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兒功能性便秘中醫證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兒便秘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兒科消化系統疾病,長期便秘會對兒童健康和精神情緒產生不良影響。通過系統闡述該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以及結合現代臨床的應用情況,認為中醫診治小兒功能性便秘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并對中醫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秘提出了分類及治療建議。
關鍵詞:小兒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便秘是指由于大腸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癥[1]。小兒便秘與成人便秘的定義是一致的。便秘作為某些疾病中的一個伴隨癥狀的情況甚多,此文僅討論便秘作為獨立的一個疾病的情況。希望對小兒功能性便秘的源流探析,得出一套合適的診治方法。
1便秘命名
從《黃帝內經》開始,古代醫家喜歡以大便難來稱呼便秘,后世醫家除了沿用大便難,還用不大便、脾約、大便秘結等。而從《諸病源候論》[2]起,便秘被稱作大便不通,后世醫家更喜歡用大便不通來形容便秘。真正開始用便秘作為疾病病名的是清•吳謙的《醫宗金鑒》[3],并沿用至今。
2病因病機
2.1病位病性:古代醫家認為便秘的病位在腸胃。《儒門事親》[4]中有“胃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其精微,吸收其精華后,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出去,成為大便。如果胃腸功能正常,則大便通暢,不至發生便秘。若胃腸受病,則可發生便秘。
2.2便秘與五臟六腑的關系:中醫學認為,便秘的發生與人體五臟六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均有關。
2.2.1便秘與腸胃:便秘與胃、腸關系密切。《諸病源候論》中“將適失宜,犯溫過度,散勢不宣,熱氣積在腸胃,故大便秘難也。”表明胃腸積熱是導致便秘的直接原因。《小兒衛生總微論方》[5]中亦說“小兒大便有秘澀者,有不通者,皆由腑臟有熱,乘于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實而硬,大便難下,則為秘澀,甚者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兒便秘都是由于腸胃有熱而致津液少,津液少則便堅實而燥結,大便則難下。
2.2.2便秘與肺:便秘與肺關系密切。《嬰童百問》[6]中大便不通篇提到“小兒大腸熱,乃是肺家有熱在里,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小兒的便秘,是因為大腸有熱,而大腸有熱則是因為肺家先有熱,肺與大腸互通,從而導致大便秘結不通。同樣強調了便秘與肺、大腸有熱津少相關的還有《幼科鐵鏡》[7]中的“肺與大腸有熱.熱則津液少而便閉。”肺與大腸熱盛津少,大便閉塞。《血證論》[8]載:“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可見肺之實熱、陰虛、宣肅失職均可引起便秘的發生。
2.2.3便秘與肝:便秘與肝關系密切。《醫經精義•臟腑通治》載:“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為主。”肝主藏血,調節全身血液,血液充盈腸道,腸道濡潤,糟粕順利排出;肝主疏泄,調節全身氣機的運轉,氣機升降有序,在氣機的推導下腸道糟粕排出。肝的疏泄正常,則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促進脾胃的健康運行功能。若肝之疏泄失常,則膽汁分泌和排泄不利,進而影響脾胃的功能,出現運化水谷精微失利,繼而引起大便秘結的病機變化。疏泄功能異常,氣機升降無序,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司而出現便秘。
2.2.4便秘與腎:便秘與腎關系密切。腎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動力,有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等作用。《景岳全書》[9]載:“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若腎陽虛,不能溫煦大腸,大腸寒凝聚結,傳導功能失職、大便不通則可發生便秘;腎陰虛,陰虛生內熱,或陰虛火旺,火熱之邪,煎熬津液,津液虧虛,大腸失潤,則便秘。腎主二竅司二陰,又主五液,故津液盛則二便調和,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結。
3辨證論治
3.1治療原則:古代對于便秘的認識大體從虛實兩方面論述。明代萬密《育嬰家秘》中提到“夫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茍大便不通,宜急下之,使舊谷去而新谷得入也。然有實秘者,有虛秘者,臨病之時,最宜詳審。如形實,氣實,脈實,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癥,則下之。如河間涼膈散、承氣湯、八正散、三黃枳術丸、木香檳榔丸、丁香脾積丸擇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過也。如形虛,氣虛,脈虛,又食少者,雖有可下之癥,緩則救其本,用保和丸、枳術丸、大黃丸微利之。如常便難者,血不足也,宜潤腸丸主之。急則治其腸,使其通利,豬膽汁導法神效。此家秘之法也。”這里提到便秘通常分為實秘和虛秘兩大類,治法宜下之。《景岳全書》謂:“陽結者,邪有余,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3.2辨證論治:實秘者,形體結實,形氣充沛,可以急下之。實秘以祛邪為主,瀉熱、溫散、通導為治本之法,輔以順氣導滯之品,標本兼治,邪去便通。《醫宗金鑒》提到若患兒出現“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發狂,小兒驚急,痘瘡黑陷”,方用涼膈散;《傷寒論》中提到若“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陽明病者方用承氣湯等方藥。虛秘者,形體虛弱,形氣不足,雖可下之,但緩則治其本,微利之。虛秘以養正為先,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為治本之法,輔以甘溫潤腸之藥,標本兼治,正盛通便。《傷寒論》中提到若患兒“胃中燥熱,脾受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而致小便頻數,腸失濡潤,故見大便干結”,脾約者,可與麻子仁丸;《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大小便諸證》中指出若“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方用保和丸[10];《脾胃論》中提到,若患兒“風熱內伏,血液瘀結,腸道干燥,大便秘澀,全不思食者”以潤腸丸主之[11];《溫病條辨》中指出,若“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其陰素虛,不可用承氣湯者。”陰虛者以增液湯加味主之。
4現代臨床
通過對近10年的文獻整理,發現小兒功能性便秘主要歸因于飲食不調,食積內熱,或復感外邪等。病機主要是臟腑氣機升降失常以及腸道津液虧損。臨床分型辨治,多采用“清、化、補”等方法。在臨床實踐中,醫生根據疾病緩急及患者需求,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大多沿用了古方中的方劑來治療,不管是經方與驗方,臨床上均具有很好的療效,并廣泛應用。除了以上方藥,近幾年中醫外治法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特別是非藥物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深受廣大患者喜愛。敷貼、推拿簡單、方便。手法推拿,比如捏脊療法適宜于家庭推廣,而且臨床療效卓著,未來其應用也會更加廣泛。敷貼法選用純中藥研制的“小兒便秘貼”(貼敷特定的穴位),臨床應用多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現在的治療越來越重視療效與預后。注意培養小兒良好生活習慣,如每天晨起飲水排便,每日安排適量的室外活動,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密切注意觀察并排除嬰幼兒的異常精神因素等,同時再配合中藥治療可以達到治愈目的并能防止復發。總之,中醫藥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秘方法多樣,療效確切。
5典型病例
金某,男,5歲,2017年9月14日初診。大便干燥2年。現病史:患兒2年前始出現大便干燥,難排,3~4日排1次,成球狀,黃褐色,干硬,納差,無口臭,自汗盜汗,夜寐不安,小便正常,查體:舌淡苔白,脈細。中醫診斷:便秘,證屬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滋陰,養血通便之法,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增液湯,藥用:黃芪、白術、陳皮、當歸、生地、麥冬、玄參各10g,升麻、柴胡、太子參、甘草各5g。7劑,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囑家長注意培養患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少食零食,每日晨起溫開水1杯口服,排便訓練15min。9月21日二診:近1周患兒大便2日排1次,成條狀,黃色,較軟,自汗盜汗癥狀略有緩解,夜寐安,仍納差,無口臭。查體:舌紅苔白,脈細數。患兒便秘癥狀略有緩解,原方加焦三仙各10g,7付,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囑家長繼續保持患兒晨起排便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9月28日三診:近1周患兒大便日1次,成條狀,黃色,自汗盜汗癥狀緩解,夜寐安,納可。查體:舌紅苔黃,脈數。患兒便秘、厭食癥狀均有好轉,為鞏固治療,上方,7付,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1周后停藥。停藥后隨訪2個月,患兒無復發。
6結語
通過對古代醫書的整理,大部分醫家認為小兒便秘病機在于大腸的傳化功能失司。大腸功能失司,可因肺之實熱、陰虛、宣肅失職,可因肝之疏泄失常,可因腎陽虛不運、陰虛失潤。小兒便秘分為實秘和虛秘兩大類。實秘以驅邪為主,瀉熱,溫散,通導為治本之法,輔以順氣導滯之品,標本兼治,邪去通便。虛秘以養正為先,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為治本之法,輔以甘溫潤腸之藥,標本兼治。小兒便秘的治療以傳統內服方藥配合現代外治法治療有更好的療效,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及作息習慣有利于便秘的治愈并不再復發。
參考文獻:
[1]張海鵬.便秘病證的古今文獻研究與學術源流探討[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12.
[2]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75.
[3]吳謙.醫宗金鑒[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07.
[4]張從正.儒門事親[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90.
[5]宋不著撰者.小兒衛生總微論方[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8:16.
[6]魯伯嗣.嬰童百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73.
[7]夏鼎.幼科鐵鏡[M].北京:中國書店,1987:55.
[8]唐宗海.血證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5.
[9]張景岳.景岳全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93.
[10]楊士瀛.新校注楊仁齋醫書:仁齋直指方論[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
[11]李東垣.脾胃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76.
作者:譚瑤;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