向,要堅守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所謂學術性,就是學術期刊一定要以學術傳播和學術引領作為自己的辦刊使命,因而所刊載的文章一定要有學術價值和學術創新,不能是低水平重復的垃圾文章;所謂規范性,就是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一定要符合國家語言文字標準和期刊的編輯出版相關規范,這樣的學術期刊才是合格的公共文化產品。其中,堅持政治性是辦好學術期刊的前提,堅持學術性是辦好學術期刊的關鍵,而堅持規范性則是辦好學術期刊的基礎。作為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機構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應牢記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相統一的辦刊原則,這是辦好學術期刊的生命線。以《淮海工學院學報》為例,為堅持政治性、學術性、規范性相統一的辦刊原則,淮海工學院學術期刊社創新編輯流程,制定并嚴格執行“5+2”編、校、審制度。“5”即“五校”流程。一是每個編輯常規編校,每個欄目的責任編輯按照編校規范進行3次校改,編校完善后再提交下一個流程;二是實習學生(實習編輯)專門負責校對責任編輯編校過的稿件,發現問題再由責任編輯訂正;三是編輯部主任校核;四是副主編審校;五是主編終審終校。“2”即“兩會”。一是每期刊物從組稿到位至進入編校流程,要由主編主持召開1次“統稿會議”,解決責任編輯提交的論文是否適宜發表、擬安排發表的論文欄目分配是否合理及擬的標題是否需要優化等問題;二是每期稿件編校完成至出版之前,要再由主編主持召開1次“定稿會議”,對主編終審后發現的問題集體進行商討并由執行編輯統一訂正。由于《淮海工學院學報》近年來嚴格執行“5+2”編輯流程,不僅大大提升了該學報的學術品味與編輯出版質量,而且也確保了辦刊的正確政治導向。
(三)大力推進學術期刊的融合與創新發展
隨著數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沖擊,學術期刊迎來了融合與創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學術期刊要走出傳統辦刊模式的困境,就要認識到紙質期刊閱讀量銳減、電子期刊閱讀量呈井噴式發展的現狀,就必須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開辟新媒體傳播的新路徑,加大數字出版(優先出版)的力度,才能擴大學術期刊的閱讀量,才能提高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為學術期刊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由此,新時代的學術期刊要以作者和讀者為中心,以創新驅動和供給側改革為動力,堅定不移走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發展之路,才能走出學術期刊發展的一片新天地。學術期刊改革與發展的目標確立以后,就要付諸于行動,為此,學術期刊社(編輯部)需要培養或引進熟悉新媒體運作技術的數字型編輯,要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把稿件加工成更加符合傳播規律和讀者閱讀習慣的公共文化產品。
(四)加強管理與編輯隊伍建設,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學術期刊管理隊伍與編輯隊伍素質與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學術期刊的辦刊水平。因此,加強學術期刊管理隊伍與編輯隊伍建設,是辦好學術期刊的中心環節。作為學術期刊管理人員,不僅應該是學術界的專家、學者,也應該是出版行業(期刊行業)的行家里手。作為學術期刊管理人員(社長、編輯部主任、主編),要有改革家的魄力,要以不斷創新的精神提升期刊的影響力;要有社會活動家的組織力,把與自己學術期刊相關的學術界領軍人物吸引到自己的編委或審稿專家隊伍中來;要有設計師的謀劃力,精心設計和策劃好每一期刊物和每一個欄目。而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不僅要具有相應的學術背景和編輯專業技能,更要有認真、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才有可能把每一期刊物和每一篇文章編輯成精品。而要做到這些,都需要主辦單位高瞻遠矚、高度重視,對學術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了解,能夠認識到學術期刊對活躍和繁榮學術研究的促進作用,舍得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從而吸引高水平專業人才進入編輯隊伍,并為編輯人員的培訓及晉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