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蠶桑產業發展的措施與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蠶桑產業作為晉城市農民的傳統優勢項目,幾千年的的蠶桑產業能夠長盛不衰,為農民的脫貧致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具有一定地理區位優勢
晉城市氣溫不冷不熱,濕度不高不低,無霜期相對較長,所生產的蠶繭繭色白、解舒好,是生產高檔絲綢的優質原料,與華北其他地方相比,發展蠶桑產業有著明顯的地理環境優勢。
2規模經營日趨顯著
“十二五”期間,晉城市計劃新栽桑園0.33×104hm2,使用桑園面積為1.33×104hm2。通過基地建設,有年產繭5×104kg的鄉鎮為25個,年產0.5×104kg的村為400個,桑園面積0.33hm2的規模經營戶達到10000戶。到2015年,全市養蠶規模為15萬張,蠶繭產量為700×104kg,收入為3億元,規模化經營將進一步推動了晉城市蠶桑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3科技含量明顯提高
近幾年來,晉城市積極推廣小蠶溫室自控飼育技術,進一步降低了小蠶期的發病率。推廣的新型無機復合材料大棚,使大棚的溫度相對恒定,防止了由于晝夜溫差大而造成蠶發育遲緩的弊端,為大蠶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積極引進871×872等新蠶種和陜桑305、農桑系列和特山一號等桑樹新品種,采用每0.067hm2栽800~1000株的寬行密植模式,使采桑效益大大提高。新型消毒藥品熏毒威、強氯氨、消殺精等新蠶藥得到了全面推廣,從根本上提升了蠶桑產業生產能力,創造出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調動了農民從事蠶桑生產的積極性。
4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晉城市蠶桑產業鏈條已完成初級階段的銜接,制種、育苗、栽桑、養蠶、銷售等服務體系基本健全,蠶桑生產由各縣蠶桑業務部門全面負責,收烘蠶繭由鄉鎮繭站、市、縣絲綢公司負責,“產、供、銷”的產業鏈已基本形成。而且以佳美蠶絲、佶俐爾、綠洲紡織、紅萍服飾為龍頭的蠶絲加工企業也加速產品研發,不斷擴大蠶桑加工品在國內外市場的份額。以桑葚為原料的“帥源飲品”憑其純正、爽口、健康的特點進入廣交會,進一步帶動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
5拓寬經營模式初見成效
為有效提高桑園的綜合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晉城市還積極探索養蠶大棚和食用菌生產相結合的新模式,建成新型的鋼架結構大棚,在養蠶季節養蠶,到冬季生產食用菌,此項技術提高了養蠶大棚的綜合經濟效益。同時,充分利用廢棄桑枝,嘗試桑園林下養殖,進行復合經營,為晉城市蠶桑產業轉型發展、跨越發展找到了一條新途徑。
蠶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在空間上發展不平衡
從全市整體來看,蠶桑產業與其他特色產業相比還是弱勢產業。目前,全市共有小雜糧基地5×104hm2,水果基地1.33×104hm2,干果經濟林2.93×104hm2,中藥材基地1.33×104hm2,蔬菜基地1.33×104hm2,而桑園基地只有1×104hm2。全市6縣(市、區)除陽城蠶桑業初顯規模化、產業化外,其他縣、區還處在以傳統散養為主的低水平、低層次上。沁水、澤州、高平近年有所發展,但力度不夠。
2在資金投入上力度不夠
蠶桑資金投入不足,成為制約蠶桑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如,低產桑園改造不力,導致重栽輕管現象嚴重;偏遠地區消毒防病技術落后,致使養蠶發病率高;部分縣區基礎設施建設乏力,生產設備老化、儀器多年沒有更新,已不能適應現代化蠶業的要求;基層服務站所建設乏力,服務功能亟待加強等等。
3科技隊伍“青黃不接”
晉城市、縣兩級業務部門共有科技隊伍138人,其中蠶桑大中專畢業生僅有44人,占28%,而且這些技術骨干大都是20世紀80年代前的畢業生,年齡老化,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齡。進入90年代之后,蠶桑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很少,即便有也改行從事他業,蠶桑科技隊伍目前面臨著嚴重的“青黃不接”態勢,如果不重視科技隊伍的培養和深造,將直接影響蠶桑生產的健康穩定發展。
加快蠶桑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加大政策扶持,把蠶桑列為一項富民強農重點產業
政府要加大蠶桑產業扶持力度,要先期建立蠶桑業發展保護資金。實行蠶繭最低保護價制度,規避蠶農在蠶繭價格處于低谷時喪失信心,進行刨桑、毀桑,而價高時又無桑的惡性循環。另外,也可用于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中低產桑園改造和新建桑園的補貼等。優惠扶持政策的出臺,必將調動蠶農栽桑養蠶的積極性,推動蠶桑產業走上規模化、效益化、標準化的發展軌道。
2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蠶桑業健康穩定發展
一是要引進一批新技術和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到生產中去,進一步提高蠶桑產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使繅絲、織綢、印染、服裝加工形成系列化生產能力。三是要探索蠶桑產業發展新模式,樹立“大蠶桑”理念,鼓勵桑葉、桑枝、桑椹、蠶沙、蠶蛹等副產品的開發,擴展蠶桑產業的新內涵,進一步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四是要強化科技培訓,進一步做好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通過業余教育、專項培訓、掛鉤送學,選派一定數量農業技術推廣骨干到有關院、校、所培訓和深造,促使科技人員知識更新,成果常有。同時,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送科技下鄉,對蠶農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新技術的到戶率和到位率,進一步確保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作者:何麗萍石建華單位:山西省晉城市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