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到我國人民幣匯率的變化,雖然我國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也不能成為發達國家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借口,本文從我國現在的匯率制度出發,分析匯率制度實施的情況,進而分析并提出人民幣匯率制度應進行進一步的改革,改革是一個動態的變革過程,維持匯率制度穩定的條件是國內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現在人民幣匯率還不能很好地穩定下來,還存在一定的波動,在波動的范圍內對人民幣匯率政策作出了新的改革方向和措施。經過對美國金融危機形成的背景、原因簡單的回顧,進而從匯率制度的角度分析并且探討現在我國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說明人民幣匯率要從釘住美元逐步轉變為釘住一籃子貨幣,同時也說明我國防范貨幣危機的最佳選擇是建立與市場相吻合的有彈性的匯率制度。
【關鍵詞】
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制度;匯改政策
一、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概念
匯率制度的決定基礎是各國經濟實力的大小,但是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實力不相當,在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狀態下,世界經濟格局也在不斷地變化,必然會引起匯率制度發生很大的變化,那樣就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少數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實施比較靈活的匯率制度了。我們一般可以把匯率制度分為三大類:自由浮動匯率制、固定匯率制以及中間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就是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價格,我國采取的是人民幣匯率直接標價法,人民幣匯率制度經過了很多次的調整:第一次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1949~1952),第二次是維持固定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1953~197),第三次是單一盯住一籃子貨幣匯率的制度(1973~1980),第四次是維持貿易結算匯率與官方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1981~1984),第五次是外匯調節匯率與官方匯率并舉的雙重匯率制度(1985~1993),第六次是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以后)。完善和健全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能夠更加突顯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匯率的靈活性還有利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實施。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存在的問題
(一)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
經過多次的匯改后,我國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現在我國經濟進入了轉型期,但是金融體系仍然不夠完善,這就決定了人民幣匯率制度又有它自己的特點。一是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與匯率并存的政策,有利于我國匯率的安排,有利于提高市場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建立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有利于與全球各國的銜接,促進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人民幣匯率在市場中的作用,進而基礎市場也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我國的浮動匯率制度是以美元為基礎,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還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浮動匯率制度能夠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國際上的發展也起到橋梁的作用,體現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成果。三是把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自由化的方向改革,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制度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核心,不斷健全匯率形成機制,完善市場的調節作用。依據上述可以看出:政府在匯率的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影響力,匯率的形成受政府影響很大,這樣的匯率制度在形成機制上沒有充分體現出市場的基礎作用,市場調節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所以現在的匯率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是自2005年我國實施匯改政策以來,由于匯率波動而帶來的匯兌損失,很多企業關注的問題是如何避免由于匯率波動而導致的匯兌損失,從強制結售匯規定取消之后,企業就可以自主選擇保留外匯收入。這樣企業能夠直接面對市場,參加市場中的各種活動,同時企業就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外匯市場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不夠健全。由于人民幣匯率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匯率帶有不健全交易的印記。由于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現在中國的外匯交易還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有效性、靈活性還不夠健全,因此我國應積極培育外匯市場,使外匯市場能夠在各國的不平衡發展中得到生存和發展。
三、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及對策
(一)對金融危機原因的分析。
一是表現為次級市場機構的道德風險出現,次貸產品設計存在嚴重的問題和缺陷,次級產品過度衍生,政府監管的力度不夠健全:不完善的機構監管,對對沖基金的監管不健全,忽視外表業務監管,資本約束不完善,場外交易就更顯得無能。二是存在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過度寬松引起嚴重負利率時,房屋需求的增加被融資成本下降刺激。受短期供給缺乏彈性因素的限制,房屋市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房價上漲。這樣就使得需求上升和價格上漲的現象出現,從而為房地產泡沫提供了適當的條件。三是崇尚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雖然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金融機構的本能,在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它們的金融風險。當資本管制不嚴、不夠健全時,便會自然進入資源稀缺行業,特別是利潤大的行業,因此導致這個行業發展過熱,產生泡沫。四是過度的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負債消費嚴重脫離實體經濟。21世紀,美國公民無考慮、無節制的超前消費,加上財政赤字嚴重,這都成為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影響。
1.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美國經濟增長較緩慢,進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應對危機,并且會引起人民幣升值。因為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影響很大,向各國輸出的流動性很強。這樣非美元貨幣地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會加大,不對稱的匯率結構體系影響人民幣升值,美國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的同時,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流動性較強的條件下,人民幣將會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
2.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干預不會因金融危機而加劇。從總體上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安排有助于美國走出金融危機,擺脫經濟衰退,在危機中美國政府不會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采取實質性的對抗措施,由于在短期內美國的儲蓄率很難提高,其貿易逆差轉變為對其他國家的逆差,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發展不好,不能與風險認知恰當地融合在一起,不利于金融界平穩健康的發展,同時美國需要我國的資金來穩定它的金融系統,而我國需要美國實力雄厚的市場實現就業,一旦打破這個有效體,對中美雙方都沒有好處。
(三)針對問題作出的調整政策。
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我國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等措施,我國匯率政策需要思考的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貿易收入很小的情況下,我國要堅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且要關注出口行業是否在危機中出現轉移,所以當前我國不宜采用人民幣大幅貶值的辦法來擺脫經濟緊縮的現狀。
1.增加進口與減少出口,我國要適當降低出口退稅率,穩定匯率預期的基礎是貿易余額的平衡。為了減輕通貨膨脹的風險,采取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對沖新發行的部分人民幣,通過被動性應對措施來盯住匯率,但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進而盯住匯率付出的成本也在進一步加大。同時對銀行的收匯、付匯行為進行檢查,在外匯管理上,對進入中國的短期資本要加大打擊力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投機資本的大量流入量。
2.進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擴大人民幣波動幅度是匯率改革的大勢所趨,未來如果美元繼續出現反彈的話,人民幣的波動幅度就會隨之擴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方向是央行調整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短期來看,減輕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壓力是靠該項政策,并且能夠使外匯市場得到活躍,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的可兌換性能得到提升,特別是國際認知度提高了,推動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隨著這一措施逐步發揮作用,會使人民幣匯率在市場的決定作用得以增強。
【參考文獻】
[1]劉喜和.人民幣匯率決定機制的功能缺陷與改制方向[J].開放導報,2008,5
[2]關曉紅.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和運行機制謅議[J].國際金融,2008,4
[3]張斌.當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優點與缺陷[R].天則經濟研究所,2008,5
[4]翟晨曦.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思考[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0
作者:任嘉欣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