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英漢互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翻譯是一種移植活動,在不同語言互譯的過程中,不僅能看到語種的轉變,更有不同文化的根植和滲透。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就認為:“只有在相關的背景文化中,某一種語言才有其存在的意義。語言是一個社會長期發展有多種因素共同積淀而成的交流工具。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我們可以考察當地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文化習俗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可以看出當地人民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東西方兩個不同的文化格局分別以漢語和英語為自己的代表性語言,這就使得漢語和英語慢慢因不同文化的濡染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造成兩個語言環境巨大差異的因素有許多,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字書寫構成方式、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發展歷史,還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方式。這許許多多的差異很容易導致一個民族的特有文化現象在其他民族的文化體系中找不多對應的點。這種不對應就是所謂的英漢互譯中的文化沖突。下面本文將簡單介紹幾種造成文化沖突的原因。
一、詞匯沖突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由文字組合而成的詞匯自然也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詞匯在交際過程中使用最為頻繁,因此它承載了最多的文化成分,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文化結構、物質環境都能在詞匯上得到最基本的表達。特別是許多事物是某個民族所獨有的,代表這些事物的詞匯往往在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找不到,導致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現象。[1]例如,60年代的美國,有一群年輕人不滿于社會現實,他們大多留長發、穿異服,以喝酒吸毒為樂。很多人認為這些年輕人是頑劣不堪、玩世不恭的,但他們真正的特點是對許多政治家避而不談的社會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持有一種嚴肅負責的態度,英語中稱呼這種人為“hippie”,如果采用音譯法將這一詞匯譯成中文,則讀為“希比士”。很多中國人缺少對美國社會文化的了解,對音譯過來的這一詞語完全不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后來,翻譯者又將其翻譯為“嬉皮士”,透過字面,人們能大致了解其意思,但仍然無法表達出該英語詞匯代表的特定的社會現象。
這一現象在中文翻譯成英文時也十分常見。在淵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長河中應運而生的許多詞語,在英語中都缺少對應意義的詞語,最常見的如天干地支、節氣、陰陽、算命詞語。若只采用音譯法翻譯,外國讀者就無法理解相關的中國文化;有的翻譯家采用意譯法,但仍然無法準確還原相關文化概念。例如“端午節”是中國最為傳統的節日之一,是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以身殉國的偉大壯舉而代代相傳的節日,端午節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即“賽龍舟”,據此許多翻譯家將端午節翻譯為“theDragonBoatFestival”,但這一翻譯并不能準確表達“端午節”的真正內涵。再比如中國有為小孩子過周歲生日的習俗,俗稱“抓周”,讓小孩子在周歲生日當天隨意抓取身邊的某一樣東西,以此來預測他未來的志向或喜好。英語中翻譯“抓周”這一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時找不到對應詞,只能用長語句解釋其內涵,翻譯為:Fatherormotherwilltellanoneyear'schildrentochooseonethingfromalotofthings,thentheywillaccordthisthingtopre-dicthisorherinterestandwhatheorherwanttodointhefu-ture.
二、詞義沖突
英國哲學家wittgenstein曾說過這樣的話:“themeaningofawordisitsuseinthelanguage”,意思就是只有語言在實際運用時,詞匯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含義。而一個詞匯怎樣去翻譯、應用在怎樣的語言環境下都一定會受特定的民族文化影響,這就導致有些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來的語言中表達出不同的意思。[2]例如,英語“babykissers”按照其字面意思是“親吻嬰兒的人”,但實際上它用來指政客,他們常常在公共場合以擁抱嬰兒、和孩子親密無比,借此拉選票、討好民眾。還有“liber-alism”在漢語中的翻譯是“自由主義”,但是漢語中的自由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是一個人無組織、無紀律,沒有原則,將個人利益看得重于集體利益。但是,在英語語言環境中,“自由主義”有明顯的褒義色彩,詞典中對它的解釋是“一種建立在人的善良本性、相信事物發展、個人人格獨立和主張保護政治和民眾自由權的政治思想”。再舉一個例子,“醋”字在漢語里既指一種調味品,也常常被用來形容男女交往中出現的嫉妒心理,如女孩會因為自己的男朋友和其他女性交往過密而“吃醋”,喜歡吃醋的人被稱為“醋壇子”。但這一用法在英語中不存在。所以中文句子“他吃醋了”不能簡單翻譯為“heisdrinkingvinega”,而應該根據其實際表達的意思翻譯為“heisquitejealous”。
還有一些詞容易形成詞義陷阱,導致讀者望文生義,如下面一些英語詞匯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譯。[3]“busboy”在西方國家指在餐館或旅館打工的勤雜工,而按照中文理解,它的意思是“汽車售票員”;“confidentman,personalre-mark,child'splay”按字面意思翻譯成中文的話依次是“有信心的人”、“人身攻擊”、“兒戲”,而在英語語言環境下,他們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騙子”、“人身攻擊”、“容易干的事”。再舉幾個例子:“takeyourfingersout”應該翻譯為“動起手來”,而不是“別插手”;“makeone'shairstandonend”不能翻譯成中文的“令人發指”,而應翻譯為“非常令人憤怒”;“freeliv-ing”應翻譯為“奢侈的生活”而不是“自由的生活”;“smalltalk”應該翻譯為“家常話”,而不是“小小的談話”;“awhitenight”應該譯為“不眠之夜”而不是“白色的夜晚”;“Chinarose”應該翻譯為“月季花”而不是“中國玫瑰”。下面是一些中文表達不能完全根據字面意思英譯的,如“搖錢樹”翻譯為英文應該是“cashcow”,而不是“moneytree”;“三角債”在中文中泛指涉及多方的債務,而不是真的涉及三方,所以不能簡單翻譯為“triangledebts”,“hairdebts”才是其正確的表達。
三、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詞和詞組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詞和詞組的產生往往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產生典故,英語和漢語中的很多成語、俗語、歇后語都是這樣產生出來的。例如“把銀元遞下去”就是對“topassthebuck”的錯誤翻譯,因為根據Her-bertSutcliffeandHaroldBerman的“thewordsandtheirstories”可以知道,這一詞組原是賭博用語,書中對這一詞匯是這樣解釋的:ThephraseseemstohavecometolifeinthegamblinghousesofWest.There,asilverdollarwasputinfrontofaplayertoshowthathewouldbethenextdealertopassoutthecards.Adollar,silverorpaper,wascalleda“buck”。美國總統后來引用該詞匯表示“推卸責任,具體例子如:PresidentGeraldforddramatizedthephraseaftertakingRichardNixon'splaceintheWhiteHouse.FordannouncedinaspecialtelevisionbroadcastthathehaddecidedtopardonNixonforanycrimeshemayhavecommittedasPresident.Fordsaidsuchadecisionhadtobemadebyhimalone,thathecouldnotletoth-ersdoitforhim.“thebuckstopshere,”saidFord.還有一個例子,許多年前一位英國作家曾說:“eachfingertodayisathumb,Ithink”,意思是每個手指今天都成了拇指,就是說今天手腳都不聽使喚。后來,“allthethumbs”就被用來表示“手腳不聽使喚”。英語中還有很多詞匯都是有歷史典故的,如“overabarrel”、“totalkturkey”等,要想準確翻譯出他們的意思必須對他們的源頭有所了解。
漢語中更是有很多成語、俗語都有其特定的典故。例如“此地無銀三百兩”產生于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有人得了三百兩銀子,放在家中怕被偷,于是將其埋在土里,又怕別人挖走,就在旁邊豎了個板子,上面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看到后挖走了銀子,怕被人知道,就也在旁邊留了一行字“隔壁王二不曾偷”。這個小故事的意思是有人要幫自己擺脫嫌疑,卻暴露了自己。[4]若直接把該成語翻譯為“thereisn't300Bangofsilverburiedhere”,西方國家的人就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而“Aguiltypersongiveshimselfawaybyconspicuouslypro-testinghisinnocence”則更為準確。再如“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也是個人盡皆知的歷史故事,比喻想占別人便宜反而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譯為“loseonesladyaswellashismen”則不夠準確,而應該翻譯為“trytomakegainsonlytosufferduallossesinstead”。
四、因生存環境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大家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嶼國家,航海業一直是英國最重要的產業,伴隨著這一行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和船、水的習慣用語,例如英語中表示“奮力圖存,勉強渡過難關”就翻譯為“tokeeponesheadabovewater”;“inthesameboat”表示“大家都處于不幸的境地”;“Allatsea”翻譯為“不知所措”;還有漢語的“揮金如土”可譯為“spendmoneylikewater”;“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翻譯為漢語中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水”在英國文化中十分常見且有重要地位。與之相對應的,東方民族人們的生活中土地和農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比喻隨意揮霍、用錢無度可以用“揮金如土”這一成語。此外還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翻譯為“aswesow,soshallwereap”;“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翻譯為“nogainswithoutpains”;“坐吃山空”翻譯為“alwaystakingoutthemeal,andneverputtingin,sooncomestothebottom”。另外,中文中有“面如土色”這一成語,在英語中不能翻譯為“thecolorofearth”。這是因為西方多白種人,他們在受到驚嚇后不會出現“面如土色”的狀況,只會變得慘白,因此翻譯成為“aswhiteasasheet”更加合理。
在英美國家,天氣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因此人們也常常賦予表示天氣的詞語其他的含義。例如漢語的“苦盡甘來”在英語中不能翻譯為“sweetcomesafterbitterness”,而應該翻譯為“afterraincomesthesunshine”。在英國好天氣十分難得,因此“fairweather”用來表示人生如“風和日麗”般的天氣那樣順暢;“fairweatherfriend”被用來比喻不能共度患難的朋友;“airweatheraircraft”指無論遇到什么天氣都能飛行的“全天候航班”。[5]飲食文化在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中國有句古語叫“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可見吃飽、吃好一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因此,在豐富的飲食文化下產生的許多詞語都與“吃”有關。例如,“魚”與“余”諧音,代表著富裕,“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所以漢語中“魚米之鄉”用來比喻物產豐富、經濟富庶之地。而當習慣于喝牛奶、吃面包的美國人看到這一詞語的字面翻譯“thetownoffishandrice”就會覺得莫名奇妙了,按照西方文化應該翻譯為“landflowingwithmilkandhoney”。另外,漢語中“油”、“醋”都是調味品,加了它們后會改變菜的味道,所以人們常用“添油加醋”這個成語來喻指對事件做夸大的描述,但中西方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若直接翻譯則不能讓人明白其意義。
五、因思維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東西方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的自我價值和獨立精神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西方人多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充滿自信、不過分謙遜,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長期受儒家、道家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秉持謙虛低調的原則,常常貶低自我價值。例如,中國人在對待客人時,盡管已經精心準備了許多菜肴,但仍然會說:“沒什么菜,不成敬意,大家多多包涵”之類的話。同樣的意思,用英語表達則應該是“Iwellpreparedthesedishes,hopeyouwilllikethem.”若翻譯為了“thereisnomuchdishes”,西方人則會認為你對待客人不熱情、不禮貌了。再比如,當西方人稱贊你“youaresobeauti-ful”時,中國人通常會回答“哪里哪里,一點也不美”,而正確的回應應是“youaresokind,thankyou!”
總之,以上五個方面只是導致英漢互譯沖突的部分因素,除此以外的宗教信仰、人生觀、價值觀、社會環境的不同也都會成為影響英漢互譯準確性的重要因素。語言是文化載體之一,不同的民族文化因其形成原因不同有著不同的特點,而正是這些特點鮮明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語言,因此翻譯的是否成功并不取決于英漢語言是否做到一一對應,而應以是否完成了傳播和交流文化這一根本任務為目標。錢鐘書先生曾說過:“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了”。譯者要始終明白,翻譯不是詞語的一一對譯,而是要將該有的語意譯出。因此在英漢互譯時,要盡量了解和避免不同文化體系的沖突。
作者:謝君平 單位:莆田學院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