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農業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活動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重點產業調整及振興規劃,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步伐,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特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發展現狀
是農業大市,又是農產品加工弱市。歷史上,僅有傳統的加工作坊。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擴大對外開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雙輪推動下,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迎來了發展新階段。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農產品加工企業6100多家,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規模以上的有88家,初步形成醫藥化工、果茶加工、糧食加工、油脂加工、山野菜及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水產品加工、竹木加工、皮革加工、生物能源加工等十大類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37億多元,實現利稅2.75億元。全市現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94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丹江的福潤禽業公司、農夫山泉丹江口分公司、丹澳醫化公司,鄖西的百科皂素公司,竹溪的龍王埡茶業公司和華馳醫藥化工公司,房縣的神農本草和聚達食品公司,竹山的天新公司,鄖縣的清大康迪藥業和渝川食品公司,金鼎紡織實業公司以及張灣的花仙子公司等一大批龍頭加工企業的成長,不僅直接推動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加工原料的基地化生產和千家萬戶的種養,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達到400余萬畝。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有23個農產品和加工制品獲“湖北省名牌產品”稱號,竹溪龍峰茶被評為“2008湖北十大名牌農產品”;有13家企業產品獲“湖北省著名商標”;有42家企業、141個產品分獲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有近20家企業通過國家ISO9000以上質量體系認證;有5家生物醫藥企業通過國家GMP質量體系認證。“武當道茶”、“武當山珍”、“神武山珍”、“武當柑桔”、“房燕”黑木耳、“神農本草”中藥飲片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全市有18家企業、20個農產品加工制品走出國門,出口美國、日本、德國、印度、韓國、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實現直接出口創匯2400多萬美元。農產品加工園區從無到有,已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9個,入園企業39家,園區企業實現產值15億多元。竹溪縣農產品加工園區已被列為國家工業園區目錄,丹江口市被確定為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
盡管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不論是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還是與兄弟地區相比,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一是加工企業塊頭小、實力弱。全市過億元的企業僅7家,全省43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我市僅占3.9%,全國893家,全省33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我市至今仍為空白;二是農產品加工嚴重不足。2009年,全市農業產業化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僅為37億元,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僅為0.32:1,與全省0.98:1,全國1.75:1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與發達地區3:1的水平相比更是相去甚遠;三是系列開發相對滯后。我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特色農產品初加工領域,企業經營開發領域面窄;四是產品品牌知名度低。
二、總體思路
重點項目:以丹江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建成省內規模較大的肉雞加工基地,培植已具備加工基礎與規模的伊蘭清真實業、房縣天森食品為龍頭的豬牛羊禽肉制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建設牛羊產品加工廠和豬肉加工項目及污水處理配套設施等。
(九)水產品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有亞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庫,以及其他近500座各類水庫,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經濟型魚類60余種,水域總面積138萬畝,可養殖水面50萬畝,已養殖水面18.15萬畝,2009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5萬多噸,實現總產值6.2億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給我市發展漁業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可養殖水面將由原來的50余萬畝增加到80余萬畝;庫區水質優良,水產品種質優,產品享譽國內外。
發展目標:依托丹江口庫區、黃龍庫區等優勢水產品基地,發展壯大水產品加工能力;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食品、模擬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力爭2010年水產品加工產值達到2億元,水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到2015年,全市水產品總量達到11萬噸,年加工產品3萬噸,產值達10億元,產業鏈產值達到15億元;到202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15萬噸,產業鏈產值達到30億元。把丹江口庫區建成全國有影響的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
重點項目:建設丹江口水庫優質商品魚基地,重點打造“丹江鲌魚”品牌,提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丹江鲌魚”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在丹江口市城區、均縣鎮和鄖縣各建設一處商品魚冷凍冷藏加工廠,扶持以丹江柳氏風味魚、博奧水產為主的加工企業,支持其盤大做強。
(十)食品飲料加工
重點支持丹江口農夫山泉公司飲料加工基地建設以及房縣礦泉水黃酒、梨花村酒業、丹江口源頭酒、靈山源魔芋酒、張灣花仙子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鄖西鴻大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飲料加工企業及魔芋加工企業發展壯大。到2010年末,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2015年達到30億元,2020年達到50億元。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植龍頭加工企業。把培植龍頭加工企業,作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用扶持龍頭加工企業的政策措施,促進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國家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對國辦發〔2002〕62號文件制定的加大財政投入的政策、給予金融支持的政策、實行稅收支持的政策及其它配套措施,有關部門要加大執行力度,確保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兌現到位,使農產品加工企業受益;對財稅[2008]149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試行)的通知》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扶持龍頭加工企業的相關措施。市級財政從2010年起統,籌安排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主要用于農產品深加工擴大規模與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新產品開發標準化體系建設投入等。各級財政將可用資金和機動財力,更多地用于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按照渠道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捆綁涉農扶持資金,集中扶持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龍頭企業。在稅費征收上,凡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征收;凡應返還的,足額返還。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要合理安排。積極探索入股分紅、民間借貸等靈活多樣的社會融資方式,緩解加工企業資金困難。積極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辦自營出口權,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以及展示、展銷、出口洽談活動,擴大農產品營銷和出口創匯。
(二)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必須向加工業的前端延伸,抓好原料生產。按照建設布局合理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要求,全市著重抓好十類加工原料生產板塊基地建設:即:以竹溪、竹山、房縣為重點的茶葉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鄖縣為重點的柑桔生產板塊基地;以城郊和高山地區相配套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及有機山野菜板塊基地;以房縣、竹溪為重點的中藥材生產板塊基地;以鄖西為重點的黃姜生產板塊基地;以竹溪為重點的魔芋生產板塊基地;以竹溪、竹山、房縣為重點的馬鈴薯和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為重點的紅薯板塊基地;以鄖縣、鄖西為重點的蠶桑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鄖縣、鄖西、房縣為重點的畜禽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為重點的漁業生產板塊基地。在原料生產中,要按照規模經營的要求,建設區域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和專業鄉、專業村,實現原料生產的基地化。同時,通過村級聯合體、專業協會、營銷大戶聯結好千家萬戶的種養;通過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引導好千家萬戶的種養。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用市場手段和市場機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品牌、資金、技術和人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在抓好會展招商、媒體招商等傳統招商方式的同時,積極開展以商招商、以親招商、網上招商、招商和團隊招商。采取股份制、資本重組、整體出售、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開展合資合作,靠大靠強,做大做強。
(四)大力興辦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有效載體。一是新建市級工業園區。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西城工業園區。二是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城開發區、西城開發區為載體,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創辦各種類型加工業園區。三是各縣市創辦的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要完善配套設施,吸引更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園。四是加快推進重點鄉鎮工業園區建設。
(五)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質量安全問題事關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興衰。要從產品加工原料抓起,引導和幫助農民按標準組織生產,科學用肥,安全用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安全。狠抓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一是健全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有標依標,無標制標。二是完善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手段,加快市級農產品及加工制品質量監控中心建設,做好質量認證工作。三是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的監督和檢查。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著眼點,按照“一統三分”戰略(分區域規劃,分產業開發,分類型指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資源為依托,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根據山區資源稟賦,面向市場,高標準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培植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享譽省內外的知名品牌,建設一批具有產業集聚效應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到150億元,農產品加工增加值達到45億元,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0家以上;省級以上知名品牌達到20個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1。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75:1,產業鏈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
四、發展重點
(一)茶葉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被省確定為“鄂西北高香型綠茶基地”,是湖北省重點茶葉產區。截止2009年底,全市茶園面積已達到46萬畝,茶葉年產量1050余萬公斤,產值達到10億元。
發展目標:加強茶葉優良品種的選育,加快茶葉加工企業原料基地建設,選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高茶葉加工水平,以名優茶、綠色有機茶為重點,加大茶食品、茶飲料等茶葉系列、加工產品開發力度,延伸產業鏈條。到2010年茶葉綜合產值力爭實現13億元以上;到2015年,新發展茶園14萬畝,茶園總面積達到60萬畝以上,茶葉加工量1.5萬噸,產業鏈產值力爭達到50億元,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通過整合現有茶葉品牌資源,著力打造武當有機道茶品牌,力爭通過3-5年努力,將“武當道茶”打造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到2020年,通過提高加工質量和名優茶比重,使茶葉生產增效30%以上,通過開發茶飲料、茶食品、茶文化,形成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
重點項目:重點支持湖北武當道茶協會開展品牌整合打造、武當道茶城建設以及湖北龍王埡茶業公司、竹山圣水茶場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貢茶業有限公司、武當山八仙觀茶葉總場、丹江口市阿里山農業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建立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
(二)以柑橘為主的水果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的溫州蜜桔以其高糖、耐貯、品質優,多次在省部級優質水果鑒評會上獲獎,產品遠銷俄羅斯、北京、內蒙等地。全市柑桔種植面積已達57萬畝,總產4億公斤,是全省柑桔主產區之一。全市目前以柑桔分級、打蠟、包裝為主的初加工生產線30余條,年加工能力4000萬公斤;柑橘罐頭、飲料加工還是空白,柑桔產品加工嚴重滯后。
發展目標:加強柑桔優良品種的培育與原料基地建設,提高采后清洗、分級、殺菌、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和冷藏運輸比例。積極發展桔瓣罐頭和果汁飲料加工,搞好產品系列開發,探索種植與農夫山泉丹江口公司果汁加工相配套的柑桔品種。到2010年,力爭實現系列產值6億元;到2015年,全市柑桔穩定發展到60萬畝,產量60萬噸,優質果率提高到60%,初加工(采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達到50臺(套)以上,年加工量20萬噸以上;年柑桔出口1萬噸,創匯1000萬美元,柑桔系列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產業鏈產。
值達到20億元;到2020年,面積穩定在60萬畝,優質果率達到60%,產量90萬噸,加工產值達到20億元,產業鏈產值達到40億元。做大做強"武當"柑桔品牌;把丹江庫區優質寬皮柑桔產區建成全國主要的優質柑桔基地和出口示范基地。
重點項目:著力建設好北緣柑桔試驗站;重點支持柑桔主產區新建大中型柑桔商品化處理分級包裝廠,配套建設產品保鮮庫等基礎設施,支持丹江口市和鄖縣建設桔瓣罐頭和果汁飲料加工基地及深加工企業。
(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獨特的地理、氣候、水質和土地環境,是發展無公害蔬菜、有機蔬菜及山野菜的天然基地。具有特色的野生菜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的有150余種,可采面積300多萬畝,蘊藏量50萬噸左右。2009年全市蔬菜及山野菜基地面積90萬畝,種植面積150萬畝,總產量150萬噸,現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企業20余家,主要為泡菜加工和山野菜加工,年加工能力1.5萬余噸。除渝川食品外,加工企業大多為小型加工廠和加工作坊,設備簡陋,工藝落后,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發展目標:加快發展蔬菜采后清洗、分級、預冷、包裝等商品化處理,推行凈菜上市;改進傳統蔬菜加工制品的生產工藝,增加花色品種;大力開發山野菜資源,提高凍干蔬菜生產能力,擴大出口創匯。力爭2010年實現蔬菜加工產值3億元,產業鏈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40萬畝,總產量200萬噸,培植蔬菜加工龍頭企業10家以上,全市蔬菜清洗、分級、預冷、泡制、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實現保鮮、加工產值20億元,加工轉化率達40%以上,實現加工增值6億元以上,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以上,綜合產值達到35億元;2020年,蔬菜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重點項目:重點培植以渝川、竹山兆華、竹溪順溪、鄖西益群、丹江嫂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等龍頭企業,支持其引進設備和工藝,開展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重點打造武當山珍和“武當紅”泡菜等為主具有特色的優勢品牌。
(四)中藥材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中藥材種質資源豐富,品質地道上乘,適種山場遼闊,發展中藥材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全國中藥材的主產地之一。現有中藥材品種達1300多種,其中,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我市中藥材品種達800多種。全市現有中藥材基地面積(含木瓜、杜仲、肚倍及部分野生中藥材)80余萬畝,具有一定規模的中藥材(含黃姜)加工企業20余家,2009年加工產值11.5億元。
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武當山地中藥材資源及地道藥材品牌優勢,引進先進的設備及工藝,對現有中藥材加工企業進行改造升級,以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國內外大型醫藥企業在我市建立綠色有機藥材生產加工基地,擴大我市中藥材在省內外醫藥市場份額;進一步加強中藥材(含黃姜)產品深度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到2010年,加工產值力爭達到15億元,綜合產值力爭達到20億元;到2015年,加工產值達到30億元,出口創匯300萬美元,培育優質藥材品牌3-4個,系列產值達到50億元;到2020年,通過藥材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形成產值過100億元的產業,將建成中國中藥材生產加工重點基地。
重點項目:分別在6個縣市各建設1000畝GAP示范基地;重點支持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清大康迪制藥、武當生物制藥、竹山天新醫化、竹溪華馳醫化、百科皂素、丹澳醫化、開泰激素等現有中藥材加工及醫藥化工企業,拓寬加工領域,擴大生產規模,不斷盤大做強;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250多個中藥材加工批號資源,擴大加工規模。
(五)食用菌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有悠久的食用菌栽培歷史,適宜的氣候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房縣燕耳”品牌在國際國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全市食用菌產量達到5000余噸,規模以上食用菌加工企業8家,主要為香菇、木耳分級出口,2009年綜合產值達到2億多元,出口創匯1500多萬美元。房縣香菇、木耳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其中“房縣木耳”獲國家工商局地理標志商標。
發展目標:更新烘干、分級、包裝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大力發展深加工,重點開發膨化鮮菇、食用菌佐料以及即食食用菌多糖、富含植物維生素食品、保健品,促進轉化增值;加大食用菌儲藏、保鮮技術及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提高科技含量。2010年力爭實現食用菌加工產值3億元以上;到2015年鮮菇產量達到300萬公斤,干菇產量達到400萬公斤,黑木耳產量達到300萬公斤,食用菌加工能力達到1萬噸,加工產值達到6億元,系列產值達到10億元,出口創匯能力達到3000萬美元;到2020年食用菌生產加工綜合系列產值達到20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重點項目:建設以房縣為中心的香菇、木耳栽培基地和以市郊為中心的鮮品即食類食用菌基地。組建食用菌栽培及產品加工研發中心。支持以房縣聚達、神武山珍、伏龍山珍、武當山珍系列產品開發公司等為重點的食用菌出口企業,在初加工的基礎上開展精深加工,開發新產品。把“房縣燕耳”品牌打造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
(六)薯類(紅薯、馬鈴薯)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具有種植紅薯和馬鈴薯的歷史傳統,紅薯被譽為鄖陽三大寶(苞谷、紅薯、龍須草)之一,年種植面積50萬畝左右,為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年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分別被國家農業部和省確定為南方馬鈴薯基地和板塊基地,其中,竹溪、竹山、房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基地縣。2009年全市紅薯和馬鈴薯種植面積分別達到42萬畝和26萬畝。
發展目標:薯類加工以休閑旅游食品為主要方向,紅薯加工重點發展兩大類產品,即粉條和果脯薯條等;馬鈴薯加工重點發展三大類食品,即鮮炸薯條/復合薯片類、粉類、精淀粉/預糊化淀粉類。同時開發以上述產品為原料的延伸加工產品,拉長產業鏈。通過發展旅游休閑食品和快餐食品,建立和完善薯類深加工體系。2010年薯類加工產業鏈產值達到5億元;到2015年,薯類加工產值達到5億元,系列產值達到10億元;到2020年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產業鏈產值達到20億元。
重點項目:建立市級“兩薯”組培繁育中心;在鄖縣和竹溪縣分別建立萬畝有機紅薯和萬畝有機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在兩薯主產區高標準建設加工原料基地,支持鄖縣戀家淀粉制品廠等加工企業加快發展,以及其它現有企業改造重組盤大做強;通過招商引資分別在丹江口市、鄖縣、竹溪縣等興建2-3家薯類深加工企業。
(七)桑蠶加工
發展基礎:桑蠶產業不僅是生態產業,同時又是勞動密集性產業。市蠶桑種植歷史悠久,后來由于市場原因一直處于小規模、低效益發展。為加快桑蠶產業發展,國家制定了“東桑西移”規劃,計劃在中西部地區發展200個桑蠶基地縣,并出臺了相應的資金扶持政策。我市的鄖縣、鄖西縣被列為“東桑西移”項目縣。這些為市發展桑蠶產業迎來新的機遇,到2009年,市已經形成10萬余畝的產業基地,新引進了江鄖絲綢等深加工企業。
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市蠶桑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蠶種30萬張,年蠶繭產量達到30萬斤,綜合產值達到5億元;2020年,蠶桑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蠶種50萬張,蠶繭產量達到60萬斤,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形成“種桑-養蠶-繅絲-絲織品加工”較完整產業鏈,做大繭絲產業。
重點項目:重點抓好蠶繭的烘烤加工和繅絲加工,扶持胡家營鎮土地溝村桑綠合作社開展桑蠶技術、銷售、加工服務一體化。支持湖北中綾絲綢和江鄖絲綢有限公司開展蠶絲綢深加工,在鄖縣、鄖西建設蠶繭烘烤站4座,依托現有企業和新招商引資企業進行絲綢、絲織品、成衣等蠶絲下游產品的開發。
(八)畜禽產品加工
發展基礎:畜禽業是我市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點產業,經過多年馴化,培育出的地方良種鄖陽黑豬、秦巴黃牛、馬頭山羊、竹山大雞等,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別是馬頭山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地方優良品種,其生產標準已成為國家標準。2009年,全市畜牧業產值達到35.8億元,市級以上重點畜禽養殖加工龍頭企業7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企業-丹江口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具備年加工3000萬只肉雞的加工能力。
發展目標:肉類加工逐步向預冷肉、小包裝、細分割方向發展,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加工產品,用現代標準化生產工藝發展傳統風味肉制品。力爭2010年實現畜禽加工產值10億元,畜牧業產業鏈產值達到50億元。到2015年,豬肉、禽肉、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0萬噸、6萬噸、4萬噸,加工產值達到20億元左右,產業鏈產值達到80億元以上。到2020年,養殖產值達60億元,加工產值達到40億元以上,產業鏈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重點項目:以丹江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建成省內規模較大的肉雞加工基地,培植已具備加工基礎與規模的伊蘭清真實業、房縣天森食品為龍頭的豬牛羊禽肉制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建設牛羊產品加工廠和豬肉加工項目及污水處理配套設施等。
(九)水產品加工
發展基礎:我市有亞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庫,以及其他近500座各類水庫,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經濟型魚類60余種,水域總面積138萬畝,可養殖水面50萬畝,已養殖水面18.15萬畝,2009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5萬多噸,實現總產值6.2億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給我市發展漁業經濟帶來了新的機遇,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可養殖水面將由原來的50余萬畝增加到80余萬畝;庫區水質優良,水產品種質優,產品享譽國內外。
發展目標:依托丹江口庫區、黃龍庫區等優勢水產品基地,發展壯大水產品加工能力;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食品、模擬食品、保健制品等;大力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力爭2010年水產品加工產值達到2億元,水產業產值達到10億元;到2015年,全市水產品總量達到11萬噸,年加工產品3萬噸,產值達10億元,產業鏈產值達到15億元;到2020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達到15萬噸,產業鏈產值達到30億元。把丹江口庫區建成全國有影響的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
重點項目:建設丹江口水庫優質商品魚基地,重點打造“丹江鲌魚”品牌,提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丹江鲌魚”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在丹江口市城區、均縣鎮和鄖縣各建設一處商品魚冷凍冷藏加工廠,扶持以丹江柳氏風味魚、博奧水產為主的加工企業,支持其盤大做強。
(十)食品飲料加工
重點支持丹江口農夫山泉公司飲料加工基地建設以及房縣礦泉水黃酒、梨花村酒業、丹江口源頭酒、靈山源魔芋酒、張灣花仙子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鄖西鴻大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飲料加工企業及魔芋加工企業發展壯大。到2010年末,加工產值達到10億元,2015年達到30億元,2020年達到50億元。
四、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植龍頭加工企業。把培植龍頭加工企業,作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用扶持龍頭加工企業的政策措施,促進龍頭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國家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對國辦發〔2002〕62號文件制定的加大財政投入的政策、給予金融支持的政策、實行稅收支持的政策及其它配套措施,有關部門要加大執行力度,確保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兌現到位,使農產品加工企業受益;對財稅[2008]149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農產品初加工范圍(試行)的通知》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扶持龍頭加工企業的相關措施。市級財政從2010年起統,籌安排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項資金500萬元,主要用于農產品深加工擴大規模與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新產品開發標準化體系建設投入等。各級財政將可用資金和機動財力,更多地用于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按照渠道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捆綁涉農扶持資金,集中扶持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優勢龍頭企業。在稅費征收上,凡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征收;凡應返還的,足額返還。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要合理安排。積極探索入股分紅、民間借貸等靈活多樣的社會融資方式,緩解加工企業資金困難。積極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辦自營出口權,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以及展示、展銷、出口洽談活動,擴大農產品營銷和出口創匯。
(二)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必須向加工業的前端延伸,抓好原料生產。按照建設布局合理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要求,全市著重抓好十類加工原料生產板塊基地建設:即:以竹溪、竹山、房縣為重點的茶葉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鄖縣為重點的柑桔生產板塊基地;以城郊和高山地區相配套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及有機山野菜板塊基地;以房縣、竹溪為重點的中藥材生產板塊基地;以鄖西為重點的黃姜生產板塊基地;以竹溪為重點的魔芋生產板塊基地;以竹溪、竹山、房縣為重點的馬鈴薯和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為重點的紅薯板塊基地;以鄖縣、鄖西為重點的蠶桑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鄖縣、鄖西、房縣為重點的畜禽生產板塊基地;以丹江為重點的漁業生產板塊基地。在原料生產中,要按照規模經營的要求,建設區域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和專業鄉、專業村,實現原料生產的基地化。同時,通過村級聯合體、專業協會、營銷大戶聯結好千家萬戶的種養;通過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引導好千家萬戶的種養。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用市場手段和市場機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對外開放,引進品牌、資金、技術和人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在抓好會展招商、媒體招商等傳統招商方式的同時,積極開展以商招商、以親招商、網上招商、招商和團隊招商。采取股份制、資本重組、整體出售、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開展合資合作,靠大靠強,做大做強。
(四)大力興辦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有效載體。一是新建市級工業園區。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西城工業園區。二是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城開發區、西城開發區為載體,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創辦各種類型加工業園區。三是各縣市創辦的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要完善配套設施,吸引更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園。四是加快推進重點鄉鎮工業園區建設。
(五)加強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質量安全問題事關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興衰。要從產品加工原料抓起,引導和幫助農民按標準組織生產,科學用肥,安全用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安全。狠抓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一是健全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有標依標,無標制標。二是完善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手段,加快市級農產品及加工制品質量監控中心建設,做好質量認證工作。三是加強對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的監督和檢查。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