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治思想下的法學本科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法治思想為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提出了務實性的指導方向,高校法學教育作為踐行法治思想的橋頭堡,還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法學教學理應在法治思想指導下,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同時改變教學方式,既要使學生獲得專業法學知識、技能,又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確的思想理念。
關鍵詞:法治思想;法學教學;刑法教學;教學改革;案例教學
一、法治理念下法學本科教學改革背景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高校法學院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2014年十八大以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立,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提出法學教育要創新培養人才的機制,要培養“堅持中共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人才”。2017年報告中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1]的十六字方針給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四個重要法治環節設置了具體、明確的改革任務。這一系列國家政策、方針的變化表明當下我國既需要實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又需要具有正確價值觀良好道德品質的法律人才。尤其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高校法學本科教學(以下簡稱法學教學)該怎么走,如何改革也就成了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國高校法學教學經過多年改革,但改革方式及內容依然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傳統教學的方法和理念。本文試圖以刑法教學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我國法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為培養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法律專屬人才鋪設道路。
二、我國高校刑法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一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刑法教學課堂依然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講授方式僅停留在“老師說,學生背”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應試性強等固有的優勢,但顯然已經跟不上當下“應用型法學人才”的時代要求。師生之間變成“單獨個體”,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缺乏活躍課堂的互動性。部分年輕老師在課堂上對新教學模式的研究也僅停留在PPT的使用上,對于智能手機、APP等新技術的使用寥寥無幾。這就造成刑法教師不用更新知識體系便可以講授較長時間,學生也不用單獨思考具體問題,只要“死記硬背”即可通過考試最終獲得學歷學位。
(二)案例教學淪為形式案例教學又稱判例教學法是1870年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創造的,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2],其生動的課堂,嚴謹的邏輯性極大的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并迅速在我國高校刑法課堂得到推廣。但反觀過去這30年我國法學教學改革,案例教學淪為形式。實際上,刑法教師為了縮短講授課時,使學生迅速明白較為復雜的知識而只挑選簡單案例進行講授,學生剛被挑起主動思考的神經,便被下一個知識點所制止,最終缺少“學生獨立思考環節”的“案例教學”變成老師的“舉例教學”。學生進入司法部門后立即變成“法盲”,“所學”不會“所用”。
(三)缺少正確的價值輸出刑法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并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并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3]這使得刑法設立之初就蘊含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即社會或國家的價值觀。司法實踐上,刑法的適用過程就是法益之間平衡的過程。換句話說,我國刑法的適用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法治”的反義詞不是“人治”,不能全盤否定“人”的作用,“法治”的根本是“人在治”。作為高校刑法教師我們不但要講授書本上的傳統知識觀點,更要教授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合格的繼承者。而實際上,我國高校刑法教學課堂很難要求教師在傳道受業解惑同時附帶正確的“價值觀”輸出,甚至曾出現個別高校教師公開發表反社會的不良言論[4],給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當社會出現生搬硬套法條,最終出現“不公平、不公正”的案件時,身為法學教師,難道我們不應該反思嗎?
三、我國高校刑法教學方法改革方向
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今世界形勢做了較為準確的分析和把握:橫觀世界各國,互相依存度越來越高,但保護主義等不確定因素的出現也使國家間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越來越復雜多變。縱觀我國內部,全面改革的進程也進入了“深水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的保護、法律體系的健全等等社會問題也逐一出現。為了應對國際形勢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是為了處理好我國改革進程中法律方面的種種問題,高校法學教學必須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必須將法學教學與法治思想[5]相結合,必須時刻調整改革發展方向。身為法學教師也必須改變以往教學態度,從國家的需求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以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一)法學教師要運用法治思想的特點完善、提高自身素質法治思想具“創新的理論思維、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求真務實的實踐思維、運籌帷幄的改革思維、精準練達的辯證思維等特征”[5],這就要求我們在法學教學中,尤其是刑法教學方式中要結合這些特點以符合當下時代的要求。
1.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刑法作為法學中重要的實體法,每年更新的立法、司法解釋的條文數量非常巨大,這就要求我們身為本科教學一線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各種學科交叉并行,刑法已經不再適用“封閉”教學的模式,案例教學等方式也不再是單一理論可以研究清楚的。因此,法學教師對傳統理論要結合我國國情、法治思想等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入再學習,對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要樹立“高瞻遠矚”的學習態度,敢于在法學教學中與學生探討新問題,敢于在法學課堂中運用新技術,敢于在法學課堂上提出“創新守正”的新觀點。
2.教師要堅持“實踐思維”講授知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運用了“實踐思維”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才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認識。因此,我們要摒棄傳統法學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思維模式,轉向以“實踐思維”為導向的教學思維模式。(1)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法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以教授學生深刻理解法律并運用法律;從國情出發,以教授學生對新問題提出合理、創新的解決新思路,而不是教授學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和法治發展也必須從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盲目拔高;更不能照抄照搬他國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體系,尤其是不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而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法治模式”[6]。講授法學課程尤其是刑法課程,更是要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將學生培養成符合我國要求的法治人才。(2)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法學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司法機關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需要學到什么知識,將所學所用與“問題”相結合,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或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像法官一樣思考”、“像檢察官一樣思考”、“像律師一樣思考”的思維慣性。綜上,指出“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只有教授學生如何將法律規定落實到實處,才能實現法學作為社會學科“工具價值”,才能真正的體現司法公正。
(二)法學教師要運用法治思想改革教學方法
1.深耕“案例教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關于司法和司法改革的核心觀點。對于本科學生而言,“司法”作為一個名詞解釋都很陌生,又何談深刻理解“公平公正”呢?刑法較之于其他實體法,其應用范圍特殊,適用法律條文較為抽象,公平公正等價值觀的體現更為模糊。學生學習過程難免有生澀之感,難以理解。案例教學使用特殊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借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具體化,主動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極大的豐富了課堂內容,使學生真正融入法律、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適用法律。但“案例教學法”不是簡單舉例,其需要教師進行周密的計劃。本文認為,如果教師在刑法教學中需要使用“案例教學法”,首先需要教師在前一節課就給予學生相關資料,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準備提問的問題,讓學生有互動的基礎。其次需要教師精心挑選案例,盡可能讓案件體現出準備講述的課程重點、難點,以避免案例教學沒有主次之分,知識點混亂。比如筆者一般在使用案例教學時,一般有針對性的將司法考試的重點或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也隱藏案例中,以讓學生對所接觸的案例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需要教師引導并輔助學生完成案例的分析研討。案例教學法不是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研究的能力。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沒有人會告訴學生該怎么辦。當然案例教學是互動性的教學方式,不能沒有討論環節,但切勿“本末倒置”。比如筆者一般是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分析案情,并提交書面分析報告,教師僅在最后進行整體性評價,比如適用方法是否正確,考察的知識點提煉是否清晰,對于極個別明顯錯誤的觀點才給與教師個人觀點評價。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分析討論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理解法律、適用法律的過程,這恰恰也是符合法治理念中“實踐思維”的體現,學生盡可能深入每個司法環節,也讓學生更加切身體會“司法價值”的意義,再一次與總書記的司法理念契合,盡管有時候結果不盡人意,但學生對所學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教師作為引導者,不但完成教學任務,也在最后通過比較分析從另一個角度完善了自身教學方法。
2.善用APP等新技術“改革”是法治理念中提及最多的詞語之一,對于刑法教學中的改革,除了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最為直接的改革就是教學工具的改革。教師要善用、多用APP、互聯網等新技術。PPT在法學教學中已較為普遍,學生對此也逐漸失去吸引力。智能手機作為當今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學習工具,教師要逐漸轉變觀念,“堵不如疏”要將智能手機作為新時代師生之間的紐帶工具。比如師生微信群可以及時根據熱點新聞開展討論,將法學思維貫徹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教導學生使用“北大法寶”等學習工具類APP。再比如較為完備的“慕課”APP,教師可以在APP上建立重點難點的預習和考察內容,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新技術的使用不但節省時間,還豐富了學習的趣味性,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在多個APP切換使用中,學生還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大量其他學科信息,將法學知識體系豐富,使法學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3.要輸出正確價值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不但包含專業知識的解答,還包含著幫助學生解決人生、生活上的困擾。高校法學教師作為法學教育的先行者,其不但肩負培養法學人才,完成法學科研任務還肩負著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要教授學生熟練掌握法學專業技術,還要教授學生辨別是非,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法治理念提到的“人民利益”、“民主立法”、“尊重程序”、“司法公信力”等詞語,這其中都蘊含著社會主義價值觀,教師在講授書本傳統知識點時如果結合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反而更容易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和我國的法治理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7]這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任務,也絕不是以立法完善為單一勝利標志的任務。這當中還包含著“依法治國”思想的延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延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哪一個不是需要我們教授的學生去實施、去參與、去完成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哪一個又不都蘊含著正確的價值觀念。身為一線法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時刻謹記司法不公的背后都有可能是我們沒有教好的學生!
四、結束語
本文在法治理念指導下從以上四個方面粗淺分析了法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法治理念的提出充分彰顯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學的重視,我國法學教學也必須跟上國家和時代的要求,將培養實用型、復合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法學人才作為主要任務。本文采用的“案例教學法”、“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等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法學專業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建立法律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更有利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39.
[2]百度百科:案例教學[EB/OL].案例教學/2576396?fr=Aladdin,2017-11-17/2018-12-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Z].
[4]深圳網警巡查執法大學教授、研究生網上發表不當言論,學校:解聘教師開除學生黨籍、勒令退學[EB/OL].
[5]張文顯.法治思想研究(上)[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2):6.
[6].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2-18(1).
[7].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試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5(2).
作者:陳晨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