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闡述了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內涵,結合國內試點和國家政策要求,研究了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展歷程,并在分析河南省碳排放現狀的基礎上,從發電生產、工業結構、節能降碳等方面探討了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對河南省影響。最后,提出了基于河南省視角下的推進區域碳市場建設、探索碳排放權交易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碳排放;碳交易;排放權;區域碳市場;河南省
1引言
2015年,中國向聯合國遞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書,推動達成了巴黎協定,向世界莊重承諾。我國經濟體量大,高能耗行業比重高,整個經濟體的碳排放強度高,應對氣候變化任務十分艱巨,需要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加以推動。建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制度的重要創新,其主要目的是基于市場化手段,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履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以及實現國內約束性的碳減排目標。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該方案標志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河南省作為我國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碳排放處于較高水平,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也將對全省的經濟、能源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明晰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于經濟運行、能源生產、工業企業的影響,對于促進河南省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和更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
2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內涵
碳交易是為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所采用的市場化機制,其核心是建立碳市場。碳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將碳排放容量作為生產要素進行資源配置,并將碳排放權賦予價值,使得作為生產要素的碳排放容量具備資產屬性,進而利用市場機制配置排放容量資源即排放配額,并通過價格信號的傳導,影響到能源市場產品定價,對這些國民經濟部門的成本、財務狀況和商業模式產生影響,引導投資流向低碳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動我國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和更高質量發展[3]。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碳交易的核心所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更可節約社會減排總成本。
3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發展歷程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工作自2011年啟動,先后歷經了探索構建、試點實施和建設全國市場3個階段。2011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開展我國碳交易試點。2013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北京、廣東、上海、天津、湖北和重慶等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明確了試點區域碳交易覆蓋的行業范圍、企業納入門檻和配額分配規則,開展了實施性工作。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宣布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4]。
3.1國內碳交易試點進展情況從試點情況看,我國碳交易覆蓋范圍主要為高耗能行業。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涵蓋了國內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從試點碳市場建設進展看,各地碳交易覆蓋的行業也存在一定差異、各有側重,但總體上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高耗能行業為主。控排企業納入方面,各試點都選擇了設定納入排放門檻值的方式,符合條件的一律納入。從碳配額分配方式看,國內試點以免費發放為主。各試點碳配額均采取總量控制交易(Cap-and-Trade)的方式,分配形式包括初始分配配額、新增預留配額和政府預留配額等。分配方法上,采取以免費發放與拍賣相結合、歷史法和行業基準法相結合、事前預分配與事后調整相結合的方式。在抵消機制上,允許一定比例的CCER和林業碳匯用于抵扣碳配額,并從抵消比例、CCER項目地域等方面控制CCER對配額市場的沖擊。
3.2國內碳交易市場發展展望從各試點碳交易市場進展看,國內目前的碳交易主要包括兩種類型:項目類型的碳交易以及配額類型的碳交易。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項目類的碳交易主要涉及清潔發展機制交易(CDM)。目前國家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實施區域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和內蒙古等地。北京、上海和天津3個試點的碳交易所開展交易以配額類型的居多。截至2017年底,國家發改委已批準上海、北京、深圳、廣東、天津、重慶、湖北以及福建8個試點開展碳交易市場,各試點主要業務類型詳見表3。交易的產品包括碳配額以及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碳配額方面,試點累計成交量超過了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超過了46億元,且試點區域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出現了雙降的趨勢,起到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方面,試點碳市場CCER的累計交易量已經達到1.35億噸,其中最為活躍的地區是湖北、廣東和深圳。目前,各試點CCER價格普遍在15~30元/噸左右,按此價格計算,試點區域碳市場開展的碳配額和CCER交易已經達到了百億級規模。未來,隨著全國碳市場建立和逐步成熟,碳交易市場規模將非常可觀。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全國碳市場建設將分為3個階段:①基礎建設期,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系統、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②模擬運行期,用一年左右時間,開展發電行業配額模擬交易,全面檢驗市場各要素環節的有效性和可靠性;③深化完善期,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即2020年左右,形成全國范圍較為成熟的碳市場,并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市場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5-6]。發電行業被選擇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突破口,主要由于其具備兩大特點。一是發電行業產品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熱、電兩類,且管理比較規范,數據基礎好,計量設備完善,便于開展碳排放的核查和碳配額的分配。二是發電行業是碳排放大戶,按照《方案》提出的年排放量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即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納入企業門檻,預計納入碳市場的發電企業將達到1700多家,每年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30億噸,市場規模將遠超世界當前正在運行的任何一個碳市場。
4河南省碳排放現狀分析
2005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持續上升,碳排放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河南省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全省碳排放總量增速和強度明顯下降,但總體上看,全省仍處于高碳、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階段,節能降耗減碳壓力巨大。長期以來,河南省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物質資本投入,導致全省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均處于較高水平。2015年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4786萬噸,高居全國第6位。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燃燒與利用。能源使用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國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0%以上。河南省能源結構偏重,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較高,能源使用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總排放的比重更高,經測算,全省二氧化碳排放中能源消費導致的占比在91%以上[7]。
5加快推進河南省碳排放權交易建設的對策建議
河南省經濟體量大,能源結構偏重,高能耗行業比重高,整體碳排放強度高,節能降碳任務艱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能夠基于市場化的手段,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實現全省約束性的碳減排目標。本文結合河南省情,針對覆蓋范圍選擇、總量設定與配額分配等碳市場建設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思考,提出了推進河南省碳排放權交易的建議。
5.1加快完善制度設計,探索配額分配方法配額分配是采用適當的方法將設定的碳市場總量分配落實到所覆蓋的行業和企業的過程。碳市場的行業配額規模直接影響區域未來的結構調整方向。從國內試點情況看,我國碳配額分配以免費發放為主,分配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基于當年實際產量的行業基準法,另一種是基于當年實際產量的企業歷史強度下降法。河南省能源基礎好、工業種類齊全、各行業間的差異性較大,分行業設置行業排放基準線,并根據企業在行業中排放水平確定其強度下降率,企業可清晰測算出自身的配額。通過行業碳排放基準的選擇可以激勵工業部門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配額拍賣具有改進發達、欠發達地區之間公平性方面的功能,建議探索引入適合河南省特點的配額拍賣分配方法。
5.2總量設定循序漸進,遠期目標適度從緊總量設定是指在起始碳排放量的基礎上確定交易體系在未來目標年份的碳排放總量。總量設定也是確定碳配額的供應總量,是市場碳價形成的基礎,要實現較大幅度的碳減排量,就需要從緊設定總量。總量設定的越緊,配額交易價格就會越高。歐盟和國際上已建成的其他碳市場經歷過的失敗根本原因都和總量設定不合理有關。總量設定過松,實際碳排放總量低于預期設定的總量,導致碳價奇低。因此,建議河南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總量設定結合國家減排要求,遠期目標適度從緊。同時考慮省內納入控排企業的實際減排潛力和承受能力,選擇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得總量設定在技術、經濟性上可行,確保更好地發揮碳市場的作用。
5.3重點行業先行先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行業覆蓋范圍從根本上決定了其可管控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在碳減排中可以發揮的作用大小。當前國家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了全國碳市場建設。電力行業產品相對單一,數據統計基礎好,具備開展碳排放核查和交易的良好基礎。河南省是煤電大省,電煤占全省煤炭消費的比重約45%左右,發電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的35%以上。從電力行業啟動碳交易,對河南省探索完善碳市場,控制碳排放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河南省應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逐步成熟后,推動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覆蓋全省主要能源供應部門和主要能源消費部門,尤其是將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高能耗行業納入控排體系,助力河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碳減排。
作者:楊萌,白宏坤,尹碩,鄧方釗,趙文杰單位: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