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需要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所以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關鍵。但就實際情況來講,有些高校對此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大學生頻繁出現心理問題。基于此,本文淺談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以期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然后探討了統一二者的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一、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素養可以讓大學生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在遇到困難后可以及時調整自身心態,在與他人交流中可以快速融入集體環境中。反之心理不健全的學生難以準確自我定位,也難以與他人良好交流,遇到事情后也缺乏準確的判斷力,在這樣的心理素養下,學生即使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統一于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在高等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貫穿學生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強化學生心理素養,讓學生可以正確處理生活、情感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育新時代知法守法的公民,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目標與理想。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統一方法
(一)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關心學生思想動態變化時,也要盡量滿足學生生理與心理上的多樣化需求。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能夠與大學生成為朋友,引導他們積極表達內心的想法,并能夠充分發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此外教育者還需要以符合時代特征的方式方法來接近、引導大學生,從生活、學習以及情感等角度來幫助大學生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其次,因為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所以選擇的教學方式也需要有所差異。對于剛剛邁入大學校門的新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幫助他們及時適應學校新環境,引導學生規劃好大學生涯;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講,教育者需要結合他們的擇業方向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結合市場發展情況來幫助學生找到符合自己的就業方向,同時傳遞給他們調節心理的技巧,避免就業中出現心理問題。
(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積極的指引作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要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思想政治水平,讓大學生了解國情與局勢,可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育理念來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中,進而讓學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具備較強的技術性、知識性以及專業性,唯有對這些理論與技術有效掌握,才能夠落實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所以可結合高等院校實際情況,在學校整體師資培訓計劃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培訓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為熱愛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使他們能夠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專業水平。
(四)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教學實效性現如今,大學生正處于多樣化的社會結構體系中,多種類型的外來文化影響著現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期,而由于他們辨別是非能力還不成熟,很容易在不良文化影響下出現錯誤的心理。教育者需要運用正確的、有效的態度來引導大學生學會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內容,進而讓大學生思想觀念越發成熟。此外,教育者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師生關系,選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與他們做朋友,交流中還要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盡量提高學生的自信。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唯有做好二者的統一,才能夠真正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宏彬.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才智,2018(23).
[2]姚本先,杜松濤.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6(7).
作者:呂云婷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