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現代人生存困境下旅游的審美意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代性;旅游;美學意義
摘要:旅游則恰逢其時地出現并以其獨特方式填補這個溝壑.本文試圖從旅游動機與體驗出發,探討現代人生存困境下旅游的審美意義??萍脊I的迅猛發展在帶給人們極大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給其精神世界拷上了沉重的枷鎖,在這種生存境遇下,現代人迫切需要一種方式完成對自身靈魂的救贖。
旅游這一休閑活動并非現代社會的特產,它在傳統社會中亦很興盛,古代文人騷客筆下的高山大川、名勝古跡都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思,讓人無限向往。而且許多作品都帶有強烈的精神寄托,他們借助自然或是人文景觀憑吊自己不如意的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旅游或者觀光帶有強烈的情感訴求。
當今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導致了社會的急劇變化,西方國家所遭受的諸多發展后遺癥也逐漸出現在中國。機器大工業生產的高效率運作為人類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豐富的生活享受,然而人們也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日復一日地置身于高如叢林的鋼筋水泥建筑、浮躁乏味的“兩點一線”、擁擠嘈雜的街市以及無盡的生活、學習、工作壓力。原本可以享受的藍藍的白云天在我們的視野里漸遠漸逝,作為休閑活動的電視節目以及其他各種娛樂方式被無所不在的商業利益俘虜,可以尋求精神慰藉的藝術也成為消費主義下的快餐。同時,個人主義和工具理性主義的泛濫也使得傳統集體價值觀念式微,人們決然地和歷史揮別,和自然決裂,和與自身之外的一切劃清界限,佇立在自己營造的荒涼世界沾沾自喜。在他們看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1】(P338)。人們被淹沒在平面化的圖像和孤立的數字與符號中,不去追究內容和意義以及價值。這種生存感受被西方理論界定義為“現代性”體驗,然而在表面燈紅酒綠、五光十色的掩蓋下卻是人類千瘡百孔、空虛孤獨的精神世界?!半m然住進新蓋的樓宇而靈魂卻在戶外淋雨,生命本身落入一種到處尋找家園的彷徨狀態”【2】。挪威畫家蒙克的作品《吶喊》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精神遭遇:這個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在孤獨到近于恐怖的狀態下,靈魂終于發出了吶喊。這種對人類根本性的生存質量的追問從整體層面及大眾生活領域被提出來?,F代人不得不承認:只有讓生命處在一個富有意義的“審美世界”中,人才不會被愚蠢、錯亂、荒誕置于死地。人類應該彰顯靈性,讓自己的天空散發虔敬、富有柔情和充滿韻味的光芒。20世紀中以后的大眾旅游熱在這種情況下和許多思想家和詩哲們所提出的生命合理及理想狀態的訴求不謀而合。旅游審美正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完成著詩意生活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那么,我們不禁要追問:旅游和其他休閑活動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呢?它以怎樣的態度應對現代生活?又如何完成現代人對自身完整性的找尋呢?
從時空概念來講的話,旅游是人們借助某種交通工具,24小時以上離開日常居所,有計劃性的對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以及風土人情等的異地欣賞活動。當然,隨著旅游產業的擴大,旅游項目也在逐漸豐富。在這里,我們主要就比較典型的旅游活動進行討論。雖然,其他休閑活動也可以讓大眾得到放松,比如運動,聽音樂,看電影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活動都是原地的單向放松活動,也就是說它們每一項活動都是單純的身體的或者心理的放松而且仍在日常生活的環境進行。然而旅游卻完全不同,它是長時間離開日常生活環境但又構不成定居的活動,即它和日常生活的暫時斷開,另外,它不僅讓游客在跋山涉水中得到身體的鍛煉,更重要的是滿足其精神需求。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日常生活是指每天重復著的具有固定模式的生活。在西方思想家眼里,它是被異化了的平庸單調得如一潭死水般的領域。而旅游是人們主動地斷開和日常生活的聯系而去尋找適合自身或者說自身樂意接受的生活方式。那么,在此意義上,旅游是對現代困境的出逃,也是對現代生活的平庸與對人類靈魂無休止監禁的反叛和對抗。需要注意的是,斷開不是逃避,任何人都離不開吃喝拉撒睡,說到底,每個人還都是凡夫俗子。但斷開日常生活鏈條是使人們體驗詩意、找尋靈魂歸宿的前提所在,因此,我們可以說旅游具有其他休閑活動沒有的審美意義和價值。
旅游活動所實現的對人的完整性的找尋或者回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表現在對自然的審美關系中體現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愉悅。有些思想家把人類現代性困境的根源歸因于主客兩分的世界觀。具體來講就是,人類以宇宙主宰者自居,并對自身之外的所有一切進行改造,在主體的視野里,客體永遠處于被認識被改造的境地。這種自我中心主義極度膨脹的狀況不可避免的導致人與自然的惡性循環,為了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欲望,人類對世界的改造已到了無法克制的地步。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環境的極度惡化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在這種嚴重的“不和諧”的情境之下,人類必須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并調整心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在和自然擁抱的旅游活動中,人們獲得最直接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茫茫大海、浩渺如煙,高山峻嶺、雄壯綿延,或是春風款款、楊柳依依,細雨池塘、漁歌唱晚,人們沉醉在天地之間,暢游于山水之間,感受于無為之時。只有在這種無功利的審美關系中,人才能體驗到莊子和惠子辯爭的“魚之樂”。也只有回歸自然,置身自然,人才能感受“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完整的生命愉悅,不必區分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徹底地享受天人合一的圓融與和諧。而且在這種平靜、緩和狀態下,被現代生活囚禁的靈魂才能得到釋放,人們心理或生理的不平衡才能得到徹底調整和補償。
其次,人們在名勝古跡的欣賞中獲得的歷史感體現著重要的審美意義。在現代人的印象中,歷史成了一個古老的概念,談論歷史感也似乎是一個遭人不屑的話題。歷史是時間的連續,是記憶的變相體現,而人類也只有在歷史經驗的重述中才能找到自身位置。然而,現代人堅決排除與經驗相關的表達。以藝術作品為例,現代人不再注重藝術的“光暈”【3】(P6),也不再關心作品所傳達出的歷史經驗及精神價值等“深層問題”,而鐘情于無深度的客觀報道,廣告式的復制圖像和聲色的感官刺激,所謂歷史經驗只不過是過于沉重并且對現實無用的副品。然而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種極端的忽略歷史、及時行樂的現時活法最后必將導致的是:現代和歷史的斷裂,人們精神無所依托的流浪。中國文化向來注重根源血脈的傳承,只有在歷史長河中,民族精神才得以存活,而人們也只有具有民族精神和歷史情感,生命才不至蒼白。在我們當今的生活幾乎被完全西化之時,關注民族特色顯得尤其必要。而在到處都充斥著現代科技的生活中,回歸民族文化儼然是項艱難的重任。但在旅游活動中,我們可以直接和“歷史”接觸,在那些古老的雕刻面前,除了驚嘆先人的神奇還會自豪自己身為這種文化過度的一員。當游客撫摸著某個歷史年代的建筑,思緒也會跟著回想,關于歷史的記憶、想象都會涌現出來。就像人們在觀看奧運開幕式展現的民族古典精髓時感嘆中華文明的神奇和寶貴一樣,游客面對名勝古跡時也會有種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這種對國族整體性的想象是當今現代困境中的精神力量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在旅游活動中,這種歷史感的回歸是作為人本身完整性的實現,它讓人的精神不是處于斷裂狀態而是連續狀態,即使旅游活動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去實現這一狀態的找尋,但它卻提供了最直接的實現渠道,這也是它具有現代其他休閑方式沒有的審美意義所在。
它是一種以尋找精神世界滿足和擺脫物質現實困擾的特殊的消費活動。那么悖論也就在此,它一面想要掙脫物質束縛造成的靈魂枯竭,另一面卻不得不借助物質消費完成精神本真的回歸,也就是說旅游活動本身就具有現代人生存的悖論意義,其含混性也是它的豐富性,所以旅游所帶來的審美體驗不是單純的或者單面的,它有豐富的現代性的審美意義,這是當今學界應給予關注的價值所在。旅游使人們在生存空間的轉換中完成了人類與自然的整合,它調整主客二元對立的認識觀,轉向和諧的主客統一;而對歷史古跡的游覽則在時間意義上實現了人自身延續性和完整性的回歸。然而我們還會注意到的就是,旅游是以消費為基礎的活動,它的參與者必須有金錢和時間的剩余,并且不以盈利而以消費為目的,同時這種消費并不對旅游景點占有,而是對景區進行游覽、欣賞,人們重視的是通過旅游中的游覽觀光、跋山涉水,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更能達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慰藉。換句話說,旅游者消費不是物質實體而是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