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紀橋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將“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活動”列入思想道
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大綱,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提高教學實效性首先,創設“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導師制,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思想政治輔導員、學工部、團委老師擔任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教師。對指導教師每年必須完成的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教學工作量做出明確規定,保證其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教學的收益水平不低于理論教學收益水平。二是,將參與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活動納入成績考核范圍。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教學利用課下或節假日進行,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至少參加兩次,形式可以為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和各種訓練營活動等。同時要求學生參加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根據指導教師布置的社會實踐選題進行社會調查或社會實踐并撰寫調查報告或實踐心得。三是,在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以突出課程教學主題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貼近學生、貼近校園生活,鞏固理論教學效果。如組織“青春列車起航——新生適應與自信心拓展訓練”、安排“陽光講壇系列成長講座”,組織學生開展“公民道德狀況調查”、“大學生法制觀念調查”、“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上述實踐活動延伸了課堂教學,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加深了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情感體驗,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得益彰,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實踐證明,由思想政治輔導員或學工部、團委老師擔任授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能夠使課堂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如學工部、校團委也會對實踐教學活動給予大力支持,有效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育合力,避免了同一教育主題的活動重復開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使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更加順利,參與面更寬、影響力更大、取得的效果更好。
二、建立科學客觀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為每一位學生建立考核檔案,是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補充和保證
這種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知、情、意、行四個層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成績評價更加客觀,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一是把學生的自我評價與教師對學生的考核相結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那么在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價以及反饋過程中當然也應該是主體。這種考核評價過程,決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論、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媒體。教育主管部門、教材出版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緊跟時代步伐,根據教學大環境的發展不斷創新教材。這些教材從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電子教材到網絡教材應有盡有。同時,各學校還依據自身特點開發新的創新教材。高校編寫出大量的結合自己特色的創新教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甚至可以自報選修課程、自主進行課題探索、研究。中小學也開始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創新教材。多以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體驗為主,充分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感受科學意識、創新精神。
三、建設創新環境的核心內容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
(一)利用網絡平臺創新在網上設立創新主頁。在網絡時代,充分發揮網絡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是創新環境建設的首要條件。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我國參與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的核心武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這些能力在網絡時代是學生創新的基礎能力,是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為了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成立興趣小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是創造力的源泉。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很多成功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是由對所從事專業的興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達爾文對生物學的興趣,寫出了《物種起源》;愛迪生癡迷發明,而獲得了二千多項專利;丁肇中對物理學有興趣,而獲得諾貝爾獎。——培養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興趣小組無疑是一種好形式。同時,適時舉辦多種形式的創新競賽、創新展覽會、科技小制作、創新電視大獎賽、電腦建模、設計大賽、聯網創造、網絡遠程創新大賽等等,是使創新活動充滿活力的強大杠桿;
(三)根據個人能力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使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與實踐相結合。可使學生更早地接觸科研創新活動,并受到教師更多的直接指導。同時,設立必要的“大學生教學實習與社會實驗基地”。參與教學實習與社會實線活動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五、培養創新人才,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美國阿克隆大學董事會杰出教授、著名高分子科學家程正迪教授認為:“要使中國的教育和科研真正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就要培養一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隊伍。建立競爭機制和考評制度,確保教授隊伍的質量。”因此,學校要開展創新教育,關鍵要培養懂得創新教育、有創新能力的教師。
要培養出創新人才,先要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水平的教師。具有創新教育理念的教師,不僅能夠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和落實已有的創新教育理念和經驗,還能夠根據自己以及學生的情況創造性地去開拓創新教育的新領域。因此,加速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師也是學校創新環境建設的重要方面。校園創新環境建設的好,學校就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但是,由于大、中、小學對創新人才要求的目標不同,創新環境的創設也應有所區別。高等教育階段要在繼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人格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校園創新環境的建設,形成一個良好的校園創新教育環境,有一個良好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氛圍。高校一定能夠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實現百年的夙愿,實現偉大的復興,再度輝煌。
作者:侯月濛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