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治療上瞼下垂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風熱并重型
1.1治則
清熱解毒,散風通絡。
1.2治法
予雙解湯加減(《中醫眼科臨床實踐》)治療。方藥組成:金銀花10g,蒲公英10g,天花粉10g,桑白皮10g,黃芩10g,枳殼3g,龍膽草10g,荊芥10g,防風10g,蘆根15g,夏枯草15g,路路通10g,絲瓜絡10g,通草10g,鉤藤10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劑。
1.3病案舉例
患者,女,32歲,工人,于2011年6月28日初診。主訴:天氣炎熱回家立刻吹空調后發現右眼上瞼不能抬舉伴右側面癱,視物困難3d。檢查:右眼遠視力1.0,左眼遠視力1.0,外眼檢查:右眼上瞼垂落,不能向上抬舉,呈閉合狀態,眼球向上、下、內、外均不能轉動。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球和眼眶疼痛,流淚,右側面癱,咽喉疼痛,頭痛,口干,大便秘結,舌苔微黃,脈浮。診斷:右眼瞼廢合并風牽偏視(右眼上瞼下垂合并麻痹性斜視),右側面癱。予雙解湯加減配合針刺治療,每天1次,每次留針30min。前方服7劑,配合針刺治療,右眼上瞼已能睜開,面部有知覺,前方繼服15劑,右眼上瞼舉瞼較前明顯好轉,眼球向上方、下方、內側、外側轉動較前自如,面癱好轉,前方再服7劑,右眼上瞼舉瞼恢復正常,眼球向各個方向轉動正常,面癱治愈而停藥。觀察1年半上瞼舉瞼及眼球運動正常。
1.4藥理分析
金銀花清熱解毒;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桑白皮瀉肺平喘、行水消腫;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枳殼行氣寬中除脹;龍膽草清熱燥濕,瀉火定驚;荊芥祛風解表,止血;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蘆根清熱生津,止嘔除煩;夏枯草清瀉肝火,發散郁結;路路通疏通脈絡;絲瓜絡祛風通絡,解毒化痰;通草清熱利水,疏通脈絡;鉤藤熄風止痙,清熱平肝;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和藥性,緩急定痛。本方中金銀花、蒲公英、黃芩、龍膽草、桑白皮、天花粉、蘆根、夏枯草清熱解毒,以清肝膽之熱,使熱邪從里而除;荊芥、防風解表散風,祛邪以疏散腠理,使風邪從表而解;枳殼、甘草理氣和中,調和諸藥。此方名曰雙解,其道理即在于此。
2脾虛氣陷型
2.1臨床表現
患者上瞼下垂,多伴有胃病,胃納欠佳,飲食減少,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嗜睡,舌淡,脈虛。
2.2治則
健脾和胃,升陽益氣。
2.3治法
予培土健肌湯加減(《中醫眼科臨床實踐》)治療。方藥組成: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當歸10g,黃芪10g,銀柴胡10g,陳皮10g,附子10g,肉桂10g,升麻5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劑。
2.4病案舉例
患者,女,56歲,工人,于1986年9月6日初診。主訴:左眼上瞼不能抬舉,視物困難1個月。檢查:右眼遠視力1.0,左眼遠視力1.0。外眼檢查:左眼上瞼垂落,不能向上抬舉,呈閉合狀態,眼球向上、下、內、外均不能轉動。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舌質淡薄苔白,脈沉細。診斷:左眼瞼廢合并風牽偏視(左眼上瞼下垂合并麻痹性斜視)。予培土健肌湯加減治療。水煎服,每天1劑。前方服10劑,配合針刺治療(穴位:承泣、攢竹、太陽、風池、絲竹空、上星、百會),左眼上瞼稍能睜開,繼服30劑,左眼上瞼下垂已愈,但眼球轉動不能自如,前方去附子、肉桂,加羌活、防風各10g,再服15劑,左眼上瞼舉瞼有力,瞼裂大小恢復正常,眼球轉動自如而停藥。追蹤觀察6年上瞼舉瞼及眼球運動正常。
2.5藥理分析
本病多由于脾胃虛弱,陽氣下陷,外受風邪,肌腠疏開,脈絡失暢,風邪客于胞瞼,則胞瞼不能上舉,眼球活動受限。治宜健脾和胃,升陽益氣,散風疏絡。方中黨參補中益氣;白術補脾燥濕,利水止汗;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當歸補血活血;黃芪補氣升陽,利水退腫;銀柴胡疏肝解郁,益陰舉陽;陳皮行氣除脹,燥濕化痰,健脾和中;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升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配合針刺治療,以達內外合治之效。
3陰虛陽亢型
3.1臨床表現
患者上瞼下垂,多發生于患高血壓、糖尿病之后,或伴雙眼視物不清,視力下降,眼脹,眼眶疼痛,流淚,或眼睛干澀酸癢,頭目眩暈,耳鳴,手指麻木,雙腿發涼,足趾發麻,時而疼痛,五心煩熱,健忘,煩躁不寧,失眠多夢,步態不穩,舌質紅苔白,脈弦。
3.2治則
育陰潛陽,熄風通絡。
3.3治法
予育陰潛陽熄風湯(《中醫眼科臨床實踐》)治療。方藥組成:生地12g,石決明12g,白芍12g,枸杞子12g,麥門冬15g,天門冬15g,知母15g,黃柏15g,龍骨15g,牡蠣15g,牛膝15g,全蝎10g,鉤藤10g,菊花10g,黃芩10g,防風10g,枳殼6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劑。
3.4病案舉例
患者,男,49歲,干部,于1987年7月3日初診。主訴:雙眼瞼不能睜開伴視物成雙,右眼球內轉失靈2個月。檢查:右眼遠視力0.5,左眼遠視力0.7,外眼檢查:雙眼上瞼舉瞼無力,以右眼為重,右眼球向內運動受限。復像檢查為右眼內直肌麻痹,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舌質淡紅,苔薄白有齒痕,脈弦細。診斷:雙眼瞼廢合并右眼風牽偏視(雙眼上瞼下垂和右眼內直肌麻痹)。予育陰潛陽熄風湯治療,水煎服,每天1劑。前方服藥16劑,配合針刺治療,針刺每天1次,每次留針30min,雙眼上瞼舉瞼恢復正常,右眼球向各個方向活動正常,復視完全消失。囑患者停藥觀察,繼續針刺治療10d,以鞏固療效。
3.5藥理分析
本病為腎陰不足,津液短少,陰虛虧損,肝陽易于上亢,風邪外侵,內有郁熱,玄府郁閉,脈絡失暢,以致上瞼下垂,眼肌麻痹,故以育陰潛陽熄風湯治療。方中生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石決明平肝熄風,潛陽除熱;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枸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麥冬清心潤肺,養胃生津;天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知母清熱瀉火,滋腎潤燥;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龍骨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牡蠣平肝潛陽,鎮驚安神,軟堅散結;牛膝祛瘀通經;全蝎息風解痙,祛風止痛,解毒散結;鉤藤清熱平肝,息風鎮痙;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防風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枳殼理氣寬中;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
4肝郁腎虛型
4.1臨床表現
患者上瞼下垂,多發生于糖尿病、高血壓之后,或視力下降,視物不清,伴麻痹性斜視或其他眼底病,面癱、腰膝酸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男性陽痿早泄,女性月經過少,以及痰飲,面部及眼瞼水腫,雙下肢水腫,腳氣,肢寒畏冷等。糖尿病患者全身癥狀有:頭發眉毛早白,皺紋增多,多發性麥粒腫且易復發,耳聹較多,牙石、口臭、口中爛蘋果味、甜味,指甲、趾甲異常毛刺,大便秘結,周身瘙癢,易發硬皮證、癰、毛囊炎,腳氣,陰囊潮濕,雙腿發涼,雙足足趾發涼、發麻,甚者疼痛難忍,失眠,脾氣急躁等。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
4.2治則
補腎助陽,散結通絡。
4.3治法
予桂附地黃湯加減(《醫宗金鑒》)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g,熟地24g,白術15g,肉桂6g,附子6g,黑仙茅12g,山藥12g,山茱萸12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水煎服,每天1劑。
4.4病案舉例
患者,女,66歲,干部,于1989年11月12日初診。主訴:左眼不欲睜眼伴頭痛9d,素有糖尿病。檢查:右眼遠視力0.6,左眼遠視力0.2,檢查:左眼上瞼不能抬舉,左眼球向上、下、內方向運動均受限,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舌苔薄白,脈弦數。診斷:左眼瞼廢、風牽偏視(左眼上瞼下垂、麻痹性斜視)。予桂附地黃湯加減治療。水煎服,每天1劑。前方服藥后,12月6日檢查左眼情況基本同前,處方:熟地、枸杞子、茯苓、白術、黑仙茅各12g;黃芪、山藥各30g;澤瀉、丹皮、附子、羌活、陳皮、牛膝各10g;肉桂、川芎各5g。配合針刺治療(穴位:太陽、風池、上星、百會、絲竹空、攢竹、承泣),每天1次,每次30min。1990年1月5日,前方去牛膝,加秦艽12g繼服。1月16日,左眼上瞼睜合自如,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自如而停藥。
4.5藥理分析
本病可見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且病情較嚴重,大多為久病或重病患者,又患上瞼下垂、眼肌麻痹,久病之人多損及元陰真陽,故采用溫補腎陽、疏通脈絡、散風祛邪之法,以桂附地黃湯為基礎,選入溫化通絡,開郁啟閉,佐以散風之品,既改善全身癥狀,又治愈眼部疾病。方中黃芪補氣升陽,利水退腫;熟地補血滋陰;白術補脾燥濕,利水止汗;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黑仙茅溫腎壯陽,祛寒除濕;山藥補益脾胃;山茱萸補益肝腎;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澤瀉利水滲濕。從整體出發,審因辨證,精選用藥,囑患者耐心服藥治療,及時加減藥物劑量,配合針刺治療,非常重要。應用桂附地黃湯意為補陰中之陽,也謂陰中求陽。另外,在補腎陰陽的基礎上,選加宣通玄府,疏肝解郁,疏通脈絡之品。針刺治療[3]:主穴:攢竹、下睛明、魚腰透絲竹空、太陽透瞳子髎;配穴:足三里、承泣、太陽、風池。手法:太陽、風池兩穴斜刺5分(1.67cm),其他穴可針1寸(3.3cm),留針30min,中弱刺激。
每天或隔天1次,12次為1個療程。方義:攢竹、下睛明、魚腰、絲竹空、太陽、瞳子髎均為眼局部穴位,互相配合具有調理眼部氣血,疏通經絡,祛風散邪之功。肝膽之相表里,故取膽經之風池,以疏肝行氣,通利目絡。陽明經多氣多血,故取足陽明經之承泣以通調氣血、祛瘀明目。胃經之合穴足三里,以運脾健胃、化濕降濁。太陽、攢竹為眼部穴位,有通絡明目的作用。各穴共奏通絡明目的功效。
作者:張彬趙靜苗單位:河北省人民醫院中醫眼科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