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六大轉變的語言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傳播內容:實現由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向中華現代文明傳播的轉化
傳播中國文化,往往被等同于傳播中國古代文化,將中國文化遙遠化、局部化、斷層化、碎片化,這不是今日的中國,更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真實的中國。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要增添現代元素。有學者曾指出:“我們媒體報道的海外漢語熱,中國文化熱,與我在海外經歷到的現實存在一定差距。以國家財政為依托的孔子學院在海外的主要活動項目,包括最為常見的教授太極拳,展示中國書法、少數民族服飾,包餃子……從后殖民批評的角度來觀察,未嘗不是將中國文化的本質浪漫化、女性化、中古化、凝固化。我所熟悉的某個孔子學院為當地中小學制作的‘文化百寶箱”,從羅盤、中國結、團扇到陀螺,包含的幾乎全是‘自我異國情調化,自我東方化’的物什。孔子學院在海外打造的中國形象,往往較少表現近現代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中國政府一直在國際舞臺上韜光養晦,所以孔子學院順理成章地常常將中國自我東方化、自我弱化和自我女性化。”[1]無可否認,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共同價值、和諧理念,是促進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營養。但中國現在已不是以前穿漢服和唐裝的中國,中國現代人的裝束已經和國際接軌,中國現代化的程度與日俱增,這些方面和其他國家沒有什么兩樣。只講祖先的榮耀并不能給自己和后代增添多少含金量,反而是對自身的矮化。一些古老的文化傳統,更多的是緬懷和欣賞價值。倘若外國人誤把這些當作現代物什,這并不是件值得榮耀的事。對于大變革的現代中國來講,不能有太多的過去時間取向,作為中國人,我們固然會有追憶和緬懷,但不能沉溺其中,更應正視的是未來。實際上,當今中國并非乏善可陳。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中國發展奇跡已為世界所矚目。中國的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中國建立宇宙空間站指日可待;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目前已有16顆衛星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等多項服務,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并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還有“蛟龍”探海、航母昂行……中國當代科技呈現出向西方先進國家加速追趕的態勢。時速達380公里飛奔的和諧號高鐵巨龍,是中國快速崛起的象征。2013年6月17日,世界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第41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成為當今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綜合技術領先的超級計算機。這也是繼天河一號之后中國超級計算機再次奪回了世界第一的桂冠。文化傳播是智慧和情感的共振與互動,在當今世界,中華民族也能為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二、傳播形式:實現由課堂語言教學向課內外“語言與文化教學”轉化
在非母語區,語言教學是重要的,這是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基礎。但是語言教學不單單是同語言標準、語言師資、語言教材、語言設施相關聯的傳播現象,它還和對象國的語言政策、國情、文化背景等密切相關。況且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和載體,沒有文化的語言教學是不存在的。在某種意義上講,語言是個“膠囊”,它的內部包含著文化和價值觀。不能把語言與文化截然割裂開來,實際上兩者也無法分離。在漢語課堂教學中,不單單是要求上語言教學課,還要開設諸如“中國文化史”、“中國文明史”、“中國國情”等文化教學課程;即便是在課堂語言教學中,建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文化元素始終是教師授課內容的背景和內核,文字是隱形的翅膀,是文化的基本元素,要讓非母語區的學生不是感到漢字的難學(書寫的筆畫順序、發音的音調等),而是能體悟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悅耳,形美以悅目[3]。漢字是表意象形文字,其發展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跨越時空的穿透力,對中華文化的記錄和傳承起決定性作用。漢語極為豐富的形象感、簡潔度以及超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西方語言難以企及的。與此同時,把課堂語言、文化教學與更廣闊的課外語言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既注重課堂語言與文化教學,又重視課外閑暇時間的利用,這是漢語言與文化習得的理想狀態。個體的學習興趣很關鍵,莫鼓勵“頭懸梁、錐刺股”那樣自虐式的苦學,須引導學生精神舒暢式的樂學。如新加坡一家華文雜志的總編輯王道偉所說:“老師沒有逼我,父母沒有逼我,完全是自己喜歡看‘課外書’———這么說吧,是豐富好看的‘課外書’讓我的華文進步于潛移默化之中。在臺灣,國小就看完金庸小說、三國演義的比比皆是。我相信,在新加坡,小學能看完什么大部頭英文名著的也不在少數。我要說的其實很簡單,‘教育’應該是廣義的,不只是課堂的。與其在‘狹義’教育上鞭策學生去學華文,不如創造‘廣義教育’上的華文環境。白話點說,就是多一些好看的華文讀物(不只是書、雜志、漫畫,也包括了影視)。”
三、傳播取向:實現由強勢話語傳播為主向以柔性話語傳播為主的轉化
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硬實力,誰占據硬實力的制高點,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但是,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向來是國家關系中最柔韌又最有穿透力的成分。既然文化總呈現出柔韌的一面,最好避免硬碰硬,去用硬實力的方式生硬行事。在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時期,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度對外采用了殖民化的文化強勢傳播模式,包括語言的輸出,皆為強制性的,后來隨著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和民族解放,即便是英國也逐漸改變了“殖民”話語,采用較為柔性的模式,以和平、友好、合作、交流、商業開發等形式開展語言文化傳播[5]。新興的美國更是利用英語這個超級國際語言地位,大肆進行柔性話語傳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大片、芯片、薯片”為代表的文化傳播模式。在中國語言文化傳播中,我們亮出“漢語推廣”的強勢口號,的確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背景和文化憂患意識驅動。以語言作為文化走出去的突破口的愿望和訴求是積極、主動、明確、理性的。但價值取向和舉措未必要鋒芒畢露、一覽無余。在新世紀新階段,應更新傳統的語言傳播理念和模式,實現由強勢話語傳播為主向以柔性話語傳播為主的現代模式轉化。在傳播取向和方式上,把“漢語推廣”改為“漢語傳播”這樣更為學術和中性的話語,不再強調中國文化的單向、強勢傳播和推廣,不再強調意識形態式的灌輸,更注重不同主體之間的文化交往與互動。“驟雨打荷葉”不如“隨風潛入夜”,春風化雨、水到渠成是一種理想的傳播方式。以溫和、間接和隱性的方式進行推廣是當前語言文化傳播的潮流。以柔性話語傳播為主并不是要否認強勢話語傳播的作用,有時候,單刀直入式的迅速推進,也會贏得主動或打開局面,但須選擇時間和火候。文化傳播或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不輸出價值觀,也不要怕別人議論輸出價值觀,優秀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只要站在道義的高地上,傳播的是正能量,大家最終都會愿意去接受。
四、傳播路徑:實現由單一平臺傳播向立體化傳播的轉化
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已成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主平臺和主渠道。自2004年在韓國設立第一所孔子學院以來,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根據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年度報告: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已建立孔子學院400所,建立孔子課堂535個,分布在108個國家和地區。美國迄今48個州都開設了孔子學院,已擁有81所孔子學院,注冊學生達16萬人。據國家漢辦預計,到2020年,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將會達到約2億人。英國文化委員會首席執行官馬丁感嘆:孔子學院“僅用短短幾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國語言推廣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堪稱世界奇跡”。當然孔子學院的官方色彩和快速推進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疑慮。早在2011年,美國、德國、英國就對當地的孔子學院進行調查,包括對教材和信件的審查;2012年5月美國國務院對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同年6月30日前離境,后又取消了這一做法;就連美國學者、“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約瑟夫•奈也對中國向海外推廣孔子學院的做法不太理解。雖然孔子學院推廣受到頗多質疑,但中國文化還是必須要走出去。語言文化走出去有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方式,也不必拘泥和依賴于孔子學院單一的強勁推進之勢,這樣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也易成為“文化滲透”和“中國威脅論”的借口。媒體包括網絡等新媒體傳播同樣是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推崇的方式。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河南衛視和愛奇藝打造的《漢字英雄》等原創文化節目,對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大有裨益,其中《漢字英雄》第二季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連播3天,BBC、《紐約時報》等外媒都對這檔節目表現出濃厚興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選手人數預計達2000萬。各種會展、文藝匯演、慶祝活動、學術交流等等都可以成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有效手段。如中國—亞歐博覽會、深圳文博會、上海電影節、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等等文化傳播形式,都為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作出了新探索,增添了新亮色。建立中國文化中心同樣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搭建了新平臺。從1988年貝寧中國文化中心的落成,至2013年底,中國已在14個國家建立文化中心。開展文化中心與中國的部省合作,“通過每個文化中心為一個省擔任平臺、橋梁一年,推動各省市區的對外文化交流。比如今年浙江與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合作,推出了浙江文化年系列活動。青海通過與貝寧文化中心合作,成功簽署了手工業合作協議”。語言文化傳播已由孔子學院為主的單一平臺,向立體化的多元渠道轉化。
五、傳播層次:實現由文化軟資源向文化軟實力的轉化
漢語言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但必須經過推廣和傳播,才能真正成為文化軟實力;只有當它像手機一樣,讓世界人民感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際,漢語言才能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軟實力。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等講中國的故事,這是中國不斷走向國際舞臺、不斷展現語言文化柔韌性而不是頻亮“肌肉”的必要過程。但最終,中國仍要用中國語言去講中國的故事,依托漢語言強大的語言地位和功能去講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講中國故事必須是“直指人心”的。只要有話語可能就要說出來,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話語有沒有力量,人們愿不愿意聽。能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義、能展現真善美又能超越“地方性知識”的文化總有一股“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例如兩屆網球大滿貫冠軍李娜,她是亞洲和中國的驕傲,她精湛的球技、昂揚拼搏的精神和幽默的話語令世界觀眾折服,她是中國的形象大使和語言文化傳播使者。她是會用網球實力去講中國故事的人,是會用英語去講中國故事的人,是會用中國式的幽默去講中國故事的人,李娜的中國故事是真實的、生動的,也是“直指人心”的。一年一度的春晚正在飄揚過海,成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巨大平臺,它的主題就是要好玩、溫暖、真誠、振奮和傳遞青春的正能量,使中國節慶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直指人心”的力量。講中國故事,是向世界傳播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和諧理念,傳播中國和平發展的聲音,把一個真實的繁榮發展的中國介紹給世界,使中國語言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充滿內在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用國際通用規則講中國的故事,并不意味著中國總是游離于規則之外,僅僅扮演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角色,也并不意味著規則總由西方來主導、制定和裁判,中國每每呈現出邊緣者和“舉手機器”的角色,中國要努力去做國際通用規則的共同制定者和裁判者,使國際規則被中國所認同,使中國訴求被國際所關注、所接納[10]。漢學家是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軟資源,不僅使他們能聽懂我們、讀懂我們,而且還須使我們能夠聽懂他們、讀懂他們。這就需建構一個雙方不斷深化交往的平臺,有思想的碰撞、激蕩和領悟,不斷拓寬文化視域,增強情感力量,提升雙主體尤其是我們的國際化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知華派”能在新的互動中真正為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服務。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懷著強烈的求知欲,自覺意識到任何一次開卷,都是在主動擁抱新異的知識。另一方面,對于這種跨文化閱讀中的異質性,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具備深厚的漢學史知識,了解那些漢學家的言說背景,以便看穿他們的“洞見”與“不見”。
作者:李建軍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中亞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