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素質教育學習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一段回憶
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同志在華中科技大學做《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報告,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作為教育觀念改革的切入口而提出,就是說由文化素質教育揭開大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帷幕。報告論點明確、論證嚴密、思路開闊,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接著同年12月8日,在大學報告廳舉辦了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報告會,會上季羨林先生、楊叔子校長等做了生動活潑、內容深刻的講演。在十年前的這一天,我的日記這樣寫道:“盡管窗外刮著京城冬日常見的寒風,可是報告廳卻是春意融融。報告會開了一整天,離座者很少,許多有關高等教育的名言警句從教師們的心靈深處涌出。我真切地感到,我國高教的春天來到了。”
今天我有機會在這里發言,首先想說:慶祝大學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十周年正是時候。
二、素質教育的理論來源
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因此談文化素質教育要從我國高教實施素質教育談起。
我國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等教育試行素質教育是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正式開展是年全國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我國高教近些年來取得的成績都和素質教育有關。由于實施的時間不長,對它不可以苛求。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簡潔地說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路。
“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來源不止一個。其中有我國百年來高教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高教的經驗和某些教訓,同時借鑒了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和全人類教育思想中的精華。最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這在他們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自由”是有嚴格界定的,根據我國一些專家的研究,認為有三種含義:1、指法律上的自由觀念,公民享有的各種權利,以及個人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自由;2、哲學上的自由觀念,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越充分,獲得的自由越大。同志有一大段關于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論述,就是闡述馬、恩的這個觀點的;3、社會制度上的自由觀。馬、恩認為他們面對的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制度束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他們希望在新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他們有一句名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9卷131頁)
我們在教育觀念上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論點,直接用“人的全面發展”,這并不有損原意,也符合我國國情。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李嵐清同志有一個很好的說明,他說:“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304頁)又說:“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同上,第305頁)。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體育、智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可見素質教育不能單一化;如果單一化,沒有素質教育中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那就不是素質教育。只有從素質教育的目的出發,才能準確地理解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
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除此還有道德素質、思想素質、身心素質、科學素質。它們相互促進。大學應培養出優良綜合素質的人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人文學科和藝術教育,簡稱為文化藝術教育。
三、從新的視角看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今天我國大學面臨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挑戰,除去正常的、有益的文化交流外,不能不看到世界上某些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顛覆性文化滲透的情況。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去年我聽到國務院新聞辦一位負責同志的報告,他列舉了許多具體事實說明文化滲透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亟需增強我國大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要做到這一點,除加強和改善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需要有文化素質教育與之并行。大家知道,民族優秀文化的介紹是文化素質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大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學習和吸收人類的優秀文化,才能辨別哪些是必須加以發展的中外文化交流,哪些是必須加以抵制的文化滲透。
第二,大學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引起的思考。剛閉幕不久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闡述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意義。《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到最重要的位置。這就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個啟示:在教育上(含高等教育)如何更好的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就需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協調發展,使素質教育中的各個部分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圍繞這個中心,今年上半年我在學習年8月26日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基礎上,研究了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認為它們可以而且必須相互滲透、促進,但不能相互代替,寫成的論文《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特色》,已在《中國高教研究》年第9期上發表,在這里不再重復,其中如有不妥,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第三,科技創新、創新人材的培養需要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西方科技發展的歷史說明: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相互聯系。從培養科技方面的創新人才來說,需要有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與之相配合。這一點,許多世界級科學家都有過論述。如楊振寧教授的《美與物理學》一文,(收于《楊振寧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年版第841至853頁),闡述物理學的“美”不僅體現在物理學的公式、理論架構之中,而且在物理學家的精神世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科學與藝術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這里還要提到李政道教授的一篇文章:《科學與藝術》,其中有這樣的話:“現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裂的。……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義。”(《海外學者論中國》華夏出版社年版第126頁)。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藝術是激發科學家創新思維的一種動力,其中關于追求真、善、美的熏陶,直接推動科學家們去進行新的創造。
這里特別要提到今年7月29日上午總理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康復樓看望94歲高齡的錢學森先生。錢老說:“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具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現在我要宣傳這個觀點。”(見年7月31日《人民日報》李斌采寫的長篇通訊)
總之,從培養科學方面的創新人才看,大學需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今天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需要從“普及”和“深化”兩個方面繼續做工作。所謂“普及”是指除重點大學外,其它有條件的高校也要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即或有的兄弟學校在這方面的師資較缺少,可以就近請教師做文化素質教育的講座。在重點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除更加普及地面向大學生以外,還要注意提高大學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整個學校的文化品味。所謂“深化”,主要指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應在制度化和課程化上有所建樹。文化素質教育包含校園文化,但校園文化并不等于全部的文化素質內容,除去努力建設校園文化,還需要顧及文化素質教育的整體(如面向全校有計劃地開設人文選修課以及使大學生們有機會參加藝術實踐等)。總之任重道遠。
最后我祝愿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在大學園地上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