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農民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摘要】江蘇省內蘇南、蘇中、蘇北經濟差異明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職業農民培訓基礎條件不同,這些特征對于研究分析農民培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以蘇州、泰州、淮安三城市為例,列舉江蘇部分地區職業農民培訓成功做法,探討現代農業背景下還存在培訓總量不足、宣傳不到位、培訓方式不適合、培訓內容沒針對、培訓機構職責不清、培訓后期保障不足等諸多問題。為進一步統籌規劃,提高農民培訓質量,應理順關系,提高認識,建立聯網檔案,增強宣傳手段、靈活授課形式,科學設置內容,加大扶持力度。
【關鍵詞】職業農民;培訓;對策;江蘇省
2017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要求:“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持續改善農村民生,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而要想實現全省農業現代化,就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農民。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及農業從事者的培訓工作直接影響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對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各選取一個市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筆者選取了蘇州市、泰州市、淮安市開展了調研分析。通過實地走訪、電話調查、網上投放,共發放了調查問卷850份,收回有效問卷756份,對三市農民問卷調查的對象是農村主要勞動力,一戶調查一人,共抽樣調查756人(戶)。
一、江蘇省農業經濟主要指標及農村從業人員現狀
近年來,江蘇省按照統籌城鄉就業的思路,堅持外輸內轉并舉、數量質量并重。目前,江蘇省常住人口7900多萬,城市化率達到65.2%。農業從業人員由2003年的1230.3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747.4萬人,降幅達39.3%。與此同時,江蘇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情況逐步凸顯,老人與婦女從事農業現象更為明顯。
二、江蘇省農民培訓現狀
1完善農民培育制度,探索農民定向培養工程蘇州市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蘇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蘇州市新型職業農民社會保險補貼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有序展開,僅2016年全市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049名,其中大專及以上的為367人,占35%。職業農民培養方式途徑不斷創新,通過學歷教育模式、繼續教育模式、在職培訓模式等,充實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提高了受訓人員組織生產、開拓市場、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素質。截至2016年底,持有“涉農中專及以上學歷證書、農業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農民培訓合格證書”的農民占比達到36.7%,在江蘇省農業基本現代化進程監測報告中排名居首位。蘇州市始終堅持“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能夠充分發揮教育優勢,依托農業院校,開展農民培訓。各級政府部門同農業院校簽訂“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工程”,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諸如考生可降分錄取、入學后學費由政府資助、可獲取相關的獎助貸學金,學生畢業后工資待遇問題等。“定向培養工程”有利于培養農業類專門人才,并且能夠讓青壯年勞動力真正地扎根農村,從而為農業服務。[1]
2構建農民終身培訓體系,開展鄉村創業培訓泰州市按照“城鄉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在全省率先構建農業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一是創新培訓政策。農業勞動者在勞動年齡段可參加專項能力、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6個等級職業培訓,享受6次培訓補貼。二是創新培訓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式培訓、儲備式培訓、定向委托式培訓,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三是創新監管體系。通過對培訓過程實施第三方監管、對培訓過程全程錄像、加強考核發證管理等措施,構建“三位一體”監管防控體系。泰州市積極開展創業培訓“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三進活動,將創業培訓課堂搬到農家門口,有條件的地方利用農村遠程教育系統組織開展創業培訓。采取自愿報名、村組推薦、擇優選拔的形式,將創業意愿強烈、具有比較成熟的創業條件并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返鄉農民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列為創業能力培訓對象并組織培訓。[2]泰州市開發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新模式,優化培訓內容,豐富培訓技法,推廣“1+X”培訓模式,提高創業培訓的有效性。繼續實施電商創業培訓“152”計劃,開展創業模擬實訓培訓,大力開發地方特點的品牌創業培訓項目。進一步完善泰州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學院“SYIB+農業知識+電商知識”創業培訓模式,加強對全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爭當致富能手和創業帶頭人。
3建立田間學校,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遠程培訓指導淮安市下沉農民培訓重心,就近就地就產業建立田間學校,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努力把田間學校打造成設在農民身邊的永不落幕的課堂。一是制定標準。市農委提出了有法人建設單位、有農業產業支撐、有教育培訓基礎和開展意愿、有發展服務團隊、有規范管理制度的“六有”標準,各地圍繞田間學校標準開展建設工作,推進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有序快速發展。二是聯合創辦。充分發揮農業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示范帶動性,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等單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互助,按區域、按專業擇優聯合開展共建工作。三是加強投入。對基礎條件好、實施運行好、持續發展好的田間學校優先推薦給予經費支持,目前已有3個田間學校納入省級職業農民培育示范校扶持盤子,有16個田間學校得到省農民培育指導站的初步認定,爭取納入市“4+1”農業產業發展、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建設的支持范疇。
三、江蘇省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1文化程度較低,主動參培意識不強根據近年來江蘇農民調查,全省農民尤其是蘇北地區農村留守人員普遍存在“一高兩低”現象,即文化素質低、獲取職業資格證比率低,高齡老化等問題。據統計,農業從業人員中初中文化以下程度約占95.2%,并且絕大部分為60歲以上農民,全省種地農民平均年齡58.6歲,中青年中也以婦女為主,約有65%的農民表示目前從事農業生產最主要困難是缺乏專業技術,受教育年限低,缺乏一技之長是限制新型職業農民擴大生產,實現增長增收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另外是農民之間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差距較大。一些家庭農場主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由于需要,并且能夠接受新知識、新培訓,經常性地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專業素質較高,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3]而大部分農民由于年齡、文化水平等原因,主動參與培訓意識不足,甚至有時還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農民之間差距比較大,也是江蘇省開展農民培訓工作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2培訓總量不足,宣傳不到位結合相關數據以及調研數據結果分析,發現江蘇省農民培訓的總量供給還存在較大的欠缺,在樣本756名農民當中,有455人(占比60.31%)的農民在近三年中只參加過一次培訓,而參加過三次以上的僅僅占81人(占比10.7%),并且這部分人員中絕大部分是一些文化程度比較高的家庭農場主。由此可見,在江蘇省農民參訓率還不是很高,尤其是蘇北地區參訓頻次較少,以淮安市為例,近三年僅參加過一次培訓及沒參加培訓的比例近80%,三次以上只有15人(占比13.8%)。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一是有33.33%是“根本不知道”;二是有50%“覺得沒用,不想去”,顯然這是政府缺位的表現。因此,加大培訓供給力度,擴大培訓的宣傳度及覆蓋率,提高培訓頻次應成為近期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
3培訓方式不適合,培訓內容沒有針對性由于農民培訓工程涉及農委、婦聯、人社、共青團、鄉鎮等多個部門,培訓投入的社會總量雖然很大,但落實到每個培訓機構,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又顯得不足。并且有部分培訓機構是因經濟利益驅動或上級部門要求而去培訓,所以培訓的質量可想而知。現在培訓方式再用“粉筆+黑板”的比較少了,但絕大部分是一個PPT講到底。根據調研得知,參加過培訓的農民中,有93.9%的農民對于培訓方式不滿意,其中62.96%的認為應該采取田間學校的形式。而選擇電腦學習及遠程APP培訓的農民較少,均在7%左右,這與農民的信息化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在培訓先期沒有進行專門的調研,都是培訓開始后老師講什么,農民就聽什么,這種沒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大大影響了農民學習的積極性。據調研,有93.25%的農民希望在培訓前期了解培訓的內容,有51.45%的農民希望不要總是圍繞純粹的種植、養殖技術,而應該有更多的二、三產業的相關技術培訓。
4培訓機構職責不清,培訓后期保障不足當前農民職業培訓主要是依賴政府下達任務,農民接受培訓的單向傳統模式,農業院校、農科所、推廣部門的積極性和培訓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農民、不同需求,實施分類指導、分層次培訓、農民和培訓者之間的雙向選擇沒有完全實現。調研中發現有51位農民出現過兩次參加同一內容培訓的情況。在培訓途徑上主要側重于提供前期的技術指導、項目投入等環節,而后期技術保障、產品銷售以及項目管理經營等農民明顯具有劣勢環節上卻明顯不足,阻礙了農民將所學的技能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從而影響培訓效益。有69.18%的農民希望在培訓后期得到老師的指導,而僅僅有13.36%的農民在遇到困難后主動聯系得到培訓機構的后期技術服務,只有7.4%的農民后期得到過培訓機構的主動性的回訪,并且還絕大部分是關于創業方面的培訓。另外政府在貸款優惠、網絡信息建設、土地租賃和轉讓、農業政策性保險等方面配套政策遠遠不夠,培訓后續扶持力度不足嚴重影響培訓后期效益。
四、加強農民培訓工作的對策措施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民綜合素質普遍偏低是客觀事實,即使在江蘇省,農民的整體素質也不高,達不到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因此,全社會應加強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大力開展現代農民職業教育和農民職業培訓,著力培養精干的農民技術員隊伍、優秀的農民企業家隊伍、高技能的從業者隊伍。
1開展基礎能力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開展農民培訓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實用技術、職業農民、農民創業等這些內容,現階段絕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較低,一些新技術新知識都不一定能聽得懂、學得會,比如像推廣農村電子商務至少要會用電腦上網,像推廣“農技耘”APP開展遠程教育、咨詢至少會用智能手機。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應通過摸底調研,針對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分層次、分類別、分時間段開展一些諸如計算機、智能手機應用等基礎能力方面的培訓,讓他們能夠有能力去接受新技術新知識,農民才會有積極性去參加其他的技術培訓。[4]
2建立聯網培訓檔案,增強培訓宣傳手段針對不同地區加大培訓的供給數量,比如在蘇南地區由于二三產業相對較強,蘇北地區尤其是淮安、宿遷等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比較迅猛,可適度多加大相關方面的農民培訓項目,讓絕大部分農民都能參加不同類別的培訓。并且針對農民培訓要建立培訓檔案,聯網上報后由農委“扎口”,這樣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哪些農民參加了哪一類的培訓,從而避免出現有的農民反復參加一類項目的培訓,有的農民幾年參加不了一次培訓。在調研中出現了有的農民不知道有什么培訓項目,有的農民覺得花時間花精力還看不到收益,所以不想參加培訓這兩種情況。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手段,不僅要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手機、村委會通知等形式告知到每位村民,而且應該選取各鄉鎮的參培后取得明顯收益的農民典型,制作宣傳視頻、圖片、手冊,發送到每位農民的手中。讓農民看到參培的好處,才能主動地去參加培訓。
3靈活安排授課形式,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授課形式要根據全省各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比如12月到次年3月份天氣比較寒冷,并且屬于農閑季節,在這段時間的培訓,農民一是有時間二是沒掛念,可以采取課堂授課形式輔以實踐操作,進行理論加實踐的授課形式,針對行業技術開展知識儲備。如果在農忙時開展培訓,一是授課時間要短;二是利用分散時間,針對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者行業中的實踐操作技術開展講解,適宜采取“田頭學校”的培訓方式,并且還可以利用錄制微課的方式,通過手機APP或網絡將實際操作過程或理論知識發送到每位參培農民的手中。讓他們即使在家也可以反復了解農業技術等內容。[5]隨著農民職業進一步分化,不同層次的農民對培訓內容各有側重。因此,為了避免農民培訓內容供需錯位,應確定明確的目標,針對不同的農民群體,結合實際需求設置不同的培訓方案;在確定參培人員后,培訓機構將相關的所有授課課題發送給每位參培人員,讓他們來選擇感興趣或需要的課題,課題選擇后好再進行師資的選擇,甚至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將授課內容PPT或一些培訓資料發送給他們,這樣就會有的放矢,讓農民能更好地掌握授課內容。
4理清培訓部門職責,加大后續扶持力度將江蘇省的農民培訓工作由“各自為政”轉化為“協同作戰”。根據各市的實際情況,農民培訓組織可以進行如下分工:由農委牽頭,依托農業類大專院校和農廣校開展針對農業技術的技能培訓工作;由人社部門牽頭,依托技師學院和鄉鎮成人校開展針對農民轉移就業的技能培訓;由教育局牽頭,依托職業學校進行針對青年農民和農村后備勞動力的學歷教育和培訓。這種分工模式,不僅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又能避免重復培訓的缺陷,最終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分工負責、院校相互協作的工作推進機制。針對培訓后期的跟蹤服務以及就業創業的指導工作,政府應加大優惠扶持力度,進一步想方設法加強后續指導:可以通過提供優良種子,拓展市場信息,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專業戶提供上門業務指導;通過優惠貸款和補助、簡化工商登記手續,適當減免稅收等為初始創業人員提供各方面支持;通過開展技能比武或表彰獎勵活動大張旗鼓宣傳典型事例,以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積極踴躍參加培訓。
【參考文獻】
[1]陽金萍,石麗敏.蘇州市農民培訓狀況分析:基于蘇州四市三區的調查[J].成人教育,2015(7).
[2]劉洪銀.從農民增收視角聚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于發達地區的實踐[J].成人教育,2017(6).
[3]高杰,王薔.精準瞄準分類培訓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2).
[4]馬力.農民培訓問題剖析及改革路徑:基于蘇北5市926位農民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
[5]張水玲.基于農民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優化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6(2).
作者:馬力 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