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產業發展對策:文化與科技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國家實施“文化興國”的戰略機遇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化興國”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2012年多項力度超前的文化產業政策密集出臺,如《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在國家層面上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也為四川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
2、四川省“文化強省”戰略目標2011年底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確立了“文化強省”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體制基本形成。2012年3月四川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促進四川省文化產業跨越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四川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努力建成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強省。四川省“文化強省”的奮斗目標為四川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文化與科技融合”戰略機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引擎”;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要求“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國家文化部先后出臺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等政策。國家實施的這些文化與科技融合戰略,為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012年5月18日,成都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首批認定的16個基地在全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示范性。2014年1月綿陽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都和綿陽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將為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示范和引導作用。
二、四川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1、區位優勢獨特四川位于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游、文化大省,是“中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其省會成都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
2、經濟實力較強四川被稱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其經濟總量多年居西部第一,其綜合實力高居西部地區首位。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四川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26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425.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579.0億元,增長11.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256.1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454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0∶51.7∶35.3。3、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四川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和不竭源泉。四川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悠久的歷史賦予四川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從古蜀文明到現代的巴蜀文化,此外還有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三國文化、李白文化、詩歌文化等。四川歷史悠久,文化深遠,文化古跡眾多,有古蜀文明歷史古跡遺址,如巴蜀青銅文明時代的三星堆、金沙等遺址等;秦漢與三國蜀漢歷史文物古跡遺址;唐宋至明清四川歷史文物古跡、遺址、陵寢。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為世間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
三、四川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作為文化大省的四川,近年來全省文化產業呈快速發展態勢?!笆晃濉逼陂g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116億元增長到521億元,在同期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1.57%上升到3.03%,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近20%,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715億元,占全省GDP的3.4%。根據四川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四川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為936.44億元,居全國第七位、中西部首位;文化產業占GDP比重3.9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文化產業連續多年保持28%以上增長,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文化產業居西部第一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舉行的“文化中國:中國文化產業指數會”上的省區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3):四川綜合指數在省、區、市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2013)中進入全國前十,與福建并列第八,是唯一的中西部省份。2014年7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了《2014: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該份研究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提出,報告由四部分組成,以政府各有關部門公開的文化產業數據為依據,對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CCIDI)、表征指數(CCIRI)、發展內涵指數(CCIEI)和發展綜合指數(CCIDCI)做出報告并進行了分析。根據報告,四川、安徽成為西、中部地區進入文化產業發展“新十強”代表。
3、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不足產業主體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四川省文化產業主體以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為主,還沒有形成一批在國內外較有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企業投資多以自籌資金為主,中小企業占據著主體,資本市場融入度極低;二是文化產業層次較低,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娛樂、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領域;三是特色的“文化品牌”尚未樹立,從而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不足。
4、文化產業影響力不大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1、2012、2013)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2013年度,四川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均未進入前十名,四川文化產業影響力不足,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還有待大力提升。
四、文化與科技融合趨勢下四川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1、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大力發展動漫產業動漫游戲產業是科技與文化緊密結合的產物。2012年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動漫游戲產業的扶持。2012年6月的《“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確立了“十二五”時期動漫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即推動我國從動漫大國向動漫強國跨越發展,并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為引導動漫產業的發展方向、保障動漫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我國的動漫產業區域格局大體分為東北、華北、長三角、南方、西南以及中部等6大產業發展帶,其中包括以成都、重慶、昆明為中心的西南動畫產業發展帶??梢?,成都動漫產業在全國已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國家實施“文化與科技融合”戰略的背景下,四川應推進文化資源與科技優勢的融合,大力發展動漫產業等優勢產業。四川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如大熊貓文化、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三國文化、李白文化等都是動漫游戲原創作品的創作源泉。四川省會成都高新區是文化部頒發的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國家網絡游戲和動漫產業基地,四川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動漫游戲產業。
2、推進創意與農業融合,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在新農村發展和建設的進程中,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美學經濟時代的創意農產品將成為市民消費的“新寵”。近年來,創意農業在我國各地得到較快發展,并逐漸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引擎。四川休閑文化資源豐富,成都被譽為是“休閑之都”,是國內農家樂的發源地,具有發展創意農業的優勢和資源。在國家實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戰略背景下,四川應充分發揮創意農業方面的資源和優勢,推進文化、科技與現代農業的融合,發揮科技在現代農業中的關鍵作用,推動農業與旅游、科技、咨詢、設計、廣告、會展、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有機結合,并提升四川創意農業在國內、國際上的品牌競爭力。
3、依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帶(1)三國文化產業帶。三國文化是四川獨有的文化資源,應以“成都、綿陽、廣元”為中軸線,打造三國文化產業帶,突出三國文化,將現有的三國文化旅游拓展為集旅游觀光、休閑體驗、文藝演出、產品制造、影視作品、動漫產業等多元化、復合型的產業鏈條。(2)紅色文化產業帶。四川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應充分挖掘和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文化產業帶。以遂寧、達州、廣安、巴中、南充、廣元、宜賓為中心,充分利用革命老區文化資源,突出生態、民俗和紅色旅游特色,打造川東北紅色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帶,并實施品牌戰略,將其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的紅色文化產業帶。
4、實施品牌戰略,提升文化產業影響力當前四川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其影響力還有待提升。2012、2013年四川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未能進入前十,相對于東中部省份,四川文化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四川需要推進文化產業大集團的加快發展壯大,堅持大集團帶動大產業發展戰略,培育一批民營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發展一大批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高、新、特、精”中小型文化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精品戰略,打造紅色革命文化品牌、古蜀文化品牌、三國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科技文化品牌等,提升四川文化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在國家實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戰略背景下,四川需要充分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成都、綿陽兩個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并充分挖掘其資源和優勢,實施品牌戰略,將其打造成示范基地中的品牌基地,并提升其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都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應針對產品設計、生產、傳播、運營、體驗、交易等環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數字音樂、數字傳媒、蜀繡傳統文化等領域為主要發展方向。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科技資源突出,要充分利用“科博會”等品牌資源,重點發展科技旅游、科技會展、文博產業等。
作者:陳云萍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