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健康教育對保健養生的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1.1實驗組進行調節飲食的健康教育指導,筆者通過臨床實踐,主張第一先養脾胃。平時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飲暴食,要飲食有度,不要勞傷脾胃。因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運化水谷之源,是五臟六腑之濡養。如平時過于偏食,多食辛辣刺激食物,就會傷及脾胃,波及五臟六腑。如《內經•素問•生氣通大論》云:“膏粱厚味,變生大丁,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已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脾氣喘滿,色黑,脾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對照組不進行調節飲食的健康教育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1.2實驗組進行養元固本健康教育指導,元氣是人生命之本,內養元氣可濡養五臟六腑,才能延年益壽;外養元氣可使肌膚皮毛不受外邪侵襲,不得病。故《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使其所得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陽密乃固。”也就是說人身體中的陽氣作用就像天體中的太陽一樣運作,普照萬物大地。人要順四季陽氣運行規律變化而變化。還要順陽氣以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元陽之氣就是人生的命動力。故養元氣益五臟六腑,則元氣勝體無病,元氣弱體亦病。故氣行則血行,血行身自強[2],常年無病。對照組不進行養元固本的健康教育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1.3實驗組進行索為無為健康教育指導,要有積極向上之心,助人為樂之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人人才能快樂,民族才能欣欣向榮,身體才能健康。另外我們也要做到無為,不過分去貪圖名利權勢,做到心靜如水。《素問•生氣通天大論》云:“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如反之“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消也”。這是先人告誡我們養身心先靜,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身心健康,才能達到命如天壽。對照組不進行索為無為指導,觀察5年后與對照組進行對照。
2結果
通過>5年的臨床觀察,實驗組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3討論
重溫明朝楊慎所著的詩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平時我們要在生活中注意保健養生,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一旦有病,必須要及時及早地正確治療。不然要釀成大病,造成身體的傷害,不利于心身健康;如違背四季陰陽氣候規律,就會“伐其本,壞其真”,百病叢生;飲食不節、失度易導致身體病變的發生,所以養生先養脾胃;養身心先靜,心靜不生病。綜上所述,養生要細心,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
作者:閆作惠蘭立強單位:山東省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