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中醫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中藥辨證施治對于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效果及預后的影響。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確診的60例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按照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開展中醫辨證施治,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監測2組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MCA)血流速度,并對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治療前2組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平均血流速度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療效確切,能較好改善預后,且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研究推廣價值。
關鍵詞:腦血管痙攣性頭痛;中醫藥療法;辨證施治;預后
腦血管痙攣(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十分多見的并發癥,由于CVS容易引起局部腦血流量明顯下降,因此患者普遍會出現頭痛、頭暈現象,尤其是持續性頭痛[1]。患者頭痛以搏動性單側頭痛為主,也有交替出現,且容易反復發作,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中醫將該病歸入“腦風”“頭風”范疇,認為與氣血凝滯,阻遏絡道有關[3]。中醫辨證療法治療CVS的臨床實踐較多,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理論體系。本文即與西醫療法對比,探討中醫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療效及預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患者,入選后按照隨機雙盲方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治療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5歲,平均(54.21±3.2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平均(3.32±0.49)年。對照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齡44~75歲,平均(55.15±3.24)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平均(3.53±0.31)年。以上2組各項資料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①符合《中醫內科學》[4]中關于CVS頭痛的診斷標準;②經顱多普勒(TCD)檢查顯示大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120cm/s,三維CT血管造影檢查顯示腦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痙攣;③腦外傷后局灶性體征或意識障礙趨于嚴重。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且均系腦血管性因素引起的頭痛;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系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頸椎病等疾病引起的頭痛;合并精神疾病、溝通障礙及無法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
1.4方法
1.4.1治療方法治療組實施中醫藥辨證治療,具體證型包括:①寒凝氣滯型,行溫陽散寒、行氣活血治療,組方:桂枝、赤芍、當歸、白芷、附片、香附各10g,葛根20g,麻黃8g,丹參10g,細辛3g,甘草5g;②陰虛陽亢型,行養陰活血、平肝熄風治療,組方:石決明、天麻、牛膝、杜仲各15g,桑寄生、制何首烏、鉤藤、墨旱蓮、生地黃各10g;③氣虛血瘀型,行補中益氣、活血化瘀治療,組方:甘草、黃精、酸棗仁各10g,熟地黃、川芎、當歸各20g,黨參、生地黃、黃芪、何首烏各15g;④腦脈瘀阻型,行活血行氣、化瘀通絡治療,組方:香附、川芎、當歸尾各10g,生地黃、山楂15g,桃仁、天麻12g,紅花8g,甘草5g,丹參20g,蜈蚣2條。以上各方劑,每日水煎1劑,分早晚溫服。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如口服尼莫地平20mg;鹽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3次;口服芬必得改善頭痛癥狀,該組療程同治療組。1.4.2觀察指標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2組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MCA)的血流速度變化,并評價臨床療效、不良反應。1.4.3療效評定標準以TCD檢測為參考指標,治愈:TCD檢測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恢復至正常值,且6個月內未見復發;有效:TCD檢測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基本恢復,不過停藥后有復發現象;無效:TCD檢測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未見改善,癥狀、體征未見改善。1.4.4統計學方法SPSS18.0作為本次研究數據的統計學軟件,所有數據中的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錄入,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MCA)的血流速度變化比較
治療前2組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平均血流速度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說明治療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0.00%,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安全性評價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未見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未見異常。
3討論
中醫把腦血管痙攣性頭痛歸入“頭風”范疇,認為其發病機制是腦絡受擾、風邪侵襲、氣血凝滯,造成絡道阻遏,引起頭痛[5]。從辨證角度看,腦屬心,心腎陽虛、肝腎不足為本,氣滯、寒凝為標,而陰虛陽亢則為標本兼之,因此,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病情,癥狀多端,中醫藥治療時應根據辨證分型,正確辨證施治[6]。本文從辨證分型角度,針對“頭風”總結出了陰虛陽亢、腦脈瘀阻、氣虛血瘀和寒凝氣滯四型,每個證型對應治則不同,對于陰虛陽亢型,則以養陰活血、平肝熄風為主;對于腦脈瘀組型,則行化瘀通絡、行氣活血治療;對于氣虛血瘀型,當積極補中益氣、活血化瘀;對于寒凝氣滯型,則主張溫陽散寒、行氣活血[7]。就中藥成分而言,各證型的藥方中均含有促進腦血流的中藥成分,如當歸、川芎養血調血效果好;如何首烏、黃芪和黨參能氣血雙補;酸棗仁能安神養心,補氣益血,等等[8]。該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行中醫藥辨證施治的治療組MCA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有效率達到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說明中醫藥根據證型辨證論治,能有效發揮中醫促進陰陽平衡、調節氣血的作用,能取得優于常規西藥的治療效果。此外,中醫藥治療安全性好,不存在并發不良反應問題,適合廣大患者長期使用。
參考文獻
[1]田富坤.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5):152-153.
[2]張桂貞.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3(13):108-109.
[3]黃曉華.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9):165-166.
[4]王箏,許慶友,閆翠環,等.《中醫內科學》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改革體會[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6(1):61-64.
[5]李虹.淺談中醫中藥辨證施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的臨床分析[J].光明中醫,2016,31(3):376-377.
[6]劉旭.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功能性腦血管痙攣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3):167-168.
[7]付玉.中醫中藥辨證論治治療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療效[J].中外醫療,2014,33(9):24-25.
[8]周鴻飛.中醫辨證施治腦血管痙攣性頭痛臨床分析[J].光明中醫,2018,33(1):56-57.
作者:郭曉鶴 武學文 單位: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