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康熙皇帝求學歷程
康熙皇帝是一個治學嚴謹,勤于政務的英明君主,他8歲登基,14歲執政,在位61年之久,其在位期間,不僅政務毫不懈怠,同時讀書成癖,學貫中西,尤其是在中西文化以及技術的交流上具有歷史性的貢獻。有關書籍記載,楔槌鍵琴(又叫擊弦古鋼琴)由明朝末年傳入皇宮內,如利式之琴,這些“新鮮玩意”以及優雅動聽的音樂博得明末皇帝的喜愛,與此同時,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根據當時中國的特點提出以尊重中國文化為前提,采用“天”作為障眼,并借用“尊孔“”崇儒”的外衣,將西方天主教傳入中國,并贏得明朝皇帝的信任,此外傳教士利瑪竇為了進一步博得皇帝的高興,其還撰寫了《西琴曲意》,但是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隨后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又進獻一臺古鋼琴(Clavichord)。直到康熙王朝時期,這些琴因年久失修,被放置在皇宮寶庫中。在《蓬窗續錄》和《讀文獻通考》中記載,利式之琴是當時意大利非常流行的一種琴,其琴身長五英尺、寬三尺、琴體為長方形木匣,沒有琴腿,放置在桌上進行演奏。同時在皇帝的所有皇宮中都有“鍵琴”,但是康熙皇帝不會彈鋼琴,同時他的妃嬪們也不會彈鋼琴,偶爾彈奏也僅僅是一指彈奏而已。因此,康熙皇帝聘請了負責在宮中制定歷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作為其音樂教師,教授自己古鋼琴的彈奏技巧以及樂理知識。南懷仁于1659年被派來中國進行傳教,而其在1660年被詔進京并在欽天監供職。南懷仁在清廷中,除了修訂歷法、造炮以及運石之外,同時,其還經常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向康熙皇帝講解關于西方的天文、地理以及數學、哲學和樂理知識等。古琴音色不僅清新柔美,同時又結實渾厚,康熙皇帝通過對樂理以及鋼琴的學習,便對古鋼琴產生濃厚的興趣。南懷仁為了迎合康熙皇帝想要學習更多的西洋科技知識和技藝的心理,特趁此機會引入更多的傳教士進入清廷。因此,在康熙十年(1671),南懷仁借此向康熙皇帝推薦精通音樂的葡萄牙傳教士徐日昇作為康熙皇帝的老師,1664年徐日昇在京任職,同時其還負責制定歷法等。徐日昇具有非常高的音樂造詣,同時其對西洋音樂十分精通,另外他對中國音樂也具有一定的了解。據記載,徐日昇具有超長記憶力,他每次聽到中國樂曲,就能夠隨機記下樂譜或者采用古鋼琴進行模仿和彈奏。在皇宮中,其經常指導工匠制作各種樂器,并且教康熙皇帝使用這些樂器。徐日昇在教授康熙皇帝學習鋼琴過程中,應皇帝之請撰寫了第一部有漢文所著的西洋樂理知識《律呂纂要》介紹西洋樂理知識。隨后又有一些傳教士進宮教皇帝學習鋼琴。
康熙皇帝天資聰明,同時音樂天賦極佳,其只要認真練習幾次,彈奏的西洋樂器就如同中國傳統樂器一般。康熙皇帝經過西洋音樂教師的言傳身教后,已經牢固掌握了西洋樂理和鳴、烏、拉、塑、乏以及勒等音,同時也非常熟悉五線譜。這時的康熙皇帝已經能夠單獨彈奏古鋼琴。康熙皇帝雖然對西洋科技文化藝術頗為欣賞,但是絕非到迷戀的地步,同時康熙皇帝也非常自信地說“:吾國也能制之。”于是康熙皇帝便命令宮中的巧匠仿制古鋼琴,當然除了仿制古鋼琴之外,皇宮中的鋼琴也需要調音師,其中最為出名的調音師有嚴嘉樂和德力格等。康熙皇帝除了學習彈奏鋼琴之外,其還曾命令傳教士組建一個西樂隊進行演出。其中在《中西交通史》中就有關于西樂隊的記載[4]899: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于三月十日到達鎮江金山,十二日有九教士奉命等御船,并與皇帝共坐一艙,皇帝詢問個人特長,并聆聽各位演奏西樂……皇帝回京,于六月二十一日,京中傳教士能夠奏樂者,均由徐日昇帶領進行演奏。
“君主以天朝而自居”是中國歷代皇帝的特點,由于幾千年以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封建思想以及文化根深蒂固,所以歷代多數皇帝對于其他民族以及異邦的文化和人才不屑一顧。而清朝偉大的君主康熙卻不受幾千年傳統封建思想以及文化的影響,其毅然決然排除封建傳統的偏見和阻力,接受外來的陌生的文化和知識。所以,歷史上認為康熙皇帝是學習西方科學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而康熙皇帝學習彈奏古鋼琴對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具有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洋教官進宮,促進西方文化的傳播。康熙皇帝從小敏而好學,其不僅不排斥西方文化,反而聘請西方傳教士作為自己的教師,如南懷仁、徐日昇以及德力格等凡是具有特長的傳教士均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寵愛。康熙皇帝不僅向這些洋教官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向他們學習文學藝術以及樂理知識等。而傳教士們為了答謝康熙皇帝對他們的恩寵,對清朝政府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比如修訂歷法、制造大炮、擔任外交的任務等。在這其中,傳教士是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媒介,而康熙皇帝對這些傳教士的厚愛是促進西方的天文地理、醫學、數學、哲學以及音樂等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的重要的因素。(2)促進西方樂器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康熙皇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一位開明和有所作為的帝王,其不僅治國有方,同時一生學而不倦,尤其是對音樂十分愛好。隨著西學東漸的發展,康熙對西方音樂極為偏愛,從而使得極力想要討好皇帝的西方傳教士不斷將西方的音樂、樂器以及樂理知識傳入中國,并選擇音樂技藝高超的傳教士進入皇宮教授皇帝。此時期正是歐洲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上半葉的巴洛克時期,歐洲國家此時在文藝復興思想的孕育之下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雖然此時期教會音樂的地位日趨衰落,但是受當時音樂文化思潮的影響,來中國的傳教士或多或少地也將西方先進的音樂文化知識傳入中國,這更加促進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發展。(3)鋼琴止步于斯。作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由于清王朝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思想意識形態,使他不可能以享樂為生活的全部,其學習西方文化的出發點及其歸宿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而并不是以發展中國科學以及振興國家經濟文化為重點,所以導致康熙皇帝對西方文化缺乏系統的了解。同時由于西方傳教士并不是專業的一流的音樂家,他們來中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宣傳教義,而音樂的傳授僅僅是傳教的一種手段而已。但是由于康熙皇帝對傳教士太過信賴,而且由于缺乏開放意識,所以導致康熙皇帝學習的西方音樂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而已,同時再加上傳教士僅僅在宮內進行西方文化的傳播,所以西方科學文化以及西方音樂僅僅在宮廷內和教堂內盛行,所以接觸的人少之又少。特別是在康熙皇帝晚年,由于有關中國教徒是否能夠“敬祖”“、尊孔”而出現的“中西方禮儀之爭”惹怒了康熙皇帝,所以其下令閉關禁教,最終導致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斷,而西方樂器古鋼琴在中國的發展也暫時中斷。
通過西方傳教士的言傳身教以及康熙皇帝敏而好學及其音樂天賦,康熙皇帝不僅能夠在古鋼琴上彈奏樂曲,同時還能夠將中國音樂作品改編成為彈奏撥樂合奏曲,另外由于康熙皇帝對外來文化的寬容態度促使西方科學文化以及音樂藝術得到極大的傳播和發展,但是由于康熙皇帝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中西方禮儀之爭”,促使中國的鋼琴止步于康熙皇帝數百年之久。
作者:李娜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