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裝設計課程教學中ET軟件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服裝結構設計是一門兼顧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的課程,是開發服裝產品的關鍵技術,在工業化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針對傳統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將ET軟件融入服裝結構設計課堂,并設置ET服裝軟件課程的教改方案和思路;通過合理安排課程銜接,結合市場需求轉變教學思路、實現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從而提高整體教學的實效性,以更好地滿足我國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設計創新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服裝結構設計;ET服裝軟件;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設計專業一門獨立的重要學科,在工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款式設計到工藝設計的中間環節,是研究以人體為本的服裝平面結構和立體結構構成規律的,屬開發成品的核心技術。除需要掌握固有的結構知識外,還涉及到造型學、社會學、哲學、商業領域知識,其中造型學包括工藝設計、材料學、人體工學、美學、心理學及數學等知識。因此課程內容復雜、知識點繁多,同時還要兼顧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這樣繁重的學習任務在課程安排不合理,課時不夠情況下是無法完成的,學習效果更無法保證。ET是服務于服裝技術開發的系列軟件,包括ETSYSTEM服裝CAD軟件、ET三維服裝技術、ET對花解決方案等。掌握ET軟件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快速響應市場,適應未來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場環境;把它運用于服裝院校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更有著直觀、高效、靈活的特點。目前ET軟件普遍使用于各服裝企業研發部,學校引入不多或只是作為獨立教學課程來使用,并沒有深入到結構設計與軟件互通結合,以充分利用軟件的輔助教學功能。
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基本呈現為教師使用黑板演示畫出平面結構圖,學生模仿老師一起畫;但是平面結構是為立體造型服務的,最終做出來的成衣必須滿足人體的舒適性、符合人體工程學。由于粉筆線條的粗細、位置的誤差等都會導致結構的不協調、穿著的不舒適,有時一套精美的版型控制量只在毫厘之間,略作修改就會失之千里。比如設計外套的肩斜斜度稍過大,長時間穿著壓肩會特別明顯。更重要的是服裝紙樣結構設計與款式必須相對應,在設計紙樣結構的同時要考慮三維人體上的著裝形態。對于初次接觸結構設計的學生來說,如果繼續采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僅就平面和立體之間的空間轉換的理解就很困難,更何況還要兼顧更多的面料性能、活動松量、工藝要求,等等。再者教師講解結構復雜的款式時,座位遠離黑板的學生聽不清或看不清的情況更是凸顯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結構設計課程對線條準確度和流暢度的要求也并非學生能夠一蹴而就的,沒有工藝環節實踐的檢驗和有經驗教師的輔導,面對時尚的服裝造型和枯燥的人體數據,學生更顯得茫然無措。從主觀能動性上來說,藝術類學生感性思維比理性思維發達,而結構課程嚴謹、涉及內容廣泛的特點更容易使藝術類學生產生學習倦怠心理,活躍的藝術思維和嚴謹實用的科學理念之間的切換較不適應。其次,課程安排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完善。僅僅單純地掌握紙樣結構設計是遠遠不夠的,了解相關生產流程和背景知識并將其綜合運用,形成感性認識才是最終目的。目前紙樣結構設計課程課時量相對不足,課堂內容壓縮,無法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進行操作練習,導致理論教育與實踐脫節。一條完整的工業化品牌服裝設計流程包括產品企劃、確定素材、根據品牌確定款式設計,第一次繪制紙樣和制作樣衣(版師為達到滿意效果,調板次數多達10多次)、開訂貨會、確定量產,第二次繪制紙樣(工業紙樣)、推板,第三次紙樣修正(生產用紙樣)、排版與檢查、工廠制作(裁剪、粘襯、整理、縫合),整燙、驗貨、出貨。可見版師從拿到服裝款式設計后的所有工業流程都要全程跟蹤與負責。而多數服裝院校對結構設計課時量的設置,使課程內容講授僅停留在幾個常規類型的服裝款式第一步紙樣凈板的繪制,毛板制作的時間都十分緊張。結構的變化、設計因素、材料性能、縫制方法和技術水平等對紙樣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此外,教師缺乏企業經驗,課程認識深度不夠。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通的課程,可以說是一次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團隊知識的連貫性也是本門課程的關鍵。由于國內早期的服裝設計專業是從藝術領域分出來并從純藝術的角度開設的,這導致大多數教師認為結構設計課程只是基礎技術性的行為,追求藝術性的效果才最重要,設置了大量的繪畫課程。這種“重藝術,輕工藝”的思想無形中又誤導了學生,形成惡性循環,無法將結構與藝術有機結合。另外教師本身對結構設計的要領、規律及變化過程把握不足,沒有清晰的結構設計思想,對曲線沒有精確的控制能力,實際變化能力遠遠不足。許多教師也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對知識的整體鏈條認識不足,無法在課堂上將知識融會貫通,只能死板生硬地照搬教材。不僅不能使學生系統地了解課程,也無法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性和應變能力。
2ET軟件引入結構設計課程的優勢
服裝結構設計最根本的挑戰在于無法用平面設計手法呈現出三維的立體效果,這對于剛接觸本課程的學生而言,對知識綜合利用和進行空間轉換的掌控難度太大,過于抽象。為此,首次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入ET服裝軟件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不僅能為平面結構設計與修改提供更多的三維效果展示,還可以使設計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比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袖子平面結構圖的半成品階段,然后打開ETSYSTEM服裝CAD軟件,輸入之前準備好的同黑板一樣的袖子結構圖,軟件可以立即實現袖子的3D預覽診斷,界面會出現透明顯示效果、面料顯示效果等,再根據3D效果對平面紙進行樣板修改直至滿意為止(見圖1)。也可以將文件導入ET三維服裝技術軟件,查看袖子不同角度的姿態仿真,縫合顯示等(見圖2)。這樣直觀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快速理解并掌握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使其自主地深入學習,對解讀設計大師的作品,感受結構設計的魅力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不過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新教學模式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ET軟件為輔進行教學演示。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單一,但教師在黑板或白紙上手繪的過程、設計思維轉化的過程、良好的繪圖習慣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通常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往往有著最深的穿透力。其次,改革課程設置,將課程合并。設置ET軟件課程,將結構設計課程與ET軟件課程前后排列。結構設計課程主要解決結構設計原理、設計規范和變化過程,融入ET軟件輔助教學,使學生高效掌握課程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造型能力,對原理理解和實際運用都能很好結合,尤其對線條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這樣前期通過一定量的手繪訓練,積累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再進行ET軟件專項練習,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人體特點,合理控制線條,靈活應對款式變化,設計出滿足款式設計要求又符合人體的服裝紙樣。能夠在人體工程、結構認知、輪廓造型、面料把握等方面具備基本的把控分析能力,這樣也解決了傳統的服裝軟件教學中只是單純地將軟件作為繪圖工具的弊端。通常傳統的服裝軟件教學目標是以結構設計課程的筆記為參考,要求學生掌握各種服裝版型的計算機制作手法,服裝結構課程的理論知識和設計規律不會得到有效利用。學生常因對前期課程知識掌握的不熟練導致軟件里面的工具也不能正確使用,只能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演示。造成這種被動學習局面的原因有三個:(1)軟件課時有限,任課教師無法系統復習;(2)學生對結構設計課程理解不深入,實踐能力弱;(3)兩門課程距離時間久,中間沒有很好地銜接。將兩門課程前后銜接進行模塊化教學,這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思維習慣,保障學習效果。et軟件中設置的推板模塊提供了主動安全檢查機制,對容易出錯的細節進行智能巡查,嚴防死守。放碼模塊擁有多組智能放碼功能,無需反復湊數一鍵到位,而且改變角度對接放碼不變形。排料模塊實現智能擺放,也可人為地拿、放、擺等,排料模塊里獨有的主動安全機制可以自動檢測是否有誤,降低損失風險。服裝ET軟件的應用在設計效果、準確率、高效、精度、板房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設置ET課程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教學上,對學生的就業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實現一體化教學。兩門課程銜接的最好效果是實現教師的一體化教學,優勢在于:(1)避免內容重復,造成時間浪費;(2)保證課程的連貫、系統和高效;(3)加強造型意識,提升設計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同時具備藝術思維與技術相通,轉變教學思路,而目前的教學體系缺乏這類教師。因此鼓勵教師提高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廣泛涉獵藝術學、美學、造型學、時尚情報、史論、心理學等提高審美能力,潛心研究造型學、結構學、人體工學、材料學等增強結構設計意識,強化造型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了解產業結構、市場需求,掌握時尚前沿資訊,逐步形成多元化知識理論體系,強化教師教學的吸引力。將ET軟件融入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并設置ET軟件學習課程,教師必須同時具備兩門課程的知識總匯,做到既要授之予魚也要授之予漁,這與傳統教學方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但古往今來,唯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堅持才能推動自身在各自的領域進步。
3結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中國服裝產業正日益向著以品牌為效應的產品定制化、創新多樣化、質量標準化、服務精細化、使用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設計師需具備在設計上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滿足我國紡織服裝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設計創新人才的需求。而傳統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單一,設備落后,不能適應當下的發展形勢,其教學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三吉滿智子.服裝造型學[M].鄭嶸,張浩,韓潔羽,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9-32.
[2]蔣錫根.服裝結構設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6:11-26.
[3]劉瑞璞.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1-7.
[4]黎振亞.《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7,(8):174-176.
作者:薛艷慧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