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昆明市6所高校的在校學生360人為研究對象,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情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旨在了解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優于非運動群體大學生,同時參加體育運動對積極開展人際關系,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消除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運動
1.前言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新的定義: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和有道德[1]。因此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病痛,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健康的心理也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處理,越來越多的挑戰需要面對,此時良好的心理狀態,快速的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健康在第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曾對心理健康下過如下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這是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來衡量心理建康的一種尺度。然而國內外不少學者對心理健康的涵義提出了許多各自不同的觀點。但就本質而言,心理健康應當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大腦機能正常的前提下,其整個心理面貌不斷向社會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程度漸漸發展的過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今后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對于新的學習環境的適應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只有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狀態才能很好地解決和應對各種問題及挑戰,也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目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增多,心理問題非常突出,研究表明,有規律的、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夠預防消極情緒問題的發生,并且認為科學的體育鍛煉是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2]。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和特點,同時揭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體育運動的相關性,進而為推動大學生積極參加健身和建心運動提供依據。
2.研究方法及對象
2.1研究對象本研究在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大學等6所高校的在校學生中隨機抽取360人,每個高校的研究對象均為60人,其中男生207人,女生153人。共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360份,回收問卷347份,剔除7份不合格問卷,共回收問卷340份,有效率94.4%。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有關體育運動鍛煉與心理健康領域的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2.2.2問卷調查法選用國內外精神衛生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身心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特征。同時根據需要自編《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情況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每周鍛煉次數、每次鍛煉持續時間、運動項目的選擇、體育運動的影響因素等。2.2.3數理統計與處理所有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后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與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現狀從表1和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35.6%的大學生每周體育鍛煉次數集中在2-3次,且近半數大學生(46.3%)鍛煉持續時間大多集中在3O-60分鐘上,同時我們發現有16.8%的同學從來不參加或者很少參加(≤2次的有30.8%)體育鍛煉,且女生多于男生。因此,從調查的情況我們應認真分析。
3.2不同體育鍛煉參與程度學生心理狀態對比依照我國體育人口的界定標準: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我們將每周鍛煉≥3次,且每次活動≥30min的大學生分為體育人口組(A組),其余分為非體育人口組(B組),采用SCL-90心理問卷量表比較A、B兩組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A組大學生的的各種因子評分明顯低于B組,說明A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B組大學生,這說明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同時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3男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情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為了解男女大學生參加體育狀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我們考察了男女大學生參加體育狀況的SCL量表評分,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男生的各項因子均分均小于女生,說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好于女生。其中男生和女生在軀化體、強迫、人際關系三項評分沒有顯著差別,但在抑郁、偏執、敵對方面評分較高。男生在焦慮方面評分高于女生。另外從問卷中我們發現男生的體育運動次數、運動時間等方面明顯多于女生,這也再次證實了體育鍛煉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水平。
4.討論
與分析以上的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于參與程度低者,這也表明參加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4.1體育鍛煉可提高意志力,鍛煉過程中需要付出許多汗水和努力才能完成既定的鍛煉任務,必須克服身體上的疲勞和心理上的惰性才能實現,這樣,長久的鍛煉下來必定需要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完成;
4.2體育鍛煉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從而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情緒,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使體內很多化學物質,比如內啡肽的分泌[3],,這種物質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樂觀向上;
4.3體育鍛煉可以增加自信心,運動的過程是一個證明自己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心理暗示來激勵自己完成目標,從而通過心理遷移轉移到其他工作中使我們同樣有自信心;
4.4體育鍛煉可以使我們做事更加專注,體育鍛煉過程中,我們專注于一個既定目標,使我們對心理和生理施以壓力以完成目標,長此以往,我們做事更加專注。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關于世界衛生組織
[2]賀玉強.體育鍛煉增進心理健康[J].養生大世界.2007,10:48.
[3]梁向陽.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因素的影響[J].社科縱橫.2010,26(1):155-156.
作者:張娟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