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現階段,伴隨著中西方經濟、政治交往的日益密切,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范圍擴大、主體增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發展趨勢,而對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就扮演著承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但是基于固有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相關主體在對西方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大背景,就會影響文學作品原有內容的傳達及情感的彰顯。本文從實際出發,探討了英語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中西文化差異的要素,希望可以對相關主體翻譯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影響
不同地區的人民在其長期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語言體系,他們借助于不同的語詞與語言組織習慣,傳達了不同的審美信息及文化內涵。特別是就中西方間的文化體系來看,往往在民族習慣、文化價值觀等層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未能注意到這些因素,就會使得作品翻譯的價值大大折扣。對于任何一名翻譯工作者來說,要想提升其作品的認同度,不僅要深入鉆研文學作品的語言,同時還必須全面了解作品創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及民俗環境。所以,探究英語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因子,對于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有著較高的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價值取向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
價值觀深刻影響著文學創作者的情感趨向與審美特質,所以也是文學作品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顯著表現。首先,西方價值觀中十分看重個人的作用,認為個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許多人都極其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1]。所以在許多英文詞匯中,都彰顯了這一強調自我價值的民族心理特性,例如以“selfdependence”為代表的“self”系列詞語。但是中國人更加注重群體的價值,凡事都要講求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家庭也是中國人最為常見的集體組織形式,所以人們常會說“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力量大”等。其次,中西方文化中對時間這一要素也有著不同的看法。中國人普遍比較敬畏且崇尚歷史,所以在看待問題的過程中,普遍采用過去時間取向。如此一來,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之下,“老”一般代表著權威、資歷與經驗。例如,對他人表示尊敬時我們常說“老先生”、“老干部”,但在西方文化之中,代表“老”一詞的英語“old”,卻經常用于不屑和鄙夷的語氣之中,展現了某一主體無競爭力的潛在危險。所以當我們翻譯“上了年紀”的時候,應當避免直接使用“old”一詞,而是將其轉化為“goldenage”、“ad-vancedage”等詞,從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文化沖突。最后,在傳統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人們往往將謙虛、內斂作為一種良好的品德,甚至還會在某種場合下自貶。如此一來,在關注中西方人日常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不同主體的語言習慣以及交流心理層面的顯著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之后的翻譯工作。
二、民俗習慣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
各個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過程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風俗,彰顯著本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氣息。在我國,人們在很久之前就將紅色看做是喜慶、吉祥的象征,把左右逢源的人稱作是“大紅人”,比喻日子過的好就說是“紅紅火火”,“紅顏知己”也被用來形容美好的女子。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習慣之中,“紅”大多用于一些不好的場合,表達某一主體生氣或者是危險的狀態。例如想要表現某人極度生氣的狀態,可以寫做“seered”。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習慣以詢問“去哪呀?”、“吃飯了沒?”作為打招呼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的提出,并不是想要獲得實質的答案和信息,只是拉近同他人交流距離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能根據問題的字面意思對其進行直譯,而是翻譯為英語慣用的打招呼方式即可[2]。在西方文化中,對于個人及公共信息有著明確的界限,所以人們在打招呼的過程中,一般討論一些中性話題,例如“It’salovelydaytoday,isn’tit?”。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相關主體應當意識到,即使這些話語在信息層面有所出入,但是它們都是說話者為交流營造良好氛圍的途徑,本質上并不存在較大的差異。總而言之,受到中西方民俗習慣的影響,相關主體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深入探究某一語詞和句子所代表的文化情感,避免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尷尬局面。
三、思維方式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
受其長期居住環境以及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或現象的過程中,往往會以不同的角度切入,這也是翻譯工作開展的要點所在。我們以書信地址的書寫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習慣按照國家———省份———市區———街道的由大到小的順序書寫,英文中則多采用由小到大的地址書寫方式。我們再以表示方位的幾個詞為例,中國人習慣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順序,但西方人受其宗教影響,往往將禱告時畫十字的順序作為其表達方位的順序[3]。如此一來,如果我們在英文作品中遇到“northeast”,就應當理解這代表著中文的“東北”含義。我們再以日常生活中的購物為例,英語中習慣將重點放置在貨物的折扣比率之中,所以在表示打折力度的時候,普遍采用“××percentdiscount”的說法,中文中則直接強調實際付款比率,所以我們會直接說“打幾折”……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翻譯者在其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重視的要素。
四、宗教信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
宗教也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展現載體,深刻影響著不同民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西文化差異的顯著體現,在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凸顯著民族的情感特質。中國人大多信仰道教、佛教,對于這些教派的人物也保有較高的崇敬之心[3]。西方人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并因此產生了大量習語和俚語,例如“Achilles’sheel”、“restlesslikeU-lysses”等。在我國,龍作為民族的一種象征,寄托著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及良好發展前景的向往,所以人們常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如果我們將“龍”“鳳”二詞直譯為“dragon”和“phoenix”,就會使西方人誤解我們所表達的情感。究其原因,則在于“龍”與“鳳”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希望的象征,而是一種兇惡的妖怪,所以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當酌情對其進行轉化,盡可能還原創作者原有的情感。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價值取向、民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層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因素深刻影響著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的開展。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要想切實提升自身翻譯工作的開展質量與效率,有效傳達創作者的寫作思想,彰顯其創作情感,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同時必須全面了解不同語言所蘊涵的文化要素,并將其有效融入翻譯工作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將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及傳遞的情感全面展現出來,更好地實現翻譯工作的開展價值,促進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互動。
參考文獻:
[1]李潔.淺析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30):55-56.
[2]譚躍越,馬瑞香.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小說譯介的影響[J].文學教育(中),2014(07):68+112.
[3]張艷麗.中西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與對策探討[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30(12):138-140.
[4]王昕.中西文化差異視野下的英美文學作品之翻譯[J].語文建設,2013(11):58-59.
作者:高麗利 單位:呂梁學院離石師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