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比中美飲食文化差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在5000年的華夏文明中,飲食文化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漢書•酈食其傳》有云:“民以食為天”則是其體現。日常與熟人寒暄時會問:“你(您)吃了嗎?”;對于優秀的作品常用“膾炙人口”來稱贊;甚至指責時也會用到“飯桶”這一字眼。不管是食材的選擇、食材加工(腌制、風干、發酵等)、烹飪方式(煎、炸、煮、燉、蒸等)、成型設計(雕刻、擺盤等)、口味調配(酸、甜、苦、辣、咸、鮮等)等,中國人民都研究得很透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文化,有些菜品底蘊悠長,甚至可以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的代表。相比而言,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僅230多年,其飲食文化的歷史長度遠遠不及中國。而且由于受到早期移民(美國清教徒和拓荒者)的影響,傳統美國菜的特點是“粗獷實在”,使用新鮮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劑、調味劑,盡量保持原汁原味,烹調的過程毫不拖泥帶水。無論是烤、煎、炸都沒有很復雜的做工,也不講究細火慢燉(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也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放在盤子里的食物講求的是讓人可以實實在在地吃飽。因此,將中西飲食文化進行對比并探究其差異背后的深層原因在跨文化交際層面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
2.1文化維度理論的研究背景1967年至1973年,霍夫斯泰德針對IBM公司進行了一次關于文化價值觀的調查之后,提出了關于衡量價值觀的四個文化維度: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Hofstede,1980)。但由于該調查問卷是以西方思維為基礎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后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彭邁克教授設計了一份包含非西方文化偏見的新問卷,在問卷中增加了華人價值觀的調查。他的研究顯示出另外一個維度,這種維度是以過去和現在為導向的。霍夫斯泰德也承認該維度的合理性,并為其命名為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將其納入文化維度的理論框架中,成為第五個普遍維度。
2.2文化維度理論的主要內容
2.2.1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社會比較松散,其成員們都著眼于依靠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重視自身的需要和價值。集體主義社會則結合緊密,成員清楚地區分“群體內”和“群體外”,渴望得到群體歸屬感。對比來看,美國社會多烘托個人英雄色彩濃重的人物,如“超人”“蜘蛛俠”等英雄角色。而中國社會則多頌揚為了集體和國家利益而犧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如、等因戰斗而犧牲的民族烈士。
2.2.2權力距離權力距離指一個社會、組織或者機構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在權力距離差異較大的國家,人們的行為方式也會隨之出現較大差異。而權力距離較小的國家,社會等級的差別不大。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結果顯示,亞洲國家大多數屬于高權力距離國家,如中國、韓國、新加坡等;而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則屬于低權力距離國家。
2.2.3不確定性規避不確定性規避是指一個社會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畏懼程度,以及通過措施、制度等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及模糊情境的傾向。霍夫斯泰德的調查表明,不確定性規避強的國家將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確定視為大敵,想方設法地加以避免,如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嚴格控制產品質量,他們不允許出現不確定性,而是讓一切運作都嚴格按照規則來完成。而不確定性規避較弱的國家和地區則很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2.2.4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從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可以體現一個國家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態度,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決策是受傳統和過去發生事情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受現在或將來的影響程度大。中國和日本都是典型的長期導向文化。兩國都非常重視文化傳統,尊重長者,不急于求成,著眼于長期發展。而在短期取向的國家,人們認為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如美國的企業非常看重季度和年度的利潤和績效,并通過短期的績效來評估員工的業務水平。
2.2.5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傾向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差異明顯。男性應表現得自信、堅強、注重物質成就,女性應表現得謙遜、溫柔、關注生活質量。而女性化傾向則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互相重疊,男人與女人都應謙遜、恭順、關注生活質量。在這個文化維度上,中國和英美都具有一定的男性化傾向。追求事業成功、強調物質主義,一直對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取得事業成功的形象大加推崇,甚至有很多人為了事業而忽略家庭和個人生活質量。
2.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中的中美文化差異根據霍夫斯泰德的四個文化維度和彭邁克的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理論,下表整理出中美兩國在五個維度上的排名。由上表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在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長期導向-短期導向這三個維度的排名差異較大。中國屬于集體主義為主,權力距離較高,長期導向最強的國家,而美國則是個體主義最強,權力距離較低,以短期導向為主的國家。而在另外兩個維度中,兩國的排名比較接近,說明在這兩個維度上差異不大,兩個國家都傾向于陽剛氣質和不確定性規避傾向較弱的國家。
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視
角的中美飲食文化差異下面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中差異較大的三個文化維度來對比中美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
3.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霍夫斯泰德認為集體主義文化重視團體意識,崇尚合作與分享,并懂得給他人保留面子;個人主義文化重視個人權力和責任,他們看重隱私并崇尚個人自由,善于并喜歡表達自我意見。中國人的宴席一般采用“共享”模式,賓客一般圍繞桌子團坐在一起,象征團圓和睦。美味佳肴都放在圓桌的中心,既能分享美食,也能增進感情。吃飯時則喜歡熱鬧與溫馨,常常一邊吃飯,一邊談笑風生,烘托出一種融洽的氣氛。這些都體現出中國人民的集體主義思想,強調“主合”二字。而西方的飲食習慣則與中國不同,他們尊重個人意愿,一般都采用“分餐”制,比起熱鬧的地方,他們更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享用自己的那份,在進食時非常注重餐桌禮儀,大聲談話會被視為失禮。他們認為這樣做不僅能尊重每個人的想法,也更加具有紳士風度,體現出“主分”兩字(徐竹青,2013)。從這些飲食文化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分別體現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兩個維度的差異。
3.2權力距離不平等現象在社會中是普遍存在的。霍夫斯泰德認為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包括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衡的接納程度(Hofstede,1991)。”權力距離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對不平等現象的接受程度高,反之亦然。具體來說,權力距離較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傾向于尊重權威,社會中普遍存在較強的等級概念;而權力距離較低的國家,人們崇尚的是獨立的價值觀,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自由,不主張特權和特殊地位,社會中等級概念較弱。在中國和美國的餐桌上,飲酒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適當的飲酒可以怡情,使宴席上的氣氛更加高漲。在中國的宴席上,往往會有“勸酒”這個環節,主人一般會勸客人多喝點,如果客人不喝或者喝得不多,主人就會不太愉悅,客人往往為了照顧主人的面子,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一杯接著一杯地喝。而在美國的餐桌上,喝酒主要是為了享受酒的美味,如果客人不想再喝了,可以用手掩杯來示意就可以了,強迫他人飲酒是非常失禮和不禮貌的行為。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數據排名顯示,中國是一個權力距離較高的國家,社會成員對潛在不平等的接納度較高,在受到來自地位較高人的要求時,即使自己不愿意,最后也會采取接受忍耐的態度;而美國是一個權力距離較低的國家,人們重視自我和他人的平等,所以不會強迫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強迫自己,對不平等的接受能力很低。
3.3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霍夫斯泰德認為長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維度是基于中國孔子的思想而誕生的,這種維度從孔子思想的兩方面來代表人們的堅持、節儉、尊重傳統等價值取向。長期取向維度的國家愿意為長遠回報不斷努力,家庭中遵守長幼次序;在短期取向維度的國家,社會成員希望付出的努力能最快地看見成效,不愿意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家庭中并不十分看重長幼次序。在中國的用餐禮儀中,座次的主席要讓年長者、輩分高的人來坐,末席是年齡小、輩分低的人來坐,座位的編排是以尊重年長者、輩分高的人為根本原則;而美國在用餐禮儀中,主人和客人一般相對而坐,并沒有嚴格地尊重年長者的規定。從這種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可以體現中美兩國在長期-短期維度上的差異。中國屬于長期維度為主的國家,社會成員尊重年長者、輩分地位高的人;而美國屬于以短期維度為主的國家,長幼尊卑的意識很淡薄,并不會刻意對長者進行特殊對待。相反,過分地照顧年長者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因為他們并不希望在他人的眼中是老人這個身份(饒紀江,2005)。
4.促進中美飲食文化交流與發展的建議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型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那么,基于這種文化模型,在促進中美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每個國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比如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價值維度國家,美國則是典型的個體主義價值維度國家,這兩個國家文化模式的差異也充分體現在兩國的飲食文化中。但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能太過絕對化,因為中國文化并不完全表現為集體主義取向,也存在類似個人主義的傾向;美國雖主張個人主義,但是也存在合作與相互分享的意識。認識到這一點,能幫助中美兩國在一個更客觀的心態下互相了解和學習,更好地促進飲食文化交流,減少因缺少對對方文化的理解而帶來的思維偏見和文化沖擊。其次,事物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也是這樣,思想反映到飲食文化中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在逐漸地發生改變,在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為框架的基礎上,我們也不能僅僅以靜態的眼光看待文化變遷,要以與時俱進的目光來看待飲食變化的變遷,保持積極促進兩國飲食文化交流的意識。最后,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中美兩國因為文化的差異,其中一定會存在某些交際障礙。我們要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通過相互了解,立足于人類文化的長遠發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作者:施琪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