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科學臨床案例教學的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準確把握案例教學的基本原則
1.1學生為主體原則傳統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教師是主體,信息由教師傳向學生,學生被動接受;案例教學的過程是鏈接式的,學生是主體,討論是主題,教師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保持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盡量把時間讓給學生,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在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環節中發揮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既是組織者、引導者,又是參與者,教師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課堂上,要求教師營造一種氣氛,引起爭論,使大家多發表意見。案例教學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和開放型的學習氛圍。
1.2過程性原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技能的形成是動態、發展的,有著自己的特殊規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不斷遞進。而案例教學只是學生知識攝入、建構的過程,是學生臨床實踐能力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內科臨床案例教學遵行過程性原則,不僅要重視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要重視問題解決的過程。只有將結果和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一個完整的問題提出、解決、發現的過程,促進自身臨床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1.3開放性原則內科臨床案例教學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形式、教學空間和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可為培養學生臨床基本技能提供靈活的空間。例如,在進行病例討論時,學生站在講臺上同老師及其他同學共同進行探究分析;在分析病例陽性體征及物理檢查時,可在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進行模擬演練體會。
1.4體驗性原則內科學的學習和學生個人的體驗、經驗直接關聯,是個人智慧、悟性的內在表達,與社會科學相比,它更直觀、更具體,除了相關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學習外,很多操作層面的知識則更多地依靠體驗和觀察來獲取。因此,內科學案例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參與,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性案例的剖析、實踐模擬性案例的操作練習等過程,掌握實際操作層面的知識,力求獲得感悟和體驗,這種感悟和體驗將會內化為學生個人經驗體系的一部分,使學生體驗到學習過程給自身帶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最好的一種教學,就是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聯系。單純從這個角度說,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尋找理論與實踐恰當結合點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
2正確認識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
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二者相輔相成。理論教學著重打牢學生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習慣;而案例教學則是通過對問題的研討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以理帶案就是圍繞既定的教學主題,理論教學為案例教學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在理論(原理)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案例的有機匹配,把理論、案例和實踐有機綜合為一個個相互獨立的教學單元模塊組織教學。通過理論講授、討論、分析等方法,引出典型案例,從而消化理論,使理論與案例有機統一,既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前提下獲得實踐所需的知識經驗,增強教學效果。
2.2以案論理就是先進行案例教學,把理論學習融于案例之中,在把握關鍵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依據教師提供的案例,再進行系統的理論教學,以問題研究帶出相關理論,圍繞解決問題,學習消化理論。使學生深刻體會案例中隱含的理論,從而系統內化基本理論。臨床見習使用的案例都是反映該課程基本原理的典型案例,通過引導學生剖析案例,以案論理,領悟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作出臨床決策等方面的方法,提高學生處理、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3析案促研分析案例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問題的過程。通過真實、典型并具有內在聯系的臨床病例討論,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既參與學術交流,又培養團隊精神,讓學生親身感受臨床分析、思考、推理和判斷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良好習慣,為將來開展科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案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研究問題、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研究、查閱資料、問題答疑、撰寫論文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把理性思考和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能力。
3強化臨床見習案例教學的幾個環節
3.1案例選擇案例的選擇要與教學內容的理論體系相聯系,要與臨床經驗和診治誤區相結合,要促進基礎知識與臨床內容的有機整合,這是臨床案例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精選好的臨床案例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一般而言,內科學的案例大部分屬于病例分析型案例,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在病例的描述中隱含一定問題,要求學生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把這些問題挖掘出來,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最后做出診斷。教師在選擇案例時,盡可能選擇能準確反映疾病發展變化的案例,要能促使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全面掌握疾病診斷的基本程序、技能和方法,以避免臨床漏診或誤診,從而達到強化原有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3.2布置作業布置作業是案例教學的首要環節,布置案例作業具有導入情境和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特別是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通常隱含著教學意圖,對學生的分析起導向作用,需要教師認真思考,慎重確定。作業還要突出合作性,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能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實踐型作業,讓課內合作學習在課外繼續得到延伸。在明確作業任務后,教師還應引導好學生的個人學習和小組研究,使每個學生都要熟悉案例,并且獨立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擬定解決方案。教師亦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課后作業中,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動向,而學生亦可以從老師的角度試著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的作業,由此激發更大的興趣,獲取更多知識。
3.3課堂討論課堂討論作為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更大范圍內共享經驗和智慧,拓展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識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習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起著設計和組織、引導、激勵、診斷和導向的作用。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對臨床病例的分析,巧妙引導討論,適時提出關鍵問題,并進行引導性講解或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對案例及某一疾病的診治形成統一認識。同時,教師應根據需要扮演不同角色,以保證課堂討論順利進行,各小組發表各自意見展示各自方案時,教師應主持好,使各種方案都能充分展示。當各組意見不一、討論出現偏差或進入誤區時,教師應及時調整,引導正確的方向,將學生的學習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
3.4總結歸納總結歸納是案例教學實施中的重要環節,在歸納總結時,教師應歸納課堂討論達成共識以及還存在的疑點難點問題,找出學生討論發言中的閃光點和尚需要注意的問題,突出講評學生對案例的理解與把握程度。對學生沒有想到或討論不夠透徹的問題作補充提示,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作簡要的對比性分析。特別對臨床病例中所涉及到鑒別診斷的關鍵點做出重點點評和引申,以提高臨床案例教學的最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總結講評不應是統一學生思想認識、公布“標準答案”的過程,而應是進一步點燃思想火花、啟迪思維的過程。案例教學中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相對完善的分析思路,教員不再是“絕對權威”,只是新的思想認識的啟發者和引導者。
3.5成績評定臨床案例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學”與“長”,在學習中得到知識的積累和提升,體現出知識構建這一動態過程。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師只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課堂討論的表現,因此,成績評定無須采取考試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成績評定時,教師應充分理解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的不同思路,有的思路觀點大不相同,但都能反映出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師應該肯定不同的見解,客觀、公正地進行成績評定。成績評定既要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又要包括小組協作學習和完成知識建構狀況等綜合能力。因而,建立評價合理的成績評定指標和方法能夠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促進臨床案例教學課程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楊敏周潤華曾錦榮單位: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