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印刷廠發展中問題個人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印刷行業中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印刷及印刷工業系統中,涌現出和即將涌現出像上海界龍集團、溫州新雅集團、深圳雅昌集團、廣東虎彩集團等一批著名的領軍企業。在新形勢下及歷史任務面前,民營印刷企業怎樣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以適應市場需求,中國工經聯副會長魯兵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目前,我國印刷行業面臨的現實及與先進國家相比,總體上存在著一般印刷能力過剩,高檔精細印刷能力不足,效益不佳的差距。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還普遍存在著印刷裝備落后,管理落后等問題。民營企業要在艱難自立中自強,還應注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將會遇到的幾個問題:
多元化與專業化
有人著文提出多元化是民企的戰略陷井,認為只有專業化才能在強手如林的競爭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確實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如同其他行業一樣,在印刷行業中多元化經營與專業化發展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也不乏出現問題的企業。我認為不必強求一律,要依據企業的規模、資本、人力、產品以及擁有的科技優勢,經過周密的市場分析,科學的決策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一業為主的前提下,要本著有利于企業經濟實力的增長,有利于市場的需求,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中外企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通過探索和實踐不斷總結出適合于自身前進的發展模式,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在這個問題上,建議民營企業家們要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在取得成績的時候,要居安思危,在決策企業重大問題的時候要審時度勢,力求避免浮躁與盲目。
園區建設與長遠發展
隨著溫州印刷工業園區及上海包裝印刷城的開建,首期開發2000畝,集印刷、技術研發、耗材、物流配送,信息傳播于一體的北京產業印刷園正式落戶順義北務工業區。工業園區的建設,無疑將為外資及國內印刷業提供一個機遇,也將有利于北京市印刷行業的資源整合及提高北京印刷業的整體競爭能力。但印刷工業園區的發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既要考慮近期需要,也應考慮到長遠的發展;既要改善印刷行業的本身的現狀,也要考慮到地區的經濟、文化及投資環境等各方面的條件和企業自身發展的能力。在印刷工業園區的建設上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切不可重復80年代初期開辦工業開發區那樣一哄而上。
一個行業基地的建設要受到由社會、經濟、文化、市場、交通及政策的支持等諸多因素影響的,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形成。印刷工業園區要辦就要下決心辦好,使其真正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最具創新力及競爭力的基地。
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內市場逐漸呈現出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雖然在理論上沒有國內、國際之分,實際上,在一定時期內確實存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而且兩個市場的差距還會存在相當時間。
以印刷設備為例,歐洲(包括德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中國四大制造中心,歐、美、日除滿足自身需要外主要為輸出國。中國印刷設備及器材的出口,每年還不到1億美元。由于產品質量檔次不高,每年還需進口十幾億美元的印刷設備,這大大超過了國內所有印刷設備制造企業的生產總值。因此,在國際與國內市場并存的情況下,應首先營造國內市場。在積極倡導和推動國內印刷設備器材出口的同時穩住國內市場,逐漸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重視國內市場的開發,提供質地優良的產品是所有企業科技人員及企業領導人員必須認真思考的大事。
不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組織形式,初期多是家族合伙制發展起來的,這種形式在創業階段由于企業規模小、人員少、產品單一、管理簡單、成本相對較低,不僅獲取了經濟效益,而且積累了資本。
以浙江溫州為例:1979~1989年的十年間,很多民營企業在原始資本積累階段是以這種形式起家的;1990~2000年的十年間,已經站穩腳跟的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管理關系日益復雜,家族式的企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之間的差距逐漸顯現出來。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一些企業從家族式進入以集體所有或股份制為主的經營發展階段。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突破了家族管理的模式和業主制,通過健全內部管理結構,進行企業改造。逐步向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甚至集團企業發展。
目前,浙江已有民營有限責任公司8.58萬家,占民營企業總數的
48%。不少規模較大的企業加快了技術改造,在提高技術檔次的同時注重樹立企業形象;在經營體制上也不斷創新,諸如素質高低使用不一樣,技能強弱崗位不一樣,貢獻大小待遇不一樣等等。
圍繞在體制、管理、科技創新的前提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及民營企業家的自身素質還需加強和提高。在國際與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我們對有些經濟規律并不熟悉,甚至還缺乏駕馭的能力。
因此,轉變思想觀念是民企發展的先決條件。部分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應由傳統的中小型、初級加工型企業,向專、精、特、優的優勢企業和大型集團化企業發展,通過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方式、管理制度與資本運作的創新,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加強企業形象、企業文化及企業信息化的建設,樹立與培育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