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險管理在胃腸鏡檢查護理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年第34期
【摘要】目的分析胃腸鏡檢查護理的風險管理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抽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風險管理前)在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的1000例患者與2016年9月-2017年9月(風險管理后)進行胃腸鏡檢查的1000例患者進行試驗研究。風險管理前,外來胃腸鏡進行常規終末消毒;風險管理后,外來胃腸鏡進行常規清洗+2%戊二醛消毒10h。結果風險管理后的臨床腸胃鏡檢查后發生呼吸系統不良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以及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比率均有所降低,其中呼吸系統不良反應和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管理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風險管理前,醫院46條外來胃腸鏡在清洗消毒后的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為84.8%(39/46),而進行風險管理后外來胃腸鏡在清洗消毒后的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為100.0%(46/46),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外來鏡消毒按常規清洗管理+2%戊二醛浸泡消毒10h,可減少外來鏡帶來的風險,值得在胃腸臨床治療中推廣。
【關鍵詞】胃腸鏡;風險控制;消毒
在消化道臨床檢查中的常用檢查手段為內鏡檢查,該檢查方式屬于微創外來物檢查儀器入侵檢查,是一種輔助性的檢查方式。由于內鏡檢查所使用的檢查儀器———胃腸鏡的制造材料特殊,且獲取工藝特殊,使得其造價昂貴以及其結構構造較為精密復雜,在日常消毒中存在諸多困難。在臨床治療中,胃腸鏡數量有限,若消毒不充分,則會引起臨床治療感染[1-2]。為了控制外來胃腸鏡在臨床治療中帶來的風險,本文通過對比風險管理前后胃腸鏡檢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發現常規清洗管理+2%戊二醛浸泡消毒10h可有效消毒胃腸鏡,合格率達100%,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風險管理前)在我院進行胃腸鏡檢查的1000例患者與2016年9月-2017年9月(風險管理后)進行胃腸鏡檢查的1000例患者進行試驗研究。選所患者入院前的病史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癌、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大腸息肉。排除哺乳期患者、妊娠期患者、精神障礙患者、胃腸排空障礙患者、年齡<18歲患者,以確保實驗研究過程中的安全性。
1.2方法
風險管理前,外來胃腸鏡進行常規終末消毒;風險管理后,外來胃腸鏡進行常規清洗+2%戊二醛消毒10h。同時,對我院參與質檢風險控制的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劃分,將每個環節的監督任務進行細分,并合理安排小組成員輪班管理,確保每天使用的消毒液均在規定的濃度及使用保質期內。此外,要求所有質檢風險控制小組對每天的檢查管理以日志形式記錄下來,每月作出對比總結,以便排查風險漏洞。與此同時,基于所有質檢風險控制成員的總結報告,定期展開風險管理控制培訓,并對管理制度進行提升與更新。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我院胃腸鏡展開風險管理前后所接觸的輔助器械、日常消毒液濃度、日常清洗用水的清潔指標、無菌水檢驗結果、消毒槽檢查評估、空氣消毒指標情況以及微生物類群的抽樣檢查,以上類別均定期展開隨機抽檢,記錄抽檢情況。同時,對醫院風險管理前后的感染情況進行記錄,如,進行內鏡檢查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感染病原菌的調查與鑒別,有必要時還可抽取感染患者的體液進行培養,再結合其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表現以及其他特殊的檢查,以判斷患者感染情況。此外,為了獲取更精確的數據,還需記錄感染患者的出血、胃腸穿孔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情況和感染患者心律失常、血壓波動、心率波動等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情況,以及感染患者低氧血癥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的情況。與此同時,還需對參與試驗患者進行肺部疾病、心臟病、高血壓、飲酒、吸煙、年齡、性別等資料的檢查與記錄,從中分析導致其感染因素。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風險管理后的臨床腸胃鏡檢查后發生呼吸系統不良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以及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比率均有所降低,其中呼吸系統不良反應和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管理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風險管理前,我院46條外來胃腸鏡在清洗消毒后的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為合格率為84.8%(39/46),而進行風險管理后外來胃腸鏡在清洗消毒后的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為合格率為100.0%(46/46),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3討論
胃腸鏡在臨床消化內科的檢查中處于重要地位,其可將檢查患者體內消化系統情況直觀地呈現給檢查醫師,降低了誤診、漏診的概率,進而早一步采取正確的方案[3]。在臨床應用記錄中可看到,近年來,胃腸鏡不僅能夠應用于傳統的腸胃檢查中,還可行內鏡下血管套扎、消化道腫瘤內鏡微創治療、超聲內鏡等,由此可見胃腸鏡應用范圍在不斷拓廣[4]。但是,胃腸鏡是外來入侵至患者體內展開一系列醫療檢查活動的,隨著其應用范圍的拓廣,其可從患者的口腔進入,途經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腸乳頭,或是從患者肛門進入,途經肛管、結腸、回盲瓣,且口腔、腸道的定值菌群若得不到有效消毒,其帶來的外來風險將會隨之升高[5-6]。特別是從口腔進入途經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腸乳頭的胃腸鏡,食管、氣管相鄰,患者易因誤吸而導致吸入性肺炎[7-8]。同時,因人體喉部較為敏感,若其受到不當刺激,還會導致其心跳驟停或呼吸驟停[9]。因此,對于胃腸鏡清洗消毒的風險管理極為重要。目前,胃腸鏡的清洗消毒成了降低外來感染風險的主要手段[10],我院在進行胃腸鏡清洗消毒中應用國際認可的內鏡消毒劑———戊二醛。在本次試驗中發現,胃腸鏡的外壁只需使用戊二醛消毒劑沖洗5min便可達到100.0%的污染細菌芽孢的清除率,而胃腸鏡的內管腔較為狹窄,普通機械清洗很難將其清洗干凈。
采用王從路等報道的清洗方式后,本院的胃腸鏡使用濃度為20g/L的戊二醛進行3次洗吸,每次洗吸過程為15s,再用潔凈水進行3次洗吸,依舊檢查出45.8%的胃腸鏡管道內殘留HBsAg。同時,在使用戊二醛消毒劑對指示菌進行消毒時,經檢測后其消除率為86%,而采用二氧化氯對指標菌進行消毒時,經檢測后其消除率為99.99%。因此,對于胃腸鏡的內管進行消毒時可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劑進行沖洗,且該消毒劑可用于胃腸鏡消毒機,其殺菌效果可滿足其快速及可靠的清洗要求。在本次試驗研究發現,胃腸鏡風險管理前胃腸鏡檢查后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0%,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0%,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0.0%。當本院胃腸鏡進行風險管理后,在隨機的消毒劑、診療分室、胃腸鏡消毒情況、消毒人員培訓情況、清洗過程中使用防護用具的抽檢中,其消毒及制度合格率均有提升。胃腸鏡風險管理后發生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降至1.5%,發生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降至2.5%,發生循環系統不良反應的患者占6.0%。外來胃腸鏡清洗消毒后的微生物檢測合格率由風險管理前的84.8%升為100.0%。由此表明,胃腸鏡風險管理可降低患者外來感染的概率,該管理模式在臨床中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曉蓉,金慧玉,霍世英,等.胃腸鏡洗消過程中溶劑的選擇[J].轉化醫學雜志,2017,6(2):126.
[2]肖靜,于子涵.無痛胃腸鏡在診療消化道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應用價值[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56.
[3]黃小坪,郭展熊.降低胃腸鏡故障率與減少維修費用的管理方法探討[J].中國醫療設備,2016,31(11):172.
[4]楊興暢.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63.
[5]孫宏.醫院內鏡清洗消毒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2):222.
[6]張金生,葉麗麗,岑華麗,等.無痛胃腸鏡與常規胃腸鏡在臨床中的應用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5):42.10.
[7]國金霞.無痛消化內鏡的風險評估及臨床應對策略[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9):175.
[8]陳素欣,劉小麗,甘婉兒.消化內鏡護理風險控制中PDCA循環模式應用價值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4):572.
[9]劉蓉俊,向藝.風險管理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降低硬式內鏡受損率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7,16(5):474.
[10]龐華蘭,賴雪珍,徐藝華.內鏡消毒質量對降低胃腸鏡室醫院感染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464.
作者:劉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