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蠶桑經濟效益缺陷與舉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粵西蠶桑生產技術狀況的分析與評估
1桑樹管理、收獲形式及桑樹病蟲害
1.1桑樹肥培管理
桑樹是養蠶的根本,直接關系到全年的收益,因此,多數蠶農也認識到桑樹肥培管理的重要性,在冬期,管理水平高的蠶戶,會施用一些雞糞、豬糞、蠶沙等之類的有機肥。春夏季施用復合肥、尿素、磷肥、鉀肥等,2010年調查了兩個基地縣的施肥情況,表明農戶平均施肥量為6508.5kg/hm2,每公頃產繭量4291.2kg/hm2,平均50kg桑產繭3.06kg(表2)。桑樹的肥培管理是蠶桑生產較大的消耗性成本之一,各縣調查戶年平均共投入約62750.9元,具體到每戶年平均投入597.63元。
1.2桑樹收獲形式
桑葉收獲形式主要有條(枝)桑和葉桑收獲。不少縣鎮實施小蠶共育,蠶農購買共育室的3齡或4齡蠶,直接進行地面育,因此,條桑收獲形式較多。據對遂溪、羅定、云安、高州基地的蠶戶調查,90%以上的蠶農均采取全年枝桑收獲、枝桑地面養蠶的省力化技術進行養蠶生產,農戶用鐮刀割取條桑,勞動工效比葉片采摘降低30%以上。但化州市不少農戶采取葉桑養蠶,上半年以葉片收獲為主,下半年養小蠶擇葉片、大蠶以條桑收獲為主。收獲方式影響到每公頃桑產葉量,對養蠶經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在粵西蠶區,如何根據氣候特點,選用合適的收獲形式,提高每公頃桑產值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3桑樹病蟲害危害調查
大部分蠶農認為疏于管理,投入資金不夠,導致了桑樹病蟲害發生較多。從桑樹病蟲害發生情況的調查來看,青枯病除了云安縣鎮安鎮和遂溪發生較多外,其他幾個基地縣青枯病較少。但桑赤銹病、桑粉虱是發生較為普遍和嚴重的病蟲害,基本上每個縣鎮都有較多的發生率;其次,桑根結線蟲病發生率也較高(表3)。在鎮安鎮和化州,桑天牛的發生率較高,而羅定和遂較少。但桑赤銹病、桑粉虱是發生較為普遍和嚴重的病蟲害,基本上每個縣鎮都有較多的發生率;其次,桑根結線蟲病發生率也較高(表3)。在鎮安鎮和化州,桑天牛的發生率較高,而羅定和遂溪,桑癭蚊較多發生。
2養蠶技術與經營管理
粵西地區是承接廣東省蠶桑主產區戰略轉移的重點蠶區之一,這主要在于該地區擁有悠久的養蠶歷史和傳統。由于熱帶亞熱帶氣候特點,粵西地區每年飼養家蠶批次較多,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養殖業,家蠶飼養技術也較為嫻熟;但更為重要的蠶病防控技術似乎仍未完全掌握,造成不少農戶歉收。
2.1戶均養蠶量與張種產繭量
目前,粵西蠶區的蠶種供應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化州、高州等地均擁有蠶種場,自行制種,除滿足本市縣蠶桑生產所需,每年還有蠶種供應其他地區,經濟效益顯著。表4統計結果顯示,5個縣105戶蠶農年飼養蠶種平均為26.5張,其中高州飼養張數最多,達38.3張/年,而鎮安鎮平均14張/年。飼養批次平均14.6批/年,最多的屬化州,飼養批次最多的農戶每年飼養26批,平均每年大約飼養18.6批,羅定、云安僅11.6批,飼養最少的農戶每年飼養8批。調查結果顯示每人年平均飼養張數為12.63張/年。
2.2小蠶共育技術
小蠶共育,就是根據蠶戶需要,集中飼養小蠶,改變過去從供種到農戶,變為供三齡、四齡小蠶到農戶的一種生產模式,可分為商品化小蠶共育公司、小蠶共育專業戶和聯戶小蠶共育的類型。小蠶共育技術是家蠶飼養的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和種業的延伸化,是小蠶飼養的市場化、商業化趨勢的反映,也是蠶農規避養蠶風險的有效技術措施。廣東從二十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推行“小蠶共育”,至今已有了許多延伸與分化,有些已經進入到商業化和產業化經營,成為聯系蠶農與蠶繭公司的重要紐帶。化州曾是廣東省小蠶共育技術應用較早的生產基地縣,于1972年推廣小蠶共育,到1977年共育率達到91%,遂溪縣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養蠶專業戶從事小蠶共育。現在初具規模的遂溪縣基地的成龍蠶業有限公司,已建有和投入使用的小蠶商品化生產基地,年養小蠶1萬張左右,小蠶1齡-3齡共育,4齡起蠶分給蠶戶地面條桑養蠶,以商品形式出售。小蠶飼養有技術標準,有質量標準,4齡起蠶時的健蠶率必須達到99%以上;每張蠶種不少于25000頭。據統計,2010年小蠶共育張數分別達到8368張,健蠶率達99.5%以上。2011年1月-7月小蠶商品化生產基地共育小蠶約5000張,農戶飼養大蠶產繭量約為40kg/張-45kg/張。目前遂溪全縣的小蠶約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商品化生產,全縣1月-7月小蠶商品化生產飼養量約13000張。
2.3條桑養蠶的效益分析
養蠶勞動強度與用工主要集中在大蠶期,大蠶期用工約占整個蠶期用工的70%-80%。為此,推廣應用大蠶地面條桑少回育的省力化養蠶技術,會大大降低了養蠶的勞動強度,在省力、省工方面較傳統的方法節省勞力30%-50%。參考朱方容等報道,全年片葉收獲每公頃產葉量比全年條桑收獲增加26.12%-33.63%;要取得同等的桑葉產量,全年條桑收獲需增加相同百分比的桑園面積;工效增加了,而產葉量減少了,最終使桑園總成本費用沒有顯著差異。但實際生產上若合理采用適當比例的葉桑和條桑,而不是全年一種收獲方式,產葉量存在許多變數。這不僅僅牽涉到收獲形式,而且還與氣候條件、肥培管理水平等多因素相關,因此有必要研究最優化的收獲搭配形式,以達到省力化、產值最大化目的。
而南方高溫多濕、長日照的氣候特點,從桑樹栽培到家蠶飼養似乎更適宜推廣條桑收獲形式。大蠶地面條桑育的蠶座因條桑架起而形成立體結構的微生態環境,在南方的高溫季節,其蠶座中的溫度比室內溫度低,比葉片育蠶座溫度要低2℃以上;相對濕度比葉片育蠶座和室內環境高,但絕對濕度剛好相反,從而有利于蠶座上的桑葉保鮮,對蠶兒的生長發育更有利;條桑育的蠶座由于枝條互相架空,形成立體結構,間隙多,蠶座內的不良氣體與外界交換容易,因此蠶座內不良氣體遠比葉片育少,條桑的蠶座空間有利于蠶兒活動和取食;有利于隔離病原,減少蠶病的發生。從而提高養蠶的經濟效益,其收繭量、全繭量、繭層量均比葉片育好。
2.4養蠶從業人員的現狀
21世紀是知識大爆發時代,也是人們綜合素質、智力角逐的時代。高新產業往往對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要求很高,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化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產業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這其中就包括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目前,從事蠶桑教學科研、開發研究的單位,大部分人員具備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市縣蠶業推廣中心、蠶種場和農業科技公司也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技術骨干隊伍。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形成了蠶桑產業的人才龍頭,帶領千家萬戶的蠶農從事蠶桑生產;然而,在廣大農村,我們并不驚訝地發現,從事栽桑養蠶的農戶文化素質多數初中畢業。其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6%,初中52.8%,高中及中專23.6%,沒有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蠶農。而縣市級技術力量大部分處于管理層面,直接到農戶指導蠶桑生產的技術骨干極少,造成蠶桑行業技術結構脫層現象,給蠶桑生產的技術推廣造成一定的難度。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奮戰在一線的廣大蠶農是推動蠶桑生產的重要生力軍;是他們在實踐中把握好政策導向,成功地為廣東省蠶桑主產區實現戰略大轉移添磚加瓦;是他們在實際生產中不斷摸索,形成粵西蠶桑生產的獨有特色。
3蠶病的發生與防范情況
3.1蠶病的發生與流行情況
2009年廣東粵西蠶區常見的蠶病有8種。在236戶調查戶中,蠶戶出現各種蠶病的比率情況是:有出現NPV的占53.81%;CPV占的36.02%;濃核病的占8.05%;僵病的占21.19%;細菌病的占9.32%;蠅蛆病的占12.71%。從我們跟蹤調查的情況看,出現有病蠶的蠶戶比率還是比較多的,主要是在熟蠶前出現,但造成為害損失不大,損失率在0.2%-5%之間,在夏季,個別蠶戶也出現高達10%左右的損失。在春蠶多濕的環境中,蠶病以CPV和NPV為主,也有僵病發生。夏季,蠶病的發生率較高,以CPV和NPV為主,DNV、細菌病、蠅蛆病均見有發生。秋蠶多是CPV和NPV。但不同的蠶區,蠶病發生的種類和為害率有差異,有些差別還比較大。生產基礎條件和技術水平較高的蠶戶,蠶病少發生,如羅定太平、化州那務蠶區的蠶農,對控防蠶病發生的工作做得比較到位,因而蠶病的發生為害率較低。2011年調查了本年度粵西5個蠶桑主產縣第1造至第2造(3月-5月期間)所養的蠶,蠶病較少發生,均取得較好成績,單張產繭50kg左右,高產戶張種收入約2000元,上半年每公頃桑收入近5000元,但進入夏秋季節蠶病防控的形勢依然嚴峻。從今年6月份開始,粵西蠶區氣溫升高,加上雨水較多,形成高溫多濕的環境,蠶病逐漸增多,尤其是血液型膿病和細菌病并發的情況較多。化州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膿病約占蠶病發生的80%,養蠶技術措施較好的蠶農發生率約1%-2%。根據2009年至2010年的調查結果,化州市蠶農在養蠶時,血液型膿病的發生占全部蠶病的百分比(發生率)約24%、中腸型膿病約11%、病毒性軟化病10%。春季雨水較多季節,白僵病發生率高達14%,而細菌病多數在5齡末期上簇結繭時與血液型膿病等病毒病爆發,達到了20%;蠶病損失率超過20%的蠶戶占調查總數的90%。羅定的蠶病調查結果,主要是濃核病、血液型膿病、中腸型膿病以及白僵病和蠅蛆等,發生率各占16%,總的發生率約94%,蠶病損失率依然較高,損失5%-20%占調查戶數的20%,損失率超過20%的占80%。云安的蠶病主要是血液型膿病(21%)、中腸型膿病(22%)、病毒性軟化病(18%)和僵病(白僵病16%,綠僵病11%)。因蠶病的危害損失率在5%-20%的蠶農占93.3%,其余6.7%的蠶戶超過20%。今年6月中有1戶-2戶試驗戶病毒性軟化病發生率達50%;有1戶-2戶細菌病(第二造的3批-4批)發生率70%,影響很大。高州大井基地蠶病的發生率較低,調查資料顯示73.1%的農戶損失率低于5%,19.2%的農戶損失率在5%-20%之間,這一驕人的成績很可能與蠶沙集中堆放、飼養環境衛生大為改觀,加之養蠶技術成熟等有關。遂溪縣基地發生的蠶病主要是血液型膿病(34%),超過10%的還有中腸型膿病和病毒性軟化病,蠶病損失率超過20%的有56.2%,介于5%-20%的有37.5%(表5-6)。
3.2消毒藥物的合理使用問題
對化州、遂溪、羅定、云安等幾個基地縣常用蠶藥的種類與來源渠道進行了調查,目前蠶農使用的蠶藥種類較多,產地有來自廣東省廣州市、韶關市、廉江市的,有來自浙江省、江蘇省丹陽、四川省南充、廣西百色等。藥物種類很多,有營養添食增繭素,有蠶房、蠶具、蠶體消毒劑,有粉劑、也有液體的。有用于蠶體體內治療用途的;也有體表消毒用的。蠶農常用的有:漂白粉、石灰粉、蠶消安、蠶座凈、消毒凈,防微靈等。然而,在使用方法上可能存在很多問題。(1)少數蠶農可能一次性購進多包漂白粉,堆放在不合理的地方,久而久之造成有效氯的散失,降低了漂白粉的使用效果;很少有蠶農在使用前測定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僅依賴說明書進行稀釋使用,沒有達到預期的殺毒效果。(2)在多濕季節,對蠶房進行福爾馬林熏蒸具有較好的預防僵病的作用,但多數蠶農不會密閉蠶房進行消毒。大部分蠶農用漂白粉噴曬墻面和地面,多次使用的蠶房即使房頂亦可能存在病原。(3)飼養批次過密。從數據可以分析出,飼養批次較多的化州和遂溪,最多的蠶農每年飼養達26批,批次過多勢必造成蠶房不足,大蠶、小蠶共室的情況,容易造成相互感染,成為蠶病高發蠶區。(4)蠶沙處理不當,環境衛生狀況差。在高州大井村,實施了蠶沙集中堆漚處理,周圍環境衛生大大改觀,因而蠶病發生率較低,損失少于5%的蠶農高達73.1%。(5)蠶農投入消毒藥物資金少。此外,由于目前國內蠶藥市場缺乏統一管理,造成生產廠商群雄混戰局面,有些甚至吹噓自己的蠶藥包治百病,使蠶農淡化了消防意識,粗放經營,導致各種蠶病爆發的現象。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是否對全國蠶藥市場進行一次清理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其次,應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正確引導蠶農使用蠶藥,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圍繞蠶房消毒和養蠶技術規范,切斷病原傳染途徑,防止蠶病相互感染和交叉感染;改善飼育條件,增強蠶體質,提高抗病力等方面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
科學興業,促進粵西蠶區快速穩定發展
粵西蠶桑發展總的態勢日趨平穩,蠶農普遍認為栽桑養蠶比水稻、玉米和甘蔗等其它農作物經濟效益更好,比養殖業稍差。因此,蠶農養蠶積極性很高;省政府以2011年1號文轉發了省農業廳《關于加快推進廣東省蠶桑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足見政府部門對蠶桑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廣東省蠶桑快速穩定發展的良好機遇。但也要看到目前制約蠶桑業發展的因素,了解蠶桑發展的形勢,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技術措施,才能真正實現蠶桑行業的快速穩定發展。
1縣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把蠶桑生產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大部分蠶農紛紛表示,政府部門對蠶種和桑樹種植應給予補貼。在上世紀計劃經濟時代,縣市級政府部門對農村種植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常常以種植面積作為基層鄉鎮干部考核指標,無疑也對蠶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目前處于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計劃經濟時期,行政管理對行業的發展舉重若輕。在蠶農認可經濟效益的情況下,相關政府部門的導向和制定的政策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著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規劃指導,優化蠶桑產業布局,對廣東省完成主產區戰略轉移后的蠶桑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蠶桑產業的競爭力,政府部門將起著執行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2加強技術培訓,建立一支活躍在蠶桑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力量
蠶桑是傳統產業,在我國幾千年農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封建社會的男耕女織是一種典型的家庭經濟運作模式。現代社會的發展,給人們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傳統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村從事栽桑養蠶的人員多數為婦孺、老人,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不足,從事蠶桑行業的勞動力資源緊缺。面臨這種狀況,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加強對蠶農的技術培訓,使廣大蠶農掌握栽桑養蠶、消毒防病的知識,改變和提高蠶農的蠶桑專業素質;同時建立一支熟悉各鄉鎮實際情況的技術力量,常年活躍在生產第一線指導農戶,應對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增加科研投入,加強科學研究,解決產業
蠶桑學科在各行業中偏屬冷門,科研投入嚴重不足。每年撥發的國家級資助項目、省級項目、農業廳科技計劃項目中,蠶桑行業投入的資金寥寥可數,這嚴重制約了蠶桑行業的科學研究。而蠶桑行業面臨的科研難題如同養蠶歷史一樣的悠長。比如家蠶血液型膿病,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蠶業科技工作者。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1149年陳敷所著《農書》,描述了家蠶膿病病癥“高節”、“腳腫”。1639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有病蠶“游走而不安箔”。1874年汪日楨《湖蠶述》記有病蠶“高節而足流白水”。至今已發現12目1600余種昆蟲,可被16個科的病毒所感染。對付家蠶病毒病以及昆蟲病毒病的交叉感染,唯有預防措施而已,一旦患病即“無藥可救”,成為制約蠶業發展的千古難題。而另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是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家蠶寄生蟲病微粒子孢子。早在19世紀,微粒子病在法國、意大利等國蔓延,曾對歐洲蠶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835年法國產繭量為26000t,遭受微粒子侵襲后的1865年產繭量不足4000t。巴斯德在1865年研究了該病的感染病癥、致病機理等,鑒定其病源物為垂直傳染的微粒子蟲屬的孢子,由此采用母蛾顯微鏡檢查技術,發明隔離制種法,到1877年產繭量直上1.14萬t。這一制種鏡檢技術從此被全世界所有蠶繭生產國采用并沿用至今,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的蔓延。然而,這一病原雖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并沒有完全被消滅掉,防微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不敢稍有松懈。發展至今,也發現若干野外昆蟲滋生孢子并演變有許多變種,極易造成交叉感染,給蠶桑生產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此外,蠶桑行業還面臨著機械化程度差的問題。現代蠶業傳承了遠古而來的栽桑養蠶技術,同時也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傳到現代。鐮刀加鋤頭,幾千年蠶桑人傳統的勞作方式仍然困擾著現代機械化工業。勞動效率、省力化養蠶等課題需要我們深思。
4推廣栽桑養蠶技術規范集成,提高產量和質量
養蠶生產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產業,涉及植物種植和動物飼養多方面的知識。生產的每個環節無不牽涉到技術措施和手段。因此,科技人員必須針對氣候特點,研究和制定蠶桑行業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技術規范集成,面向生產實際,指導蠶農提高每公頃桑產葉量和每公頃桑產值,擴大小蠶共育的普及范圍,提高張種收益,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投入產出倒掛的現象。
作者:李文楚鐘楊生王葉元陳芳艷林健榮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物科學學院蠶絲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