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腸癌術后中醫藥輔助治療綜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健脾和胃的常用方藥有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四君子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黨參、人參、山藥、大棗、白術、黃精等;配以養血之藥,如當歸、阿膠、熟地黃、白芍等。清熱解毒、除濕消瘤的中藥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豬苓等。秦金霞[5]研究發現,化療后,大腸癌的證型主要是脾腎虧虛型、脾胃虛弱型,其次是氣血兩虛型、肝腎陰虛型,瘀毒內阻型和濕熱蘊結型的比例有所下降。中藥用扶正減毒湯(基本方黃芪、靈芝、黨參、當歸、白花蛇舌草等)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扶正減毒湯具有扶正祛邪、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的功效,在大腸癌術后患者的化療中應用扶正解毒湯調節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化療起著減毒增效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中藥內服外用可以很好地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防治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生。大腸癌患者由于術前久病體虛,加之手術的損傷、麻醉、機械刺激、迷走神經抑制以及創面滲出、感染等諸多因素影響,使患者術后常出現停止排氣排便、腹部脹滿、腸鳴音減弱等胃腸功能恢復遲緩的癥狀,嚴重者出現麻痹性腸梗阻或者粘連性腸梗阻。中醫理論認為,手術破壞了氣機的正常運行,氣滯血瘀,腸腑氣機運化失調,腑氣下行不暢,致使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出現腹部疼痛、腹脹、排氣、排便停止。
復方大承氣湯具有通腑行氣、活血化瘀、益氣消食的功效,能刺激胃腸蠕動,促進排氣,促進腸管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增進滲液吸收,防止腸道粘連和梗阻,促使患者術后盡早排氣排便、進食,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臨床實踐證明大腸癌術后早期使用復方大承氣湯保留灌腸能有效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6]。大腸癌手術后采用放療減低局部的復發率和轉移率,減輕局部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7]。但放療后的患者由于放射線的照射影響,膀胱尿路的組織細胞受損,血管和組織纖維化,導致膀胱充血、水腫、潰瘍、壞死、出血等炎性浸潤,引起放射性膀胱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和血尿[8]。直腸受放射線照射影響后,直腸黏膜、血管內膜受損,間質纖維化,從而引起放射性直腸炎出現腹瀉、里急后重、血便或者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嚴重者甚至出現直腸梗阻,直腸陰道瘺等嚴重的并發癥[9]。從中醫學理論來認識,放射性直腸炎的病機是火熱濕毒侵襲大腸,下注肛周,濕熱瘀毒蘊結,氣機阻滯,氣血凝滯[10]。中藥治以清熱化濕,解毒化瘀,止血止瀉,養血補血為法。常用藥物有:白頭翁、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赤芍、紅藤、敗醬草、車前子、藿香、藕節炭、當歸、川芎、澤瀉、梔子等。中藥外用治療放射性直腸炎可采用白頭翁湯加味(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白芍、甘草、梔子、當歸),水煎取汁150ml,每晚臨睡前1次保留灌腸,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直腸炎局部,具有清熱化濕、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促進腸黏膜組織修復的作用[11]。中醫認為放射線為熱毒,其病機為熱灼膀胱脈絡,耗氣傷陰,濕熱下注、損傷膀胱機能,氣血運行失常,濕熱蘊結。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血等癥狀[12]。中藥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通淋、滋補肝腎等,方劑有四生丸、小薊飲子、滋補肝腎湯等。
于祥征等[13]采用高溫高壓消毒的清熱涼血湯(生地黃、小薊、滑石、淡竹葉、炒蒲黃、藕節等)膀胱灌注治療放射性膀胱炎的臨床研究取得滿意的療效。薛海鷗[14]運用參麥注射液對惡性腫瘤化療時進行輔助療效觀察,認為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時,輔以參麥注射液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化療引起的身體疲勞、乏力及白細胞下降、免疫力下降的情況,同時有對抗骨髓抑制,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改善造血系統的功效,從而改善身體的各項機能。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腫瘤的治療手段日益豐富,近年來大腸癌綜合治療的效果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其中中醫藥輔助治療在大腸癌術后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中醫藥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15-20],中藥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降低化療、放療毒副作用的功效。中醫藥配合西醫治療大腸癌協同效果明顯,能增強治療效果,減低毒性,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但是,目前中醫藥在臨床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醫藥在臨床應用中發揮確切的療效。有些臨床醫生不重視“辨證論治”的原則,忽視中藥的毒副作用,導致出現同類藥物數種并開、中藥隨意合用的不良現象,產生毒副作用,降低療效,影響了中醫藥在臨床應用中的發展。
作者:吳德坤黃新黃瑞誠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