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構建和諧交通環境工作感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機動車保有量及駕駛人數量急劇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流、物流、車流密集,人、車、路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如何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構建和諧的交通環境,為經濟社會服務,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怎樣加強道路交通管理,為經濟社會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作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降事故、保安全、保暢通”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下面,筆者結合隆安縣道路交通管理的實際,淺談構建和諧交通環境的幾點看法:
一、構建和諧交通環境面臨的五個問題
散居在10個鄉鎮,隆安縣目前常住人口將近40萬人。全縣道路里程總長1124公里,機動車保有量40921輛,駕駛人44950人,編交通民警24人。近年來,隆安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轉變態度,增強服務意識,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交通安全與暢通,得到社會各方和廣大群眾的好評。但是還應看到道路交通管理和為經濟社會服務方面還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主要是
(一)部分民警在交通管理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還不高。方法、手段、形式還停留在舊模式中。
(二)道路交通面廣。
(三)群眾的交通法規意識仍然薄弱。
(四)交通管理設施裝備滯后。
(五)交通管理的理念、水平和手段亟需提高。
二、構建和諧交通環境應實現五個轉變
(一)實現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部門民警習慣于以管理者自居。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現象時有發生,這一點必須改變。要教育引導民警尤其是領導淡化權力觀念,強化服務意識,以管理為手段,以服務為目的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變被動為主動服務,不斷拓寬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服務的領域,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
(二)實現全能型管理向有限型管理的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要把該管的必須管的管好,自覺放棄那些不該管的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干好份內業務。
(三)實現封閉型管理向公開型管理的轉變。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向社會群眾。交警部門要進一步實行警務公開,自覺接受司法審查和監督,充分體現執法的公開、嚴肅和公正。
(四)實現審批型向長效機制型轉變。日常的車輛管理、駕駛人管理、事故處理、交通違法處罰等交通管理工作中。要把這些審批項目納入依法辦理的范圍,把方便群眾、為群眾辦好事實事作為改革審批的方向,要依法設定審批項目,減少審批行政權限,加強動態管理和事后監督,使其遵循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則,逐漸實現審批型向長效型機制轉變。
(五)實現經驗型向科技型轉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今后,要建立健全符合現代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新手段,逐步實現由經驗型向科技型轉變。
三、構建和諧交通環境重點抓好五項工作
(一)要嚴格查處交通違法行為。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交通秩序。根據國外發達國家和我國一些大城市的管理經驗,依法嚴管是制止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嚴管,才能維護交通法律、法規的尊嚴,才能創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從近年開展的各種交通管理整治活動實踐證明,通過依法嚴管,形成依法嚴管的態勢,嚴重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就會明顯減少,人民群眾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就會普遍提高,交通秩序就會明顯好轉。
(二)要以創建“平安暢通縣區”活動為載體。預防和減少群死群傷惡性交通事故發生。近幾年來,以遏制群死群傷惡性事故為重點,加強了客運車輛和駕駛人的源頭管理,加大了嚴重交通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完善了道路交通標志、標線,探索出了對客運車輛和駕駛人包保責任制、車輛檢驗倒查制、防止客車超員、超速和駕駛人疲勞駕駛檢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這一點,交警部門要長抓不懈,形成一種機制。
(三)要以深化交通安全宣傳“五進”活動為手段。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不強,近年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的農村群眾占較大比例,特別是農民群眾出行沒有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出行的習慣。因此,加強現代交通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城鄉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是創造良好安全環境的治本之策。針對實際情況,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大交通安全宣傳陣地,廣泛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規,開展各種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推動交通安全宣傳深入人心。
(四)要明確交通安全管理責任。真正把交通安全責任制落實到每個中隊,每個崗位和每個人員,對重特大交通事故一律進行倒查,凡是因交警部門對駕駛人考試、辦證、車檢、路面執勤等環節把關不嚴,對客運車輛超員、超速視而不管,放任違法行為發生的一律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五)要堅持交通管理走社會化之路。道路交通管理是一個社會系統的工程。單靠交警唱獨臺戲是做不好的創造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這才是根本之路。下一步,要緊緊依靠已經建立起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全縣交通安全形勢,分析存在問題,落實各職能部門工作,加強交通安全社區、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學校建設、加強交通安全基層基礎工作,把交通管理的觸角向鄉鎮和農村延伸,把游離于組織之外的社會人組織起來建立交通安全組織,制訂具體工作運行制度及措施,全力做好交通安全管理社會化各項工作,為建黨90周年創造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