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西文化差異英語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中醫學;西醫學;語言文化差異;中醫英譯
中醫西傳歷經300多年,時至今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傳統的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共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西醫學都是“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可見,二者至少具有三點共性,即研究對象相同—— “人體生命過程”,目標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學體系”中的一員。但是,二者的語言文化差異折射出中醫學文化所具備的人文特征和西醫學文化,尤其是現代西醫學文化,所具備的典型的科學特征。
語言是文化的結果,一個民族所說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總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部分,? ?語言與文化都共同發展了幾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與思維模式
中國文字是3 000多年以來一直保留著象形書寫法(與拼音書寫法相對)的唯一文字。筆者通過比較、分析《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注:東漢·許慎撰,我國第一部收字齊全、形音義綜合考辨、編排科學而系統的字典]與《黃帝內經》所反映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以及人體解剖、疾病和治療知識,得出以下結論:《說文》中蘊涵的中醫學知識與《內經》一脈相承;《說文》所體現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維模式與貫穿《內經》的“天一地一人”生態醫學思維模式同出一轍;作為《內經》理論基礎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可通過《說文》追本溯源;《說文》主要通過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追溯漢字源流及本義,是研讀《內經》以及探索研究中醫學起源的重要書籍。以象形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保守性。這對于促進中醫學家的類比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以及用《內經》奠定的這種思維特點去影響其后的歷代醫家,發揮了無形的巨大作用。從陰陽、五行、精、氣的象形字到《內經》廣泛的取類比象,再到明清醫籍對字的形音義的校勘、考辨,都顯現出中醫學思維之鏈中象形漢字的深遠影響。
英語是拼音文字。英語單詞的“形”與發音直接聯系,對其語義的理解是以聽覺為基礎,從而跳出了以事物具體形象為材料的視覺思維框架,為發展以抽象概念為基礎的邏輯思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抽象推測、概念思維和范疇區分以及對這個世界力求得出客觀判斷的傳統。實際上,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的純英語詞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都是由醫學詞綴通過構詞法拼綴而成的,而醫學詞綴多來自拉丁文和希臘文詞素。由于深刻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世界觀、思維模式乃至語言),產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理解和翻譯的極大困難。從一種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都“走私”進來,而這套世界觀和思維體系能否被對方文化傳統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氣”為例。《說文·氣部》:“氣,云氣也。象形。”“氣”在甲骨文中作“氣”,象空中流動的氣流,蒸發升騰,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為無形。因此,“氣”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時的“氣”可英譯為air。隨后,包圍、充斥在人類空間的“氣”,被抽象化為一種哲學意義上具有物質含義的“氣”。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醫學家抓住時機,適時地將“氣”引入醫學。這樣,“氣”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學與醫學的中介、橋梁。到了《內經》時代,“氣”不僅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亦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且可化而為血、為精、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體正常生命功能活動為“神”。《內經》的全部理論與技術,幾乎無一不與“氣”相關,且各種各樣的“氣”名目繁多,有陰氣、陽氣;清氣、濁氣;天氣、地氣;正氣、邪氣;營氣、衛氣;四時之氣、藏府之氣、經脈之氣;等等。此時。“氣”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現在,對大部分西方人來說,qi已不再陌生。
2 中醫學術語、西醫學術語與中醫英譯
現代術語學所觀察到“專業術語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語言衍生而來”的情形,在中、西醫學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證明。熟悉中醫用語的人應該能夠察覺,中醫書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語言用字,且比較廣泛地出現在同一成書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邐杰博士和文樹德教授都主張將中醫學的基本術語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語,如頭、腳、胸、腹、心、肝、血等;一是從日常用語所引申出來的中醫學專有名詞,如竅、穴、衛、邪、命門、三焦、督脈等。由于前一類用語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化種群都有這類概念,而且各種群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也都存在著表達這些概念的詞匯,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是最準確的方法;后一類代表中醫專門知識的詞匯則大多源自于隱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語言、以類比的方式形成,翻譯時,可以通過字對字直譯的方式加以譯解,也就是將字面上的意思譯出來 。如竅譯成orifice,穴譯成point或hole、衛譯成defense、邪譯成evil、命門譯成life gate、三焦譯成triple burner、督脈譯成governor vessel。關于西醫學術語,魏邐杰博士將其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用詞構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類則是由西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類由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類詞語,盡管通常由醫師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夠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夠分辨這些名詞所指的情形為何。第二類詞語中雖然有些詞(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對一般非專業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還被他們所使用,但是非專業者并無法以醫學的準確性診斷出這些病情;這些名詞所反應出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認知有很大的距離。第三類詞語則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或設備便能加以了解或確定。魏遁杰博士認為,應該絕對避免使用純然“嚴謹專業性的”第二類西醫學名詞術語翻譯中醫學概念,認為這樣“必然會破壞了他(指‘譯者’)意欲傳達的這個知識體系(指‘中醫學’)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類與第三類西醫學名詞術語才能用于翻譯中醫學概念H 。筆者頗為贊同。筆者認為,中醫學術語基本上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廣部》中的某些形聲字—— 疝、疸、癰、瘍、痔等。而當初西醫中譯時所“借用”的中醫學詞匯也是相應的第一類和第三類,也就是說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心、肝、脾、肺、腎”和“麻疹、麻風、瘧疾、癲癇”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和病的共同認識。而同時,我們也應從西醫中譯實踐中吸取教訓:采用第二類中醫學名詞術語翻譯西醫學術語所引起的中西醫學概念混淆不清的狀況不應在中醫英譯中重演。如將typhoid,typhoidfever譯為“傷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 。
3 醫古文、醫學英語與中醫英譯
讓我們先觀察比較一下下面兩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日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譯文是:人屬于后生動物,系五趾,三胚層高級動物,屬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象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他的每一個器官系統的輪廓可以追溯到魚類)。以上都是從“發生學(genetics)”角度來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僅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辭簡練、優美,具有詩一般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語句平實、嚴謹,屬于科技英語,談不上文辭、韻律的優美。中醫學的核心知識都來源于古典文獻,即“文言文”。實際上,自《內經》問世以來,中醫語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醫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是文學語體。由于中醫學術語具有高度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醫古文又異常簡練、具有豐富的修辭格,因此極易造成中醫語言語義模糊,并引發學術之爭。因此,中醫學中的“咬文嚼字”現象— — 校勘、訓詁或注釋中醫古典著作,更是淵遠流長,并延續至今,從而體現出中醫學所具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特征。而醫學英語語義明確清晰,所表達的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屬于科技英語,是科學語體。因此,在譯介中醫時,尤其是中醫古典著作時,絕不能像西醫中譯一樣僅注重傳達原文所體現的醫學知識,同時也應對原文所體現的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特征給予必要的關注,因為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應堅持嚴謹應用保持中醫概念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的名詞術語英譯原則,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出一個體現中醫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譯體系,使建立在中醫典籍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順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參 考 文 獻
1 夏征農.辭海[縮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異·困惑與選擇— — 中西醫學比較研究.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醫西傳與翻譯問題.醫學與哲學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漢漢英中醫詞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
1地域差異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奮力圖強)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綢繆)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的農業國家,也就產生了大量與農業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順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生不同的內涵聯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了由于地理環境所引發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典是《圣經》,有很多來自《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and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傳統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了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和圣誕節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turkey(開誠布公)redasaturkey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出現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dog(幸運兒)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聰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5結語
關鍵詞:語言;習語;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文化又制約著語言。在各種語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當屬習語,因此習語在體現各種文化之間差異的方面也是較為明顯的。本文正是從中英語言中最具特色的習語入手來討論中英兩國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在習語上的表現。
習語在中西文化差異上的體現是多方面的,下面擇其要者簡而述之。
第一,國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異。國民性格方面,中國人樸實、謙虛、寬容、無私;英美人的性格則是開朗、外放、重視自我、用較強的自信心,有時甚至會有些孤傲。漢語習語如“隨遇而安”、“適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現了中國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為人處世觀;而英美人則大膽豪放,喜歡獨辟蹊徑、追求創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類習語就反映了這一點。
第二,風俗習慣方面的文化差異。中英兩國的風俗習慣不同,那么源自風俗習慣的習語表達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從飲食習慣來說,大米和面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漢語中就有許多跟飲食有關的習語,如“偷雞不成蝕把米”、“吃飯吃米,說話說理”等;英國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時配黃油和果醬即營養又美味,與面包有關的習語在英語中也是很常見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業)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異。英中兩國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語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對于語言中最具特色的習語來說也是一樣的;這一點僅僅從中英動物習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龍(dragon)”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祥瑞之獸,象征著權利、尊貴、吉祥、成功和力量。漢語習語有許多與龍有關,如“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龍卻被視作一種殘暴、猙獰、惡毒的猛獸怪物。西方常稱兇狠暴躁的女人為惡龍,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見,制度文化的差異導致同一種動物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使人們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聯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異。西方國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經》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響著整個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習語出自《圣經》,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國人則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隨之而來了一些與佛教、道教有關的習語,例如:“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
第五,歷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異。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是每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點和歷史文化信息。許多英漢習語來自典故、神話、傳說、寓言等。漢語習語如“匡衡鑿壁借光”、“女媧補天”、“刻舟求劍”等。英語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這些習語,都與各國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只有理解其文化內涵方得其義。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的傳統心理比較突出的有勤勞簡樸,自強不息;務實謙虛,和藹中庸,熱情好客;家庭為重,喜群居;講究同堂之樂和孝道等。漢語很多習語就有這些心理的反映,如:“細水長流,遇災不愁”就體現了我們要勤儉節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則體現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民族心理。
然而英國人的民族心理與中國人的則大不相同:孤傲,自大;講究文明用語,友善禮貌;酷愛獨居和個人自由,不愿被家庭束縛,特別注重隱私;感情冷淡,性格緘默,刻板;幽默,崇尚樂觀主義精神;大膽創新,勇于冒險等。在英語中,他們是否定“自謙”這種態度的,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謙虛的狗沒有肉吃);當面對別人的夸獎時,中國人常覺得不好意思,而英國人則會欣然接受,回答說“Thanks”。英國人又非常注重隱私,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經常問的“干什么去啊”、“去哪兒啊”、“你多大了”等,在英國人看來是侵犯他們隱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