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績效和風險的多元化經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設計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和風險的影響,采用面板回歸分析,對收入結構多元化、績效表現以及風險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
(一)研究假設根據理論分析,商業銀行實施多元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其盈利能力,降低銀行風險。但研究也顯示,多元化的開展對績效和風險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本文提出總體假設:假設H1:商業銀行多元化程度越高,經營績效越好。假設H2:商業銀行多元化程度越高,經營風險越低。
(二)變量選取本文用DEGREE表示銀行多元化經營程度,計算公式為:DEGREE=非利息收入/營業收入。本文選取最常用的總資產凈利率(ROA)來衡量銀行績效,ROA為凈利潤與總資產的比率。銀行績效的變異系數是衡量變量離散程度的統計量,本文以此作為衡量銀行多元化經營風險水平的指標,文中用RISK表示,公式為:RISK=樣本銀行歷年ROA的標準差/歷年ROA均值。本文在對銀行的績效和風險這兩個因變量進行研究時,不僅考慮到多元化程度的影響,還考慮到其他許多因素如股權結構、資產規模、貸款比重等對銀行的績效和風險的影響。鑒于數據指標的可獲得性,選取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控制變量資產規模(SIZE)和不良貸款率(NPL)。為使文中數據口徑統一,把資產規模調整為相對數,即每個銀行各年資產規模與基期2003年的比值。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國內53家商業銀行為研究樣本,進行面板分析,并將它們分為三類,即5家大型商業銀行為第一類銀行、12家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為第二類銀行,以及36家新興發展起來城市商業銀行為第三類銀行。樣本選擇時間區間為2003—2013年,所有銀行的數據均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并以《中國金融年鑒》、國家統計局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所公布的財務數據為補充。
(四)模型建立根據以往研究的結論以及本文提出的假設,建立如下回歸模型:式(1)、(2)分別為多元化績效、多元化風險模型,用來檢驗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和風險的影響。其中,ROA代表經營績效,DEGREE代表銀行多元化,RISK代表風險,Control代表所選取的控制變量,下標it表示樣本中第i家銀行第t年數據,α、β、γ為模型待估計參數。
二、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變量面板單位根與協整檢驗采用Eviews5.0軟件,首先根據面板變量的變化趨勢圖選擇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形式,然后分別采用ADF-fisher和PP-fisher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LNSIZE、NPL為一階單整變量。接下來,建立變量DEGREE、ROA和RISK的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對各截面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盡管各變量不平穩,但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所以,可以建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
(二)銀行多元化經營程度對經營績效的影響1.總體樣本53家上市銀行多元化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根據表1,多元化程度指標DEGREE的系數為0.8237,顯示出銀行多元化經營水平對經營績效的提高有積極影響,這表明中國上市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是能夠提高其經營績效的。再看控制變量資產規模SIZE的系數為1.73E-06,說明銀行規模越大其經營績效越好,但是影響非常微弱,說明規模大或者一味追求規模效應的銀行未必一定取得好的經營績效。另一個控制變量不良貸款率NPL為負數,說明其對銀行經營績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為不良貸款率的降低將減少銀行的壞賬成本和信貸維護成本,有效改善銀行的績效。這與我們的研究假設是相符的。2.三類銀行模型結果與對比分析(1)第一類和第二類銀行多元化對經營績效有積極影響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類和第二類銀行的DEGREE系數都是正的,且第一類銀行的系數要大于第二類銀行,說明這兩類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有利于提升銀行的凈資產利潤率,而且第一類銀行的多元化經營能夠產生比第二類銀行更強烈的提升作用。首先,規模越大的銀行在多元化經營時能夠產生更大的規模經濟,我國第一類銀行規模大,實力雄厚,多元化經營開展時間早,開展多元化的程度更深入,因此所獲收益就越大,更有實力開展各種多元化經營業務。其次,銀行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即達到專業化經營利潤最高點,規模較大的銀行開始建立子公司等相關金融機構開展多元化經營,尋求范圍經濟的效應。而第二類銀行無論是從資金占有率、開設分支機構的數量以及人員配備上都無法與第一類銀行匹敵。因此,第二類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所產生的對績效提升作用可能會遜色于第一類銀行。(2)第三類銀行多元化水平對經營績效有消極的影響第三類銀行的DEGREE指標為-0.0363,說明城市商業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目前并不會帶來經營績效的提升。原因可能是城市商業銀行成立時間短暫,受地域的限制開設分支機構的數量遠低于另外兩類銀行,因此銀行規模的擴張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這使得城市商業銀行的實力還無法支撐復雜的多元化業務。再看不良貸款率NPL指標與績效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其關系要顯著于多元化與績效的關系,并且負相關程度高于另外兩類規模較大的銀行。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城市商業銀行實力并不雄厚,經營方式較為單一,影響其績效的因素并不像前兩類兩類銀行那樣復雜。
(三)銀行多元化經營程度對經營風險的影響1.總體樣本——53家上市銀行多元化對經營風險的影響多元化經營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本應該是分散企業風險。但是從表3不難觀察到,53家上市銀行總體樣本的DEGRE系數為正,即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不但沒有分散風險反而加劇了風險。稍加分析不難發現,一是銀行大多開展的是相關性多元化業務,資產組合理論的應用存在假設前提,即業務的非相關性程度越大,才容易取得分散風險的效果。比如銀行在開展多元化經營時更傾向于對同一客戶群體開展不同業務,這些業務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當客戶對某一項業務存在不良的體驗感受時,很可能會導致客戶對該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產生質疑。這種相關型多元化經營方式會降低多元化業務組合分散風險的能力;二是現在很多銀行為了快速謀取更大利益,盲目模仿其他銀行推出的新興業務,脫離銀行的實際情況,多元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跟風”現象。本文中所采用的風險評價指標是ROA的標準差,也就是ROA的長期波動程度,如果不切合實際地推出多元化業務,很容易導致收益率不穩定。銀行資產規模SIZE指標對銀行經營風險的影響是十分微弱的。說明資產規模在實力相對雄厚的國有和股份制銀行中,對于弱化或者是加劇銀行風險并不是關鍵因素。而第三類的本身規模小,因此風險的其他影響因素較少,常規影響因素資產規模反而會對銀行風險有一定的影響。不良貸款率指標與銀行風險的關系,不管在總體樣本銀行還是三類銀行中都是正向關系,這也符合理論假說——一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越是突出,其信貸風險就會越大。2.三類銀行模型結果與對比分析(1)第一類銀行和第二類銀行多元化對抑制經營風險有積極影響根據表4,第一類銀行和第二類銀行的DEGREE系數都為正,說明規模較大的銀行開展多元化業務加劇了自身經營風險。由于綜合型多元化業務類型復雜,對銀行的規模、資金、科技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難度也更大,因此最適合大型國有銀行。其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第二類銀行,但根據協同效應理論可知,開展綜合型多元化業務,風險也會相應加大。一是容易發生風險傳遞效應,單個部門的危機可能會引起集團內其他部門的連鎖反應;二是組織結構復雜龐大,管理風險加劇;三是綜合型多元化的組織結構對人才的要求會更高,如果銀行員工在能力與知識的更新上無法適應企業的規模擴大,將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風險。第一類和第二類銀行不但進行了多元化的產品內部創新,更是成立了多家控股子公司,這對公司治理機構的完善程度、資金、科技、員工素質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銀行現在的規模實力還無法支撐多元化經營業務的程度的話,就無法保證銀行能夠持續盈利,這也就是所說的加劇了銀行的經營風險。(2)第三類銀行多元化對抑制經營風險影響較小第三類銀行的DEGREE系數為負,說明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開展多元化并沒有引起績效的大幅波動。我們從銀行開展多元化業務的類型來解釋這種關系。城市商業銀行由于規模較小,還不適合開展綜合型多元化業務,主要是以發展專業型多元化經營業務為主。專業型多元化對銀行規模的要求并不會特別高,只要城商行在發展好自己主營業務并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基礎上,提升專業化的經營水平,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另一方面,當地政府為城商行多元化經營提供有力的政策背景支持。城市商業銀行的成立以提升當地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當地政府積極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扶持性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對城商行多元化經營的阻礙,另一方面給城商行多元化經營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城商行多元化的發展并不會帶來太大風險波動。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從多元化經營具體實施來看,總體上,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一定程度上會使銀行績效提升,但也會使銀行的經營風險加大。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開展沒有帶來績效的明顯改善,但卻降低了收益的波動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規模較大的銀行開展綜合型多元化雖收益高但風險也高。大型銀行在專業型多元化發展成熟的基礎上,為了尋求更大的利益,繼而發展綜合型多元化,由于業務類型更加復雜,多元化經營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風險性也會相對較高。因此大型銀行在發展綜合型多元化的同時,必須注重風險的防范,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找到績效與風險的平衡點。(2)規模較小的銀行從規模、資金、實力上都無法與大型銀行相提并論,在這種不利情況下開展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業務,極有可能因有限資源在多項業務發展中的分散配置而出現主營業務受資源不足的發展困境,長期如此必然導致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業務競爭優勢被削弱,無法得以可持續發展與成長。因此以第三類銀行為代表的規模較小的銀行應該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同時兼顧專業型多元化經營業務,將金融產品向縱深方向發展,以此擴大實力,實現規模的穩步提升。
作者:王軍單位: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