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頸動脈易損斑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治療方藥
1.1單味中藥劉氏等[11]研究表明,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可使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斑塊積分顯著減小,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1及其與抑制劑-1比值顯著降低,有助于穩定斑塊。劉氏等[12]發現,清熱活血解毒藥大黃具有抑制及穩定斑塊的作用。熊氏等[13]運用葛根提取物(葛根素)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硬化伴血瘀證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并能調節免疫細胞黏附分子表達。
1.2自擬方幺氏等[14]運用清熱活血加養陰法治療150例重度頸動脈粥樣硬化(CAS)患者,藥物由連翹、金銀花、石斛、玄參、牛膝、當歸、甘草組成。結果表明,此方可有效提高脂聯素水平而達到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反應及逆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陳氏等[15]將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58例患者隨機均分2組,治療組在降壓、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基礎上給予益氣活血湯(黃芪、黨參、當歸、川芎、生地黃、丹參、紅花、桃仁、葛根、甘草),結果益氣活血湯抗動脈硬化療效顯著,能有效消退動脈硬化斑塊。趙氏等[16]運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法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38例,處方含黃芪、當歸、丹參、川芎、法半夏、石菖蒲、瓜蔞、陳皮、茯苓、地龍、炙甘草,結果顯示此方治療CAS安全有效。陳氏等[17]治療CAS遵“標本同治、重在祛邪”原則,基礎方藥用:水蛭、丹參、郁金、黃芪、制何首烏、葛根,標本兼顧,攻邪為主,攻補兼施,以達痰散瘀化、脈絡通暢、腎氣充足目的。李氏等[18]以自擬益腎活血化痰方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癥獲得滿意效果,方由制何首烏、女貞子、法半夏、丹參、水蛭、瓜蔞組成,具有益腎活血化痰之功。王氏等[19]自擬補腎湯治療頸動脈硬化斑塊患者64例,方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龜甲、制何首烏、淫羊藿、肉蓯蓉、當歸、赤芍組成,結果表明,補腎湯可顯著調節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代謝,改善血液流變學,顯著抑制頸動脈硬化。
1.3古方應用近年來用于頸動脈易損斑塊治療的經典方有半夏白術天麻湯、大黃䗪蟲丸、補陽還五湯、葛根芩連湯、黃連解毒湯、四妙勇安湯、五蟲散、抵當湯等。高氏等[20]運用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頸動脈硬化并斑塊形成患者35例,結果臨床治愈28例,顯效7例,全部有效。梁氏等[21]發現,補陽還五湯對頸動脈軟斑塊具有一定的消斑作用。郝氏等[22]運用葛根芩連湯治療CAS火熱證,臨床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張氏等[23]運用加味抵當湯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結果治療3、6個月后,治療組患者頸動脈穩定斑塊數量增加。杜氏等[24]運用加味四妙勇安湯治療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35例,隨診6個月后,頸動脈斑塊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氏等[25]運用加味五蟲散治療氣虛血瘀型老年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60例,結果顯效4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顯效率為70.0%,總有效率為96.4%。
2作用機制研究
2.1對血脂水平的影響王氏等[26]研究了痰瘀同治方(人參、桂枝、丹參、川芎、山楂、澤瀉、紅曲、黃連、梔子)對大鼠頸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干預,結果顯示此方可不同程度降低血脂水平。梁氏等[10]研究發現,穩消顆粒(水蛭、丹參、赤芍、法半夏、石菖蒲、膽南星、牡丹皮、黃芩)可降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改善血脂代謝紊亂。鄧氏等[27]運用軟堅散結方(鱉甲、三棱、莪術、枳實、制膽南星、石斛)可有效降低血脂,逆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盛氏等[28]研究發現,清熱中藥(穿心蓮、黃芩、知母、牡丹皮和青蒿)可明顯降低脂質中心面積。
2.2對炎癥反應的影響霍氏等[29-30]研究了穩消方(水蛭、地龍、丹參、牡丹皮、郁金、半夏)對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因子表達的影響,結果顯示,穩消顆粒可抑制C反應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有益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防治與穩定。黃氏等[31]研究發現,導痰湯可有效抑制頸動脈硬化家兔血管內皮細胞中ICAM-1和p38的表達。
2.3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楊氏等[32]研究發現,補陽還五湯能改善頸動脈軟斑塊患者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黏度。丁氏等[33]研究發現,加味五蟲散(黃芪、丹參、全蝎、地龍、水蛭、土鱉蟲、蜈蚣)可以使頸總動脈血流量明顯增加。王氏等[19]自擬補腎湯治療頸動脈硬化斑塊患者64例,結果顯示,此方可以改善頸動脈硬化斑塊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
3小結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對頸動脈易損斑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不足之處在于:①辨證分型沒有明確的指標,相關方劑的運用主要根據醫者自己的臨床經驗;②研究對象不具體,樣本量相對較小,缺乏嚴格的隨機對照,研究的范圍相對較窄;③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及其不良反應研究不夠透徹。因此,中醫藥雖在穩定頸動脈易損斑塊方面具有優勢,但仍需進一步透徹研究,才能推動中醫藥干預易損斑塊的臨床應用。
作者:馬琬越霍清萍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