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康體檢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本市區域健康體檢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況及Hp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方法隨機抽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間在我院實行14C尿素試驗測定Hp感染的4150例健康體檢的成年人作為臨床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未感染組(Hp感染結果為陰性,2282例)和感染組(Hp感染結果為陽性,1868例)。對比觀察兩組健康體檢成年人群的性別、年齡、胃病診療史、喝酒史、抽煙史、是否生吃果蔬前削皮以及是否喜食干硬食物對Hp感染的影響。結果男性感染率53.54%高于女性感染率46.34%;中年(41~60歲)人群感染的概率高于青年(18~40歲)人群感染率及老年(61~85歲)人群感染率;有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高于無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有喝酒史的感染率較無喝酒史的感染率明顯高;有抽煙史的感染率較無抽煙史的感染率明顯要高;生吃果蔬前削皮的感染率比生吃果蔬前不削皮的感染率要低;喜食干硬食物的人群感染率較不喜食干硬食物的感染率要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體檢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人群的性別、年齡、胃病診療史、喝酒史、抽煙史、是否生吃果蔬前削皮以及是否喜食干硬食物因素息息相關,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健康體檢;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相關因素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糞-口方式和口-口方式作為傳播途徑的常見細菌,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可知全世界的自然人群中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概率>50%,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已經作為一種發展中國家多發的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1-2]。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幽門螺桿菌,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Hp作為胃腸道內一種革蘭染色陰性的微需氧桿菌,還與胃腸外相關性疾病如血液、內分泌、心腦血管、腎臟、呼吸等方面的疾病有著一定的影響因素。為探討沈陽區域健康體檢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Hp)感染情況及互相的影響元素。隨機選擇進行14C尿素試驗測定Hp感染的健康體檢的成年人4150例,入院時間為2015年3月~2018年3月,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8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14C尿素試驗測定Hp感染的健康體檢的成年人4150例。納入標準[3]:(1)入選的健康體檢者近1個月內未服用過消炎殺菌、拮抗劑、抑制劑等相關藥物;(2)近1年內未確診過胃及消化道相關疾病;(3)近1年內未做過胃及消化道相關手術;(4)入組者符合以上條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不符合以上納入標準者。將觀察對象分成兩組,未感染組2282例,男1180例,女1102例,年齡18~85歲,平均(46.41±4.32)歲;感染組1868例,男1002例,女866例,年齡19~84歲,平均(47.56±4.38)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平均病程以及合并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過標準正式的調查表,在預實驗的基礎上實時進行實驗項目的完善。兩組健康體檢者均采用14C尿素呼氣試驗,受檢者在清晨空腹的狀態下,漱口用溫水服下1粒14C尿素膠囊(北京天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173213),平靜等待15min后,對著CO2集氣卡慢慢吹氣,至使CO2吸收劑從紫色轉變為白色,大約5min停止吹氣,將集氣卡送到儀器上檢測。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胃病診療史、喝酒史、抽煙史、是否生吃果蔬前削皮以及是否喜食干硬食物,由專人統計分析調查表結果。1.3觀察指標經專項儀器檢測并判斷結果。14C-UBT≥100dpm/mmolCO2判定為Hp感染陽性,14C-UBT<100dpm/mmolCO2判定為Hp感染陰性。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體檢
成年人群Hp感染性別、年齡因素分析在4150例健康體檢的成年人中感染Hp1868例,Hp總感染率為45.0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率;中年(41~60歲)人群感染率高于青年(18~40歲)人群感染率及老年(61~85歲)人群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健康體檢
成年人群Hp感染既往胃病治療史、個人生活習慣因素分析有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高于無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有喝酒史的感染率較無喝酒史的感染率明顯要高;有抽煙史的感染率較無抽煙史的感染率明顯要高;生吃果蔬前削皮的感染率較生吃果蔬前不削皮的感染率要低;喜食干硬食物的人群感染率較不喜食干硬食物的感染率要高,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在人類中傳播的最為廣泛的細菌,它是在人類的胃黏膜上生存的,可以在胃黏膜上產生大量尿素酶[5]。由于Hp是一種具有很強運動能力的細菌,它可以在胃內穿過黏液層到達胃的上皮表面,在粘附素的作用下和胃的上皮細胞連接起來,這樣一來Hp就不會和食物一起被消化從胃內排出[6]。Hp可以不被中性粒細胞吞噬殺傷是因為Hp能分泌過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H2O2)[7]。Hp 所含的尿素酶也可以水解尿素產生氨,在菌體周圍形成“氨云”,有效地防止被胃酸殺滅,實現可以在胃內長久定植[8]。可以引起Hp感染的原因包括:食用刺激性辛辣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從而降低了胃的抵抗力,這種條件下幽門螺桿菌更容易入侵并大量繁殖[9];導致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長期吃生的未經加工的食物;在牙齒上繁殖并傳播,幽門螺桿菌更易在牙菌斑和齲齒上生長繁殖;共餐,口-口傳播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途徑。經常外出就餐的過程中共用餐具,這樣使健康人群被感染的機率會大幅度增加。消化道疾病和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幽門螺桿菌,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組織樣淋巴瘤的發生也與幽門螺桿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10]。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Hp感染率高達42%~84%不等。由于我國人口數量龐大,Hp又具有傳染性,周而復始,很難根治[11]。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其已嚴重危害了人類的生命健康[12]。因此有效降低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表明男性感染的概率高于女性感染率;中年(41~60歲)人群感染率高于青年(18~40歲)人群感染率及老年(61~85歲)人群感染率;沒有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低于有胃病診療史的感染率;沒有喝酒史的感染率較有喝酒史的感染率明顯要低;沒有抽煙史的感染率較有抽煙史的感染率明顯要低;生吃果蔬前不削皮的感染率較生吃果蔬前削皮的感染率要高;不喜食干硬食物的人群感染率較喜食干硬食物的感染率要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Hp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接觸傳播,由于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經濟狀況差異、飲食和生活習慣迥異、知識水平高低不一、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成年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明顯有差異,減少Hp的傳播主要是要依靠好的環境衛生,高的居民健康素養,良好的個人飲食衛生習慣。根據本次研究發現男性Hp感染率高于女性感染率,這與男性個人飲食衛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13]。男性多存在抽煙、大量喝酒和經常外出用餐等不良生活因素,是導致Hp高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且男性多存在工作量重壓力大等社會因素,不規律的飲食休息使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嚴重損傷。中年組Hp感染率高于老年組和青年組。可能是由于青年喜食生冷刺激的食物和學校的交叉感染所致。中年組人群由于社會因素多存在交際活動,外出就餐的頻率高,加大了接觸傳播的風險。老年人群開始重視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對身體的作用,且老年人在長時間的用藥過程中自身抗體增多,Hp的感染概率相對較低。胃黏膜組織結構受到酒精的影響,胃黏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壞,胃黏膜的組織結構也被破壞,潰瘍和創傷面從而形成,使機體對Hp感染的防御能力喪失,進而消化系統被侵害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幽門括約肌功能受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影響,使括約肌抑制腸液反流的作用喪失,從而使反流的腸液膽汁進入胃中,使胃黏膜被刺激從而分泌胃酸,胃酸會使胃壁血管的收縮速度增加,使幽門括約肌功能被破壞,增加了Hp感染的風險[14]。有胃病診療史的患者由于胃部屏障功能已經受到了損傷,因而幽門螺桿菌更易進入胃部繁殖。部分人群生吃果蔬前從不削皮,果蔬表皮帶有多種病原菌,增大了人群與幽門螺桿菌接觸的幾率,進而增大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率。干硬的食物由于不易消化會劃傷胃黏膜對其造成機械性損害,從而破壞胃部的屏障作用,使Hp感染的風險增加[15]。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糞-口方式和口-口方式作為傳播途徑的常見細菌,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可知全世界的自然人群中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概率>50%,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已經成為一種發展中國家多發的公共衛生問題。綜上所述,應加強對Hp感染高危人群,如男性、中年(41~60歲)、有胃病診療史、有喝酒史、有抽煙史、生吃果蔬前不削皮以及喜歡吃干硬食物的人群進行Hp感染危害的宣傳教育;加強Hp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大家深入了解戒煙、戒酒、良好的個人衛生、餐具及時消毒、健康合理的營養膳食對降低Hp感染概率的重要性。應用三聯或四聯療法有效的治療,定期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為臨床合理操作提供較高的科學依據,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3]陳意振,姚麒,劉穎,等.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543-544.
[4]唐艷波,韋照勇.影響幽門螺桿菌治療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5,26(7):1013-1015.
[5]胡娟,林薇,呼永河,等.幽門螺桿菌在不同濕度環境下生活人群感染差異性的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5,30(4):96-98.
[6]唐懷蓉,范云潔,劉莎,等.成都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5(5):823-826.
[7]郭映泉,唐明武,萬恒,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20):3047-3048.
[8]樊榮榮,李恕軍,金鵬,等.某部新兵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8):768-770.
[9]張秋鳳.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因素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5):729-731.
[12]吳之茵,夏瑾,劉蘋,等.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0):4915-4916.
[13]黎莉,楊衛文,楊景林.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外疾病的關系[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2):182-184.
[14]葉國欽.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神經系統疾病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38):3082-3085.
[15]姜鳳全,郝赪妍,陸曉昱,等.大連市健康體檢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5,56(2):182-185.
作者:葉玉斕 黃菊梅 鄭文宇 黃滿秀 謝滿 馮云 單位: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健康體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