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政效能的構建方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古人說“:為政若作真書,綿密無間。”行政效能建設如同寫真書一樣,需要把握其內在規律,了解其自身運動的特點,熟悉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才能安排得當、縱橫有度、漸臻完善。
(一)高位切入、強力推進,掌握行政效能建設的主動性。行政效能建設是關系發展前途、群眾利益的大事,需要各個方面參與,尤其需要上級的強力主導。為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正、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市優化發展環境工作辦公室,由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兼任組長,在市紀委、市監察局辦公,具體負責優化發展環境工作;下設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工作辦公室,由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兼任組長,在市委組織部辦公,具體負責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工作。后將“兩辦”合并,成立市治庸問責辦,在市紀委、市監察局辦公,統一負責治庸問責、優化發展環境工作。各區和市直部門也組建了工作專班,形成了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
(二)緊盯目標、深化改革,強化行政效能建設的導向性。行政效能是生產力。武漢市緊盯發展目標,狠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掃清障礙。一是按照“簡政、放權、激活”的原則,進一步向區下放管理權限。市直部門的工作重心從行政審批轉移到服務監督上來,原則上做到“能放都放”、“該放必放”。特別是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將事權財權一起下放,調動區級政府參與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二是瞄準全國一流,跟蹤上海、深圳等標桿城市做法,全面優化再造審批流程。目前,武漢市行政審批事項從748項減為339項,行政審批平均提速超過50%,工業項目審批時限減少到60天,工業項目落地最快只需15天,3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行免征,率先在全國實行工商注冊登記管理“零收費”,預計每年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7000余萬元。
(三)完善平臺、規范管理,立足行政效能建設的基礎性。打造以精細化、信息化、便捷化、規范化為特點的政務服務平臺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基本載體。一是健全四級行政服務網絡。市直33個具有行政許可項目的部門分別建立了管理規范、服務優良的辦事大廳(窗口);15個區、162個街(鄉鎮)、3235個村(社區)全部建成政務服務中心或便民服務室。同時,按照國內“兩個一流”(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服務)的建設目標,加快推進武漢市行政服務中心建設,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二是加強規范管理。制發了《區級政務服務中心規范化服務實施意見》,大力推進區級政務中心“五個一”建設(一個領導分管、一個科室審批、一個窗口對外、一個首席代表、一個行政審批專用章),“三集中、三到位”落實率達100%;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超時默許制、聯合審批、預約服務等制度全面落實,辦事流程全部公開,窗口投訴處理及回復率達100%。
(四)創新方法、拓寬思路,提升行政效能建設的有效性。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行政效能的高低。有的地方效能建設難以深入推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不夠解放,思路不夠創新,或因循守舊,或保留退路,導致停滯不前。武漢市將創新作為推進效能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拓展案源渠道。通過各種媒體公布舉報電話和投訴網站,在全市15000臺出租車、7000臺公交車上張貼投訴電話,在3個火車站和飛機場樹立大型公益廣告牌;建立了武漢行風連線(行政投訴)網站,上線單位達710家,集中辦理群眾各類咨詢、投訴,同時對各上線單位辦件“回復率”和群眾“滿意度”進行實時排名,對辦件不力的進行嚴格問責。二是開展“三辦”活動。對涉及到破壞發展環境方面的投訴,通過開展“三辦”(暗訪代辦、督查促辦、直查快辦)活動,及時解決企業和群眾的實際問題。三是完善民評民議。每年海選群眾反映強烈的10個突出問題,組織包括市委常委在內的職能部門“一把手”公開承諾整改,并通過“電視問政”,現場接受評議,同時開展網絡問政、萬人評議機關等活動,對整改不到位和評議排末位的進行嚴肅問責。
(五)教誅并行、懲防并舉,增強行政效能建設的針對性。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要求我們在深入推進行政效能建設中,必須堅持貫徹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武漢市在效能建設中堅持教育、懲處兩手都要抓、都要硬。一是堅持教育先行。在廣大公務員中廣泛開展敬業愛崗教育、黨性黨風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狠抓思想發動,印發了“治庸問責”學習讀本,組織廣大干部學好讀本,強化“治庸”政策學習。進一步增強干部的崗位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激情。二是發動宣傳攻勢。發揮《長江日報》、《武漢晚報》、市電臺、電視臺等市屬主流媒體作用,依靠中央、省屬媒體支持,積極組織辦好專欄,每天大篇幅報道,宣傳治庸政策,宣傳正面典型,反映群眾呼聲,適度曝光“庸、懶、散”行為,推動“治庸問責”入心入腦。三是堅持嚴格問責。既問責到直接責任人,也視具體情況追溯問責到分管領導及主要領導。對相關責任人,該處理的一律處理、該調整的一律調整、該免職的一律免職,決不姑息、決不留情、決不手軟、決不搞“下不為例”。
(六)科學設計、統籌規劃,注重行政效能建設的根本性。美國學者享廷頓曾指出“: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僅僅是個弱的政府,而且還是一個壞的政府”。可見制度建設卻具有根本性、長期性的特點。武漢市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效能建設規范化、科學化、常態化。一是注重程序正義。制定出臺了《關于對損害投資發展環境行為實行問責的暫行辦法》、《民主測評市管領導干部“庸、懶、散”行為暫行辦法》等文件,明確了問責依據、情形、方式、程序,確保問責有章可循。二是完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了《部門責任制》和《公務員崗位責任制》相關文件,重點解決主體不明、職責不清等問題;研究制定了《關于改進和完善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評價工作實施辦法(試行)》、《武漢市績效目標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措施,將考人與考事結合起來,切實把干部業績考實、考準,推動干部“去庸提能、庸下能上”。三是健全長效機制。把效能建設情況納入全市各區、各部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考核內容,同各單位績效管理目標一并實施、一并考核、一并獎懲。同時,將效能建設中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上升為制度成果,融入日常管理,不斷健全行政效能建設長效機制。
深入推進行政效能建設,必須克服幾個薄弱環節
“武漢答卷”是一個頂層設計、立體推進的過程,同時更應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各地實踐來看,行政效能建設往往進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薄弱環節,必須不斷克服,否則難免功虧一簣。
(一)認識不足,缺乏自覺主動。行政效能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多年來,全國各地包括武漢在內,都曾開展過不同形式的行政效能建設活動,這種特點和情形造成很多公務員甚至領導干部的主觀誤區,認為抓行政效能建設只是“一陣風”“、雷陣雨”,或者認為抓發展、抓民生才是工作主題,效能建設關系不大,或者認為這段時間見效了,可以收兵了,甚至可以慶功了,等等。這種認識上的一知半解,必然會導致落實上的漂浮不定,進而導致行為上的故態復萌。實踐證明,行政效能建設一旦有所放松,既有成果不但難以鞏固,一些庸懶散現象甚至可能重新反彈,效能建設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因此,要深入推進行政效能建設,必須將其作為一項永不竣工的發展工程、民心工程,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使行政效能觀念深入到每一名公務員的靈魂深處,從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
(二)機構分散,資源配置不優。行政效能建設是為了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政規范的行政管理機制。但從實際情形來看,許多地方普遍存在受訴機構分散、職能不一、各自為政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指導、協調和督查。以武漢市為例,現有市長專線、行政投訴中心、治庸投訴電話等眾多受訴機構,企業群眾投訴需根據不同的投訴內容,尋找不同的投訴機構,撥打不同的投訴電話,遇到疑難復雜問題,更是不知道找哪個機構好、打哪個電話好,往往造成多頭、反復投訴,浪費行政資源。并且,由于工作權限的原因,這些受訴機構大多對投訴件只能轉辦、交辦、催辦或督辦,無法對辦件不力進行嚴格追責,很多問題實際上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導致投訴人對職能部門的不滿,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深入推動行政效能建設,必須科學整合各類受訴機構,優化行政資源配置,提高直查快處的能力,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三)執行不力,制度形同虛設。當前,對于制度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可說已不成問題。很多地方都出臺了一些的制度,五花八門,令人眼光繚亂。但細究下去,有的滿足于照搬、照抄、照轉上面的指導性文件;有的缺乏深入細致的調研,無法將行政效能工作制度與具體業務工作融合起來,出臺的制度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有的不注重新問題、新情況的研究,制度建設滯后于新形勢的要求;有的制度設計得非常好,但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卻因個人徇私、組織渙散等因素得不到嚴格執行,比沒有制度的流弊更大,這些都造成制度建設的虛有其表。可見許多地方缺乏的并不是制度,而是尊重制度的精神和落實制度的自覺。因此,要深入推動行政效能建設,必須在制度建設上動真格、見實效,使紙上或墻上的制度活起來,發揮其應有的權威和作用。
作者:胡勝華單位:中共武漢市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