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失眠癥患者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年第4期
摘要:
目的探討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失眠癥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癥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行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睡眠進程以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變化。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睡眠進程及PSQI評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睡眠時間均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減少,PSQI評分均著降低(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各個睡眠進程指數及PSQI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可更有利于改善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失眠癥;護理干預;個性化;睡眠質量失眠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早醒或睡眠維持困難等。住院患者由于疾病影響、環境變化、儀器設備噪音、心理因素等,極易發生失眠癥,可能影響原發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1]。藥物對于失眠癥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出現依賴性。因此,對于住院患者失眠癥而言,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加強睡眠護理干預非常必要。我院前瞻性地分析了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對對住院失眠癥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病例選擇標準
住院時間≥7d,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版(CCMD-3)[2]中的診斷標準,均神志清楚且能配合臨床護理與調查。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功能障礙者;排除合并智力、人格與語言功能障礙者,病情危重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排除具有藥物或酒精依賴史者;排除近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了書面的知情同意書,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1.2分組與基線資料
納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失眠癥患者112例,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方法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6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30~82歲,平均(50.23±1.35)歲;失眠病程1個月~7年,平均(4.13±1.46)年;31例首次住院,25例再次住院;疾病類型:12例呼吸系統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1例腦血管疾病,10例腎臟內分泌疾病,7例消化系統疾病;文化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27例中專,13例大專及以上;睡眠障礙情況:35例原發性睡眠障礙,21例繼發性睡眠障礙。對照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32~80歲,平均(48.97±1.66)歲;失眠病程3個月~9年,平均(4.25±1.63)年;30例首次住院,26例再次住院;疾病類型:10例呼吸系統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12例腦血管疾病,11例腎臟內分泌疾病,6例消化系統疾病;文化程度:15例初中及以下,29例中專,12例大專及以上;睡眠障礙情況:31例原發性睡眠障礙,25例繼發性睡眠障礙。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住院情況、疾病類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治療方案一致,護理實施雙盲分組護理,兩組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學歷及職稱無明顯差異。
1.2.1對照組
本組予以常規睡眠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并遵醫囑于每晚睡前予以抗焦慮、催眠藥物阿普唑侖片口服,1片/次。
1.2.2觀察組
本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均由經過系統培訓的護士實施。具體內容如下:
(1)睡眠評估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睡眠狀態、心理狀態、精神狀態,了解其困擾睡眠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評價其應對機制以及自助睡眠方法,結合患者的家庭環境、個性特點、既往生活習慣、原發病以及睡眠障礙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
(2)環境干預維持病房內整潔、安靜和舒適,調節室內溫濕度適宜,確保溫度在22~25℃左右,濕度在50%~60%左右,并維持必要的通風,確保室內空氣清新、無異味。根據患者的個人習慣及生物節律,科學安排睡眠時間,并盡量將各項診療護理操作安排在日間,如必須在夜間進行的操作則應盡量集中進行,避免影響患者睡眠。嚴格限制探視時間,避免夜間陪護。病房內信號燈、報警聲以及監護儀聲音調節至最小范圍,將不必要的儀器設備撤離。
(3)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及心理變化誘因,針對性采取護理干預,消除或緩解其不良情緒。針對患者的失眠原因及需求,指導其掌握放松訓練方法,予以頭部及穴位按摩、看書調節、音樂療法、熱水泡腳等。
(4)睡眠衛生干預①認知干預:講解睡眠衛生相關知識,強調良好睡眠習慣對于病情康復及健康維持的重要性,提高其改善睡眠質量的主動性。介紹催眠藥物的正確用法及藥物濫用的危害性,鼓勵其盡量避免依靠藥物睡眠。②制定個性化睡眠衛生習慣: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睡眠行為干預方案,與患者共同分析其不良睡眠習慣及失眠原因,并采用其應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糾正不良睡眠習慣。例如,建立科學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囑其午睡時間盡量不要超過30min,確保夜間睡眠充分。避免睡前4h內避免飲咖啡、濃茶、吸煙、飲酒、過飽、過饑等,睡前2h內避免過度用腦或者閱讀刺激性的報刊,以維持睡前身心放松。睡前30min洗漱、熱水泡腳、自行按摩足底穴位等,以促進睡眠。③睡眠行為干預:a.刺激控制療法:鼓勵患者盡量在出現睡意時再臥床準備睡覺,對于臥床后15~20min仍無法順利入睡者,則強制起床。設定晨起時間,無論睡眠時間是否充足均必須準時起床,以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利于激發睡眠節律。b.睡眠限制療法: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合理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應不低于5h,以提高患者的睡眠渴望,有利于縮短非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c.放松療法:指導患者進行無張力活動、肌肉等張收縮以及等長收縮,有利于放松全身肌肉,促進睡眠。每日通過播放CD或磁帶等形式,讓患者根據提示進行訓練,可起到漸進性改善睡眠的效果。確保睡眠環境安靜、無光源刺激,根據患者的喜好予以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音樂聲音分貝控制在40分貝左右,鼓勵其取舒適體位臥床,聽音樂緩慢入睡。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護理前及護理7d后,評價患者的睡眠進程,包括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覺醒時間以及覺醒次數等;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評價睡眠質量,得分越高則睡眠障礙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使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兩組睡眠進程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睡眠進程的各個指數組間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的睡眠時間均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減少,PSQI評分均著降低(P<0.05);但干預后觀察組的入睡潛伏期較對照組更顯著縮短,睡眠時間較對照組更顯著延長,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較對照組更顯著降低(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比較,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PSQI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獲得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失眠癥的發生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認為與生活事件、心理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等有關[3]。若某種因素的刺激性影響持續存在,或當事人無法從心理上適應這些刺激性因素,那么就會導致失眠癥的延續。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與推移,環境中存在的許多無關性因素也可能誘發成為失眠癥的條件刺激,導致患者原有的失眠癥附加習慣性因素,最終致使失眠癥形成慢性疾病。臨床研究表明,長時間睡眠剝奪可導致患者產生煩躁情緒、情志失調、疲乏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免疫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住院患者常存在疼痛、咳嗽、心悸、呼吸困難等病理生理表現,容易受到消毒水氣味、儀器設備聲音刺激、燈光刺激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加之患病后心理壓力大、心理應激反應明顯等,均將導致睡眠障礙,誘發失眠癥[5]。住院患者失眠癥不僅將影響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將干擾原發病的治療,影響臨床預后。應用催眠藥物僅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能夠暫時性地緩解失眠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且催眠藥物濫用可能出現副反應、藥物依賴等,不適合長期使用[6]。故而意味著:針對失眠癥產生原因,通過環境干預、積極治療原發病、睡眠行為矯正、心理護理以及睡眠衛生指導等多元化、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可解除或減少失眠誘因,從根本上改善睡眠狀態[7]。大量研究報道中均明確指出:失眠癥本身并不能反映患者身體內部出現了何種情況的器質性改變,而是大腦抑制功能與興奮功能暫時性喪失平衡的表現,與患者的行為模式以及心理特點有非常高的相關性關系。目前,尚無一種方法能夠特異且針對性的治療失眠癥,而睡眠護理干預強調從患者對睡眠的認知偏差入手進行干預,故能夠彌補現有藥物治療方案中存在的局限性,成為對失眠癥進行多元化治療的一大重要部分。睡眠認知偏差是導致患者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認知行為干預糾正其認知偏差,有利于增強其維持良好睡眠質量的自覺意識,主動配合護理人員簡歷健康的睡眠習慣。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放松訓練有利于降低警覺性、轉化睡眠方向并降低心率、耗氧量以及呼吸節律等,有利于促進睡眠行為[8]。同時,睡前實施放松療法有利于轉移患者對睡眠問題的關注度,并可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促進睡眠。期間配合音樂療法能夠增強身心放松效果,改善睡眠狀態[9]。本研究中,觀察組在積極分析失眠原因及患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在改善睡眠環境、加強心理護理護理干預的同時,配合睡眠認知干預、制定個性化睡眠計劃及睡眠行為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睡眠時間較對照組得以明顯延長,入睡潛伏期、覺醒時間及覺醒次數均獲得顯著降低。干預后兩組的PSQI評分均顯著降低,而觀察組各項因子及總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改善更為明顯,研究結果與張麗華等[10]報道相似。
4結語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是失眠癥臨床治療的重要輔助組成部分,開展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有利于彌補藥物治療療效的不足,輔助增強和鞏固藥物的治療效果,幫助從根本上消除失眠原因,改善睡眠質量,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梁學軍,甘景梨,劉立志,等。軍人失眠癥患者的述情障礙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1):11-1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5-67.
3.劉玉娥。睡眠障礙孕婦生活質量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12(3):87-90.
4.黃婷,易妍。慢性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行為與應對方式的護理干預.現代醫藥衛生,2011;27(6):826-827.
5.馮蘭芳,郭愛松。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在失眠癥治療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780-2782.
6.張光翠,姚永玲,周瓊,等。護理干預對頑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浙江臨床醫學,2011;13(5):541-542.
7.劉林林,呂美娜,蘇振,等。護理干預對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中外健康文摘,2014;11(6):232-233.
8.孫靜意。老年睡眠障礙患者護理干預效果觀察。天津護理,2014;22(6):511-512.
9.黃凱敏,范淑玉,陳玉蘭,等。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失眠癥療效的觀察。醫學信息,2012;25(1):198-199.
10.張麗華。護理干預對內科住院患者睡眠狀況的影響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4;21(6):112-114.
作者:唐秋楓 徐恩美 田春艷 吳文文 單位:山東省棗莊礦業集團中心醫院薛城門診部 山東省棗莊礦業集團滕南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