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治療濕疹療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治療方法及療效標準
1.1治療組
根據辨證分兩型:(1)血虛風燥型:治宜養血祛風潤燥。方選當歸飲子(外科正宗)加減。原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防風、白蒺藜、荊芥、何首烏、黃芪、甘草。瘙癢重,影響睡眠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合歡皮、龍骨、牡蠣等。皮損有皸裂者,加雞血藤、丹參。穴位埋線選穴:膈俞、血海、肺俞、曲池、合谷、肝俞、足三里等。每次選3~4個穴位,1周1次,穴位交替進行。(2)脾虛濕困型:治宜健脾除濕。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原方組成:黨參、茯苓、白術、桔梗、陳皮、蓮子、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甘草。瘙癢重,加祛風止癢藥,如荊芥、防風、僵蠶、白蒺藜、烏梢蛇等。除濕止癢藥:地膚子、白鮮皮、黃柏。影響睡眠者,加龍骨、牡蠣、酸棗仁、合歡皮等。皮損肥厚加當歸、川芎、制首烏、烏梢蛇等。穴位埋線選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每次選3~4個穴位,1周1次,穴位交替進行。以上中藥內服,日1劑。埋線方法:將0號羊腸線剪成0.5~1cm長,根據穴位選擇不同長度的線,用埋線針注入穴位,壓迫止血2~3分鐘,囑患者2日內埋線處不沾水以避免感染。病變處皮損以火針治療:使用美國TCM有限公司生產的“na-ture”牌盤火針。規格為:0.4mm×45mm。消毒病變皮損處,右手拇、食、中指持針柄,置針于酒精燈火焰的中焰,先加熱針體,再加熱針尖,把針燒至發白,右手持針運用腕力穩、準、快迅速直刺入皮損頂部,然后迅速出針。針刺深淺根據局部皮損厚薄而定。根據病變范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向中心點刺。1周1次,為1療程。術后囑患者痂殼脫落前不沾水,每日用清艾條薰烤患處2次,每處3~5分鐘,目的止癢促進皮損愈合。
1.2對照組
口服西藥氯雷他定片(成都永康制藥生產)10mg,日1次,外用地奈德乳膏(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日2次,1周為1療程。
1.3療效標準
[1]按嚴重程度及皮損面積指數,簡稱EASI評分,評分下降≥90%為痊愈,評分≥60%~89%為顯效,評分≥30%~59%為好轉,評分下降<30%為無效。痊愈和顯效合計為有效,計算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確定差異的顯著性,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治療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判斷,其治療結果見表1,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痊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療效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安全性評價
治療期間治療組有2例患者因火針治療后患處不小心接觸水后局部有發紅,腫脹現象,給予聚維酮碘液外擦后好轉,未影響后續治療。對照組短期內未見明顯副反應。
3討論
濕疹在祖國醫學中記載為“濕瘡”,是指皮損多種,形態各異,總有瘙癢糜爛流滋結痂證候的皮膚疾患。中醫認為本病是因秉賦不耐,風、濕、熱阻于肌膚所致。針對病因,急性者采用清熱利濕為主。慢性者多為血虛風燥,脾虛濕甚,宜養血祛風、健脾除濕。根據慢性濕疹的病因,中醫治療須辨證選方。
血虛風燥者,用當歸飲子加減。方中當歸、白芍、熟地養血滋陰潤燥,川芎、當歸養血活血,防風、白蒺藜、荊芥祛風止癢,黃芪益氣固表,何首烏養血安神,甘草緩中、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作用。脾虛濕困者治宜健脾除濕。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蓮子、山藥、扁豆、薏苡仁益氣健脾除濕,薏苡仁滲濕,砂仁、陳皮調氣行滯、芳化濕濁,扁豆化清降濁,合桔梗以升清,合薏苡仁、茯苓以降濁。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淡滲利濕的作用。以上兩種證型,根據辨證加減。瘙癢重,加祛風止癢藥,如僵蠶、白蒺藜、烏梢蛇。除濕止癢藥:地膚子、白鮮皮、黃柏。影響睡眠者,加龍骨、牡蠣重鎮安神,酸棗仁、合歡皮寧心安神。皮損肥厚,表明患處病變日久,久病必有氣滯血瘀、血虛,所以加當歸、川芎、制首烏等養血活血,也源于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
在上述中藥內服的基礎上,我們用穴位埋線配合火針治療皮損。[2]穴位埋線是將蛋白線注入相應穴位,通過蛋白線的軟化、液化、吸收的過程,以長時間的刺激穴位,達到針刺的長久作用來調節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具有針灸治病而又省時、方便、作用持久的特點。穴位埋線還有針刺、留針、放血、機體組織損傷修復效應,可刺激機體免疫。選肺、大腸、脾胃經穴位,具體選養血祛風、健脾除濕之穴。肺主皮毛,肺和大腸互為表里,故選肺俞、合谷、曲池祛風散邪、兼利濕;肝俞,脾胃俞均為背俞穴,陰陵泉、三陰交為脾經穴位,針刺上述穴位可運化水濕,三陰交還能治瘙癢引起的失眠;針刺肝俞、膈俞可養血;足三里可調理腸胃功能,現代醫學研究已證明針刺足三里可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提高機體免疫的作用。
火針治療是針對慢性濕疹的局限性、肥厚性皮損,用火針的方法起到:①溫通經絡氣血、活血化瘀作用。因病變日久的皮損局部必有氣滯血瘀痰凝,通過火針的高溫可助人體的陽氣,溫通經絡,活血化瘀,可加強局部的血循環,即祛瘀,所謂瘀血去則新血生,新血生則皮損易于愈合。近有研究證實,濕疹除變態反應外,還有經搔抓后皮損處感染微生物有關[3],畢志剛等研究表明皮損部位檢出金黃葡萄球菌的帶菌率明顯升高,說明濕疹的發病、加重和感染關系密切,火針的高溫可殺死皮損處的微生物和細菌,也是皮損愈合較快的原因。②開腠理:通過火針的高溫,以熱打開腠理,使邪氣從腠理而出,祛除風邪、濕邪,從而可較快速止癢,加快皮損的愈合。以上綜合療法治療慢性濕疹,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可加速皮損的愈合,安全、無副反應,病員易于接受。
作者:曹桂熙黃蜀黃玉華吳艷楊婭婷單位: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研究所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