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主要內容,是農業今后發展的一大趨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助于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有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最近,我們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并就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了思考。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以優勢農業項目為依托,堅持走“基地+農戶”、“企業+基地+農戶”、“農戶+基地+專合組織”等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建設了一批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基地,扶持了一批重點龍頭企業。截至年,我縣共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分別完成銷售收入11.24億元、6.89億元,帶動農戶8.91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50%;相對規范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擁有會員1.71萬人,固定資產8794萬元。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逐年擴大、領域穩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帶動、提高”的產業化發展效益。但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問題還比較多,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比較大。
一是龍頭帶動能力不強。農業加工型企業實力不強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中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夠,存在“三多三少”:資源多、開發少,樣品多、商品少,品種多、精品少;龍頭企業機制不活,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各自為陣,未能形成合力,導致自然資源和品牌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我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參差不齊,以年為例,我縣4家省級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6.89億元,其中金安公司、雙港畜禽共占73%,而南春米業、基立公司僅占27%。從實際情況來看,我縣農業龍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仍為重復油脂、棉花、糧食的初加工,沒有在精深加工上求突破,沒有在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上實行分加工;還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的狀態,普遍存在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等問題。
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年底,我縣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71個,實現銷售收入79000萬元,會員人均收入4900元。但全縣加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不到2萬人,僅占我縣農民總數的3%。同時,絕大多數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規模較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難以實現與企業的平等對話;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合同執行力差,企業和農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是精品名牌建設步伐不快。以稻米為例,我縣早在80年代末就開始優質稻開發,但至今仍是有品種無品牌,有生產無規模。目前,我縣共有無公害農產品標識27個,但比較出名的僅有“雄”棉紡、金秋葡萄、港楚蛋品、湘妃魚糕、蘆花蕩大米、北湖甲魚、河蟹等7個產品,綠色食品僅有天綠源大米和雙港皮鹽蛋兩個品牌的3個產品。
四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夠。目前,隨著國家信貸政策的調整,銀行信貸始終不能滿足企業發展要求,鄉鎮中小企業、種養殖大戶、中介組織因資金短缺,不能正常運轉,從而制約了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
二、我縣農業產業優勢、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分析
我縣要實現“工業興縣”戰略目標,必須突出糧、棉、油、豬、漁、禽等六大農業產業優勢,通過培植優勢產區、扶持龍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培植農產品知名品牌,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我縣農業產業化的素質和效益。當前,要圍繞“六大產業”,認真搞好優勢分析和布局謀劃,確定好我們的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向。
(一)優質稻產業帶
產業優勢:生產基礎好。我縣是全省首批“優質稻米工程”示范縣、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糧產業工程項目建設縣,優質稻常年復種面積90萬畝、總產達50萬噸。訂單面積逐年擴大。年,我縣優質稻達國標的品種面積達75%,訂單面積在逐年擴大。
區域布局:以孟家溪、甘家廠、章田寺、為重點,發展20萬畝雙季稻生產;以、、、、、為重點,發展油-稻(再)模式的中稻40萬畝。
主攻方向與目標:1、連片種植,規模化生產。加強統的功能,逐步實現每季全縣3~4個、一鎮1個國標3級以上品種為目標。2、大力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通過建設穩定的無公害稻米基地,創我縣“綠色食品”稻米品牌;3、訂單收購,優質優價,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優質棉產業帶
產業優勢:1、區域優勢明顯。作為全國優勢產區,全縣16個鄉鎮,面積1萬畝以上的有12個、3萬畝以上的有6個,全縣千畝以上村185個、共計30.8萬畝;2、規模大、效益高。全縣常年植棉37萬畝,產量可達4萬噸左右,商品率高達95%,油脂、棉短絨、棉殼等綜合開發利用潛力大;3、產業化態勢初具。擁有金安公司等龍頭企業,年消耗原棉3萬噸。
區域布局:因地制宜、穩步發展集中高產棉區,調減零星、低產、分散棉區;以棉花良種補貼項目為抓手,重點發展、提高、、、、、等12個面積過1萬畝的集中棉區;鼓勵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發展植棉大戶、大村,扶持發展雙膜棉樣板基地建設,逐步實現棉花的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突破單產,提高總產和品質。
主攻方向與目標:1、通過用種農民、用棉企業、各方專家推薦品種,通過良種補貼的方式,提供貨真價實、優質可靠的種源,努力實現“一村一品”、“一鎮一品”;2、引導、扶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企業帶動、“訂單”生產,緊密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3、實施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全縣面積穩定在37萬畝,其中集中棉區面積30萬畝、單產125公斤以上,原棉質量能滿足企業需求,1-4級可紡棉達到90%以上。
(三)優質油產業帶
產業優勢:1、作為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優勢產區縣之一,年以來,我縣一直是全省油菜“雙低化”示范縣,年達到“雙低雜交”化;2、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強。本縣金香緣、新裕等油脂廠年加工菜籽能力10萬噸;3、開發潛力巨大。我縣是全省“三元雜交豬工程”示范縣,也是有“百湖之縣”之稱的水產大縣,隨著這兩大優勢產業的發展、優質餅粕飼料的需求量擴大,可形成種、養、加互動聯合的大產業,油菜產業效益也會隨之大幅度提高。
區域布局:與水稻、棉花兩大優勢產業相配合,推廣油-棉(套作)、油-稻(一季稻)模式,重點發展水田油菜;以、、、、、、等鄉鎮為重點,全縣油菜面積穩定在65萬畝,其中旱田25-30萬畝、水田35-40萬畝。
主攻方向與目標:1、充分利用我縣區位優勢和國內油菜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全面普及優良品種,實現全縣2-3個品種當家(占90%以上);2、普及高產保優栽培技術,合理投入,降低成本,主攻單產,提高總產和質量;3、加大產業聯合。要與華農大、中油所等科研單位緊密聯合,確保我縣油菜科技和生產水平高位攀升;4、加大對縣內油脂龍頭企業的扶持引導力度,逐步擴大訂單面積;5、探索油菜多元化開發途徑,推行種、養、加相結合,實現產業鏈之間的銜接。
(四)優質瓜果菜產業帶
產業優勢:1、水果:①我縣被列為全省五個優質梨生產基地縣之一,“江”牌砂梨多次在全國、省級評比中獲獎;②虎西丘崗地的“卷橋水庫”、“淤泥湖”、“牛浪湖”等水體周圍是蜜柑的適宜區,“卷橋”蜜桔遠近聞名;③已篩選出一批適合我縣氣候、土壤條件,表現優良、高產、抗逆性強的果樹品種,可作為特色經濟發展。2、西甜瓜:隨油-瓜-稻模式的推廣,全縣西甜瓜面積達6萬畝,既可促進農民增收,又是避災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3、蔬菜:近20年的結構調整,結合糧經、棉經模式推廣,蔬菜生產一方面主攻春淡、秋淡生產,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優化模式生產耐貯運的大路蔬菜,增加了農田綜合效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全縣蔬菜播種面積已達25萬畝。4、雙孢蘑菇:在水稻主產區,使稻草等秸桿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已發展50萬m2。
區域布局:1、區鞏固和逐步恢復公路沿線的、、、閘口砂梨基地面積,重點扶持鎮砂梨基地。2、虎西丘崗地以卷橋水庫、鎮為重點,兩湖(牛浪湖、淤泥湖)周圍丘崗地發展成早熟蜜柑帶;3、沿國道、省道結合優化模式發展無公害西甜瓜和蔬菜生產,主攻耐貯運的大路菜,重點是、斗湖堤、豐村、陳榨村、閘口公路沿線。城郊(主要是江南新區、斗湖堤鎮、鎮城郊)發展保護專業化基地蔬菜生產;4、以縣原種果園、鎮德源柑桔場、青龍蜜柚場、鎮玉虛閣村、為中心,輻射帶動成為我縣特色水果生產基地;5、以孟、甘、章雙季稻產區為中心,發展雙孢蘑菇帶。
主攻方向與目標:1、砂梨大力推廣高接換種和果實套袋技術,主攻早熟梨。2、蜜柑主攻特早熟品種和優質早熟品種,特早熟品種調至20%以上。3、抓無公害瓜果菜生產,年申報無公害食品標志10個。4、抓瓜果菜創品牌,雙孢蘑菇要成為綠色食品。
(五)優質生豬產業帶
產業優勢:1、我縣是全省畜牧業十強縣之一,是省“”規劃中優質豬板塊基地建設縣。年生豬飼養量97.2萬頭,其中出欄55.5萬頭;2、通過生豬“四化”、“養豬三優計劃”、“商品瘦肉豬基地”、“優質三元豬工程”等項目建設,優質豬比例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長大本”模式的內三元生產為主體,“杜長大”外三元生產相結合的生產格局,探索出了適合農村養豬的“150”模式和“糧-豬-沼-果”模式,為規模化養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加工業有良好基礎。4、社會化服務網絡較健全。縣養豬協會會員96人,網絡全縣養豬大戶2000多戶,形成了龍頭企業+協會+規模養殖戶緊密結合的多贏模式。
區域布局:以鎮、鎮、鎮、鎮、斗湖堤鎮、鎮為重點,利用現有生豬品種為二元和三元雜交豬,品種好,而且豬舍條件好,沼氣池建設配套好,群眾有養豬的傳統習慣和技術,養豬水平高,地域相對集中而且當前豬價呈上升態勢等優勢,建立生豬優勢產業帶。
主攻方向與目標:引進一家大規模的畜禽加工企業。以良繁體系建設為突破口,發揮縣養豬協會的紐帶作用,全面推廣“150”高新種養模式和“糧-豬-沼-果”生態種養模式,狠抓優質三元豬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牲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年優勢產業帶的六個鄉鎮生豬飼養量達100萬頭,年末出欄肉豬60萬頭,建養豬示范小區5個。
(六)優質水禽養殖產業帶
產業優勢:1、縣是“百湖之縣”,水禽養殖優勢明顯;2、雙港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
區域布局:以藕池鎮、鎮、鎮、閘口鎮、孟家溪鎮、鎮、鎮為重點,建立水禽養殖優勢產業帶。
主攻方向與目標:1、抓好雙港畜禽養殖加工有限公司的招商引資、壯大做強工作。2、加強綠色食品的申報工作。3、整合做大港楚品牌。
三、發揮產業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議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堅持科技先導,創新體制機制,重點發展精深加工,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水平。
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要立足我縣基礎產業,突破性地培育、發展壯大一批農產品龍頭企業。特別是要加大企業集群力度,形成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格局,力爭通過幾年努力,全縣有2-3個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5-8個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一是要重點扶持、培養一批省市級龍頭企業。一方面要鼓勵金安、雙港、南春、金香緣等企業拉長鏈條,擴規上檔,走集團化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要按照省市龍頭企業申報認定辦法,深入了解各地企業發展動向,積極鼓勵發展后勁足、市場競爭力強的優秀企業申報龍頭企業,擴大龍頭企業陣容,實現國家龍頭企業的新突破。二是要鼓勵企業發展重組,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用1-2年的時間對大米加工企業和油脂企業進行整合,對劣勢企業進行改組重組,整合生產要素,提高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逐步發展一批產品級次高、產業關聯緊、對農戶和整個行業有較強帶動力的規模型企業。三是要加大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借助外力,充分啟動內力,大力吸引外來資本、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建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發展龍頭企業,真正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今年要突出在水產品加工上實現真正的突破。
壯大精品農產品。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全民提升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科技水平。力爭通過兩年的努力,全縣“三品”認證和品牌開發要有大突破,培育5-8個省級馳名品牌,1-2個國家級馳名品牌,實現我縣特色農產品由無牌向有牌、由小品牌向大品牌、由地方品牌向全國品牌轉變。
擴大生產基地規模。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要求,加強政府推動,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擴大農業產業化基地規模。特別是要加大品種、品質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品種的統一率和品質優良率。通過推動我縣70萬畝優質稻板塊基地、30萬畝優質棉板塊基地、60萬畝優質油菜板塊基地、10萬畝無公害瓜菜板塊基地、畜禽水產、生豬小區、雙孢蘑菇生產基地建設,滿足龍頭企業加工需要,帶動農戶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
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為契機,引導、扶持、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建立各類農產品合作社、行業協會,大力發展運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專業市場+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多種經營形式,探索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的方式,逐步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和經營機制,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到“”末,力爭80%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農戶來自產業化經營的收入翻一番。
加強政府扶持引導。要認真落實各項農村政策,抓好政策引導,規范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要加強信息咨詢、科技服務、農技推廣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事業服務;要開辟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綠色通道”,特別是要搭建平臺,搞好銀農對接、銀企對接,幫助解決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業產業發展信貸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