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政審批職能創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轉變審批管理模式
上海自貿區改革的一大亮點是負面清單的出臺,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大探索。自貿區外其他地區,外商投資必須參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目錄明確了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的投資項目,正面清單要求所有的外商投資和商業投資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這種管理模式直接導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審批的灰色地帶太大,容易產生尋租現象,滋生腐敗。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被認為是最早采用負面清單的自由貿易區(FTA)之一,之后各國家紛紛效仿。負面清單又稱消極清單、否定列表,是一個國家禁止外資進入或限定外資比例的行業清單。清單列明國家不予外商投資準入或有限制要求的領域,對于未規定領域即“法無禁止即合法”。負面清單管理簡化了外資準入的審批管理,同時擴大開放。準入資格的公開透明,對于建立法治政府、吸引外資等都起到積極作用。自貿區負面清單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及代碼》(2011年版)分類編制,包括18個行業門類,分別是農、林、牧、漁,采礦、制造,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等。這18個行業的準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自貿區內禁止外資進入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允許外商投資綜合水利樞紐的建設,但須中方控股等。試驗區采取“有限開放,有限自由”的政策。清單之外的領域,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將外商投資項目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由上海市負責辦理。單從開放程度上看,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沒有孰優孰劣。當前負面清單爭議較大的一大原因是其與現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內容完全相同。有些人直言自貿區內進行的改革面對的是中國大環境下的僵化體制,其推進必然艱難、效果也未必理想。那么負面清單真的就是政府“作秀”嗎?筆者認為對于負面清單應當公正的評價。
一方面,中國首次采用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自貿區沒有經驗可循。即使國外理論與實踐發展可為中國提供參考,但也不能照搬國外,自貿區這塊小區域內采取這種管理模式也必然與區外存在沖突,很多問題都要中國逐步探索。負面清單的指定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協調,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這對于很多部門來說就已經是個挑戰。負面清單的制定很有難度,上海也在探索中。一方面,“如何管控改革風險的難度或許不亞于改革本身,使得改革也格外慎重”。擴大開放必然也會帶來不可預料的風險,當前的負面清單相對保守,這是自貿區在改革初期的摸索,外界應當對持包容和耐心的態度。經過2013年的實踐經驗后,以后負面清單會更開放、更符合自貿區的實際運行。另一方面,擴大開放只是負面清單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帶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正面清單管理模式下存在很多灰色區域,負面清單明確了政府管什么。正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下,政府注重事前監管,在市場主體的準入上嚴格把關,主要采用審批形式。事前監管從市場交易的源頭入手,保障交易的安全,但是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排除了很多交易主體在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市場活力。負面清單創新了政府管理模式,從事前的準入監管轉而注重事中、事后的監管和企業自律,這對于監管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負面清單不僅創新了政府監管模式,更提高了政府運行效率。市場主體廣泛參與經濟貿易,保障了自貿區內貿易的自由。另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以下簡稱開放措施)規定了對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社會服務業六大領域擴大開放,覆蓋了銀行業務、融資租賃等18項專業,這些專業的開放不僅包括區外禁止區內允許外資進入,也包括區外門檻較高區內門檻降低。如自貿區內允許外資企業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這表明國內長達13年的游戲禁令在區內解除了。
二、工商登記改革
政府設立審批的目的,是通過審批手段實現社會的公共管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自貿區在審批領域通過減少審批項目擴大經濟開放,通過降低準入門檻激發市場活力,以達到政府管理與市場自主運行的完美契合。自貿區內企業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企業注冊無需經歷復雜的審批過程。自貿區內自成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00多家企業登記注冊,并且并無注冊資本虛高的情況出現。自14年3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也開始推廣注冊資本認繳制度。自貿區試行“先照后證”登記制,試驗區企業向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后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先照后證”制幫助企業先獲得主體資格,有利于破解“審批難”的困局。
三、質監審批改革
2014年3月1日起,自貿區內取消了中小企業計量檢測保證能力評定的行政審批。企業如有評定需求,可自愿向有關社會中介組織申請開展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另外,“上海質監局還對《企業標準備案》和《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簽發》實施行政審批告知承諾,并公布了在自貿區實施的11項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審批事項目錄。”
四、辦公管理改革
自貿區內審批制度改革體現申請主體自主化,同時配套制度使審批簡便化。政府職能從管制向監管過渡,從“全能型政府”逐步轉變為“監管型政府”。自貿區內設立了綜合服務大廳,提供一站式服務。“只需一份材料,就可在大廳各個窗口進行內部流轉協同受理。注冊一家企業,拿備案號從至少29個工作日縮到現在最快4日。”自貿區內推行電子政務,“實行網上申請,使審批走向電子化、公開化和規范化”。登記機關通過政務信息共享平臺上傳、接收、反饋企業登記、備案、許可審批、年度報告、行政處罰信息,實現信息共享。
五、小結
審批制度創新與改革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成本較高,因此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做法較穩妥。中國以前的經濟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由難到易的,因此改革的成效快;此次自貿區改革則是自下而上、由易到難的,并且自貿區改革涉及的范圍廣泛,包括貿易、行政等很多方面,因此改革的成效慢。自貿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必然也有很多局限性。從全國范圍內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放在行政體制改革大背景中進行,比如精簡行政機構、大力反腐和加強社會監督等,才能取得更顯著的成效。自貿區僅僅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可見區內改革又是不徹底的。
作者:姜培培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