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微信、微博客等微傳播方式也迅速普及,微時代悄然降臨。一則微時代的來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輸入了新鮮血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二則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首先教師的絕對權威受到了挑戰(zhàn),其次微時代碎片式的信息傳播方式致使教育內(nèi)容缺乏系統(tǒng)性。面對沖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把準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高校更應強化師資,積極籌建網(wǎng)絡監(jiān)督機制,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路徑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普及使得微信、微公益、微博、微電影等微傳播方式霎時滲入人們的生活并悄然擴散,于無形中左右著人們的思想。這個野微冶字,已不單是描述事物體積大小的代名詞,它儼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代表了某種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追求,形成了特有的微時代文化。作為極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體,大學生成為了微時代下最積極的踐行者,微時代文化的滲透改變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對他們原有的認知模式、思維方式、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1]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際遇,也是挑戰(zhàn)。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開拓創(chuàng)新、抓住際遇、迎接挑戰(zhàn),做實做好微時代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淺析微時代的內(nèi)涵和特征
(一)微時代的內(nèi)涵
微時代野是一個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冶[2],和以往人際交往模式及信息傳遞方式不同,微時代主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以圖文、聲音、影像等表現(xiàn)形式;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微型終端設備為載體;以微博客、微信等作為傳播媒介,具有短小精煉、實時高效的傳播特征。其主要體現(xiàn)一個野微冶字:首先是傳播內(nèi)容野微冶人們傳播信息乃至情感溝通,僅百余字即可快速實現(xiàn);其次是載體野微冶,承載信息傳播的終端設備比較輕巧;再次是客體野微冶,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受眾客體,都可以用簡便快捷的方式進行點贊、轉發(fā)等操作。
(二)微時代的特征
1.微時代下微載體的形式越來越豐富微時代起源于微博的興起,后因微信、微電影、微服務等陸續(xù)涌現(xiàn)而逐漸壯大。野微民冶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無論貧富,任何人都能免費享有微博、微信公眾號,也可自主拍攝微電影,參與微服務、微公益等活動。微時代下的微載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破土而出,形式越來越豐富,人們通過這些方便快捷的渠道明確或者含蓄的進行溝通交流、參與輿情。
2.微時代下傳播活動漸呈網(wǎng)狀趨勢微時代傾覆了由上而下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者與接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信息傳播活動逐漸野去中心化冶,傳播活動逐漸呈網(wǎng)狀趨勢。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源頭,人們既是輿情傳播的圍觀者,也是參與者。人們可以通過微博或微信關注時事熱點、社會新聞等,也可以通過私信、留言等方式抒發(fā)見解,宣泄情緒等。微時代使人們可以用更加便捷、高效以及平民化的傳播方式實現(xiàn)決策參與,人們的交往變得越來越活躍。
3.微時代下信息傳播活動具有瞬時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傳輸效率也越來越高,這也賦予信息傳播活動瞬時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可使大量信息在同一時刻極速聚集,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也帶來更強烈的沖擊力。微時代講究言簡意賅,人們對熱點問題三言兩語而又恰到好處的點評,可輕松的通過手機等微載體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傳播,從而加快信息內(nèi)容的更新。
4.微時代使人們養(yǎng)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在如今生活節(jié)奏大爆炸的時代,人們總是行色匆匆,多數(shù)人更愿意接受飽含大量信息的精簡文字,觀看占時不多的微視頻等。比如微博,用戶只能140個字符以內(nèi)的信息,但可以隨時通過便攜式移動終端設備多途徑,其更新速度之快可見一斑,這雖然使人們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也造成了信息的迷你化和碎片化,同時人們也養(yǎng)成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二、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際遇和挑戰(zhàn)
(一)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際遇
1.形式多樣的微載體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散發(fā)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其野填鴨式冶的授課方式單調(diào)乏味,容易使學生昏昏欲睡。微時代的來臨,改變了課堂上單一被動的授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運用微載體與大家分享最新的知識,這種野有圖、有像、有聲音冶的生動教學,使青年大學生更加易于接受。同時學生也可利用微博客、微電影等微載體自主學習,這大幅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新活力。
2.信息傳播的瞬時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實現(xiàn),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交流,這種方式極易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削弱了教學的時效性。而在微時代,信息傳播則完全不受這些限制,高效又迅速。在見字不見人的虛擬社會里,人們的社會特征被弱化,這使得人與人的交流更加自然和平等。在高校中,如果師生雙方能通過微載體開誠布公的提出己見,教師就能直達學生的內(nèi)心,得知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制定出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進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做到野潤物細無聲冶。
(二)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沖擊
1.信息傳播活動的快速和高效使思想政治教師的絕對權威受到挑戰(zhàn)在微時代,大學生可憑借微信、微博客等微平臺獲取海量信息,這極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而部分思想政治教師卻對相關微載體缺乏關注,所得信息量也相對有限,這樣思想政治教師就容易失去以往擁有絕對信息量的優(yōu)勢,比如學生可通過微平臺了解國內(nèi)外時政、社會新聞等各式信息,也可憑借微載體的交流互動功能學習教師還未教授的知識。這勢必會撼動教師原有的絕對權威。
2.信息的碎片化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不系統(tǒng)性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或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完成,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可使學生接收到系統(tǒng)且連貫的信息。微時代下,信息的瞬時性和交互性減弱了信息的連貫性,使信息呈現(xiàn)出零散的碎片狀。微時代的傳播活動呈網(wǎng)狀趨勢,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源頭,這導致了信息的碎片化,而大學生接收到諸如此類的思政相關信息,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不能系統(tǒng)連貫的導入知識,就無法使大學生深刻全面的認識問題,培養(yǎng)其良好的素養(yǎng)也更無從談起。[3]所以如何降低碎片化的信息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是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四、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路徑
(一)高校應加強師資建設,思想政治教師要與時俱進
作為野易感人群冶,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微時代的影響,這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改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摒棄陳舊的理念,與時俱進,積極融入微時代,把以往野填鴨式冶的教學方式放一放,要開動腦筋,通過微信等載體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微課堂,多和學生進行野微探討冶,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做微時代教育的開拓者。高校也可適時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使他們逐步適應并熟練應用微載體,加強師資,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對教育的引導更加有效。比如可以倚靠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載體開展諸如野追憶紅色之路冶微征文比賽、野微信競答學習冶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比如還可倡導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等社會活動,通過舉手投足間的愛心行動,為他人、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積跬步以至千里,讓學生通過點點滴滴的行動懂得付出與感恩,提高自身素質修養(yǎng)。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加強正確引導,籌建網(wǎng)絡監(jiān)管機制
隨著各式各樣微載體的出現(xiàn),大學生能從各種渠道輕松的獲取五花八門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充斥著大量的野非主流價值觀冶。而初入社會的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加強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提高甄別能力。思想政治教師可通過專題報告或微博分享等方式,分析微時代下爆炸式的信息量對大學生的利與弊,最大限度降低野非主流價值觀冶對他們的影響。高校應適時開設媒體素質培養(yǎng)相關課程,讓大學生明晰傳統(tǒng)媒介時代與微時代的不同,讓他們明白在信息瞬間散播的微時代下,個人不經(jīng)意的小行為就可能會導致想象不到的嚴重后果,要教導大學生切勿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盲目跟風,不要隨意傳播不實信息。
高校還應組建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管機構,完善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管機制,網(wǎng)絡輿情問題大多是在不良情緒堆積的情形下經(jīng)突發(fā)事件的刺激而促發(fā)的,學校一定要及時開展情緒的轉化和疏導工作,讓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并及時釋放。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寬松的道德生活環(huán)境,[4]聆聽大學生的訴求,為大學生個人權利的表達和實現(xiàn)提供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健康愉悅的網(wǎng)絡氛圍。微時代利弊兼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準時代脈搏、因勢利導、繞其弊端。思想政治教師開展工作時要避免極端主義,不能全盤否定課堂交流,應使傳統(tǒng)載體和微載體相互融合、形成合力,使網(wǎng)絡教育與現(xiàn)實引導相互輝映,方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都曉琴.野微文化冶背景下青年學生的價值認同: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
[2]楊立淮,徐百成.野微博冶網(wǎng)絡生態(tài)下的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1(11).
[3]馬凌鋒.基于高校網(wǎng)絡輿情下野90后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4]易承志.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輿情的演變機制分析[J].情報雜志,2011(12).
作者:楊琳1;黃靜1;萬海濤2 單位:1.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