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研單位協同創新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組建育種攻關協作組,培養學科帶頭人,發揮創新平臺作用,引進高水平人才等促進協同創新的做法和成效,歸納總結出4種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通過對其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進一步搞好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實踐;組織模式;思考;省級農業科研單位
省級農業科研單位是地方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肩負著本省范圍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重任。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提高農業科研院所持續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1]。近年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要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1主要做法
1.1根據科研發展規劃和項目具體任務,吸納相關學科人員組建育種攻關協作組農業新品種選育研究歷來是山西農業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圍繞山西省優勢和特色作物,組織全院從事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生物技術、土壤耕作、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等研究領域的科研力量,組建了玉米、小麥、棉花、雜糧等主要作物的育種攻關協作組,采取聯合院屬大豐種業、強盛種業、科萌種業等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企業,統一研究方案,統一育種目標,共享優異育種材料,實行首席專家負責,成果產權歸屬研發單位的管理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有53個品種通過國家審(鑒)定,比“十五”期間增長了60.6%,有317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占全省審定品種的65%,72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農作物新品種年推廣面積達到267萬~300萬hm2,占全省良種面積的60%~70%,年增產糧食10億多kg。
1.2加強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鍛煉,造就一批協同創新青年骨干力量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是科研單位未來發展的希望,加強對45歲以下青年科技骨干的培養鍛煉顯得尤為重要。從2009年開始,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啟動了農作物育種工程資源創新研究課題,對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從事本專業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員給予支持,給他們壓擔子,創造一個獨立主持課題的機會[2]。同時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定向培養、追蹤考察、動態管理、擇優任用的辦法,立足本崗位工作需要,選派到國內有優勢的高校或科研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短期學習或合作研究,促進研究水平的提高。派出期間由院、所給予2萬~5萬元的經費資助,返回后由院拿出專項經費立項支持,進行強化鍛煉,在第1期確定的166名培養對象中,現已有80%的人成為省部級研究課題的主持人。經過連續多年的培養,全院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主持課題比例達到70%以上。
1.3充分利用科研條件平臺資源,組建協同創新團隊,開展共性技術協同攻關,不斷提升創新水平近年來,充分依托院屬單位現有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庫等科研條件平臺,組建了10個省部級重點創新團隊,通過開展共性技術協同攻關,使得協同創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如依托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省級重點實驗室,組建的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省級科技協同創新重點團隊,與國內外有關單位合作,在土壤學科方面承擔著6項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及10余項山西省各級項目,獲得5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承擔的“中國-聯合國合作非洲水行動:非洲干旱地區干旱預警機制及適應性技術合作”項目,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受到聯合國規劃署的表彰。依托農業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組建的果蔬病蟲害綜合防控協同創新重點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協同攻關,制定了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研發集成了北方果蔬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為果品蔬菜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1.4通過與國內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取長補短,組建科研聯合體本著“優勢互補,協同共贏”的原則,積極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緊密聯合,吸納在該方面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創新力量,努力打造強強聯合的協同創新群體。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利用多年在大豆雄性不育系研究方面的基礎和成果優勢,積極與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阜陽農科所等單位協作,在雜交大豆多媒介‘三系’繁制種技術方面,實現了較大面積繁制種平均產量達1249.5kg/hm2,雜交種增產可達30%,受到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部國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專家蓋鈞鎰為首的驗收專家組的高度評價。山西省農科院作物所與電子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合作,自主研發的抗小麥白粉病和條銹病新基因被國際基因命名委員會于2009年正式定名,其載體品系先后被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內外20余家研究單位引進和應用,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產生了重要影響。
1.5積極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培養壯大自己的研究隊伍加強農業國際合作交流是培養農業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3]。通過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采取“項目+人才”為主導的引智方式,積極探索項目與人才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人才引進機制,形成“以業聚才”、“以才興業”的良性循環機制。2010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先后從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聘用11名世界級知名專家,進行短期合作研究,省財政對每個項目補助50萬元。這些項目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研究水平,而且培養了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的科技人才。
1.6加強與科技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實現農業科研成果與市場和農戶的有效對接,加速成果的推廣應用為使現有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求成果持有單位在立項和推廣轉化過程中,要積極與科技型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以及其他技術接納方溝通聯系,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自責任,確保技術成果與農戶的零距離結合,加速成果的推廣應用。如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依托新絳縣忠東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平遙喜村洪康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單位,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的推廣,通過技術人員整合、示范樣板帶動,減少了盲目引種風險,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和廣大社員的經營收益。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通過與旱地農業研究中心、中北大學、山西精準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等進行研究協作,研發出秸稈育苗缽綜合配套應用技術體系,在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生產和困難立地條件下的造林及生態恢復等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應用,創造了秸稈等有機物料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2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選擇
2.1“研究院所本系統內部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之間合作,組建聯合攻關協作組”模式,不斷提升應用技術研發的創新水平省級農業研究院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整體,由于同屬一個一級法人或獨立法人,在本單位本系統內部進行學科的重組、人員的調整,儀器設備資源的共享,較不同單位之間要相對容易一些,便于組織協調管理。因此,通過實施本單位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可根據預期目標任務,選好學科帶頭人,按照任務相對獨立、人員自由組合、成果利益共享的原則,組織本單位的科研力量,組建聯合攻關協作組,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權威和組織管理才能以及參與協作各方的優勢,達到最大限度聚集人才、資金、科研條件等方面的資源,加快學科的重組建設進程,發揮協同創新各方的潛能,不斷提升應用技術研發的創新水平,達到協同創新的預期目標。
2.2“省級農業科研單位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模式,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究,確保科學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單位,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實驗條件和一流的管理水平,通過實施國內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項目,加深彼此聯系,充實合作內容,充分利用國內外高校人才資源和科研設備的優勢,一方面,培養和鍛煉省級農業科研單位青年科技人才盡快脫穎而出,另一方面,緊緊瞄準國內外同行科學研究的態勢,準確掌握先進科研儀器設備的使用,提高分析解決實驗過程中的技術難題能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研究起點,不斷充實和提高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水平,確保科學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2.3“省級農業科研單位與省市縣鄉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協作”模式,加快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進程通過實施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項目、星火計劃項目、農村技術承包項目等形式,積極與省市縣鄉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盡快將成熟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與農業生產主體相對接,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職責,科研單位負責成果和技術的研發配套,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負責技術的組織宣傳和技術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的技術生產管理標準,引導社員科學生產,企業負責銷售,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同時建立責任風險共同承擔、成果利益共同分享的機制[4],強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科研成果的中試和推廣轉化方案,加快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進程。
2.4“產學研用合作”模式[5],推動農業科技區域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對于國家重點科研計劃、行業科技專項、產業技術體系專項等全國層面的大范圍大規模合作項目,可根據創新總體目標,集聚科研、教學、企業和生產應用單位資源,依據各協作單位的研究強項、人員素質、試驗條件等分解研究內容,組建跨地區、跨單位、跨專業的科研協同創新團隊,最大程度地發揮區域內科技資源優勢,努力形成以任務促創新,以創新促成果,以成果促效益,真正使科研協作團隊成為集研究、示范、推廣、效益的完整利益整體,為合作企業和生產應用單位創造社會價值,推動農業科技區域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各方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形成凝聚力強的創新群體。協同創新主體方由于在政策、經費、條件配置及團隊負責人的學術水平、組織能力、合作項目級別等方面的差異,在組建協同創新團隊過程中,常遇到整體創新能力強的團隊和知名度高的人員參加的積極性不高,勉強同意參加合作的團隊也由于各自掌握的資源材料和研究基礎整體配置不對等,而實際投入合作的時間精力有限,造成協同創新團隊的組建、調整和協調困難,導致創新團隊“水平低”“、小作坊”。協同創新缺乏有效的多學科融合、多團隊配合、多技術組合的創新體制和機制[6-7],難以真正融為一體。
3.2協同創新團隊領軍人才缺乏由于省級農業科研單位高水平領軍人才嚴重短缺,現有高水平人才又很難留住,使得協同創新團隊缺乏核心人物,不能真正形成團隊優勢。
3.3協同創新的激勵制度沒有真正形成績效分類評價制度不夠健全[8],從事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的科技人員的績效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科學,使得部分研究人員寧愿當小課題的主持人,也不愿意參加大型科研項目的協作,單打獨干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協同創新的激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4對策與建議
4.1加強協同創新制度建設協同創新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創新效率的發揮和創新水平的提高[9]。因此,需要積極探索不同協同創新模式下的團隊組織管理方式、科技人員聘用制度、高層次人才吸引和培養制度、創新目標監督管理審議制度、項目風險共擔資源信息共享機制、知識產權管理以及成果利益分配獎勵管理制度和辦法,通過項目、資金和政策引導,為協同創新團隊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氛圍和制度保障。
4.2優化適宜協同創新領軍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國內外高水平研究人員的引進,制定切實優惠的政策吸引高學歷、知名度高、學術水平高的客座研究人員合作研究,支持和鼓勵省級科研單位開展項目合作研究、人才交流、技術引進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進一步拓寬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領域[10];同時,要穩住現有高水平人才,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中青年科技創新骨干,盡快形成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核心層。
4.3完善省級公益一類農業科研單位科技人員創新激勵機制在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省級農業科研單位整體劃為公益一類,由于省財政對公益一類科研事業機構的資金使用有嚴格的限制,導致科研單位內部一些必要的獎勵政策無法兌現。建議出臺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11],對協同創新過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進入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科技人員,通過市場去評價,按照國家的相關獎勵政策去執行;對于服務社會公益性的研究人員,由社會第三方對其進行社會貢獻評價,并配套相應的津貼待遇,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協同創新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田興國,蔣艷萍,呂建秋.協同創新是農業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徑[J].農業科技管理,2013,32(1):57-59.
[2]伍冠鎖.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高學歷青年人才現狀分析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3,32(2):94-96.
[3]張春芳.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對山西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意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3(2):48-55.
[4]韓強.農業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3(5):15-19.
[5]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6]姜濤.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分析與展望: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展望,2012(3):48-51.
[7]歐金榮.農業知識源頭創新的理論構建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55-59.
[8]鄭國棟,黎冬明.加強江西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制度建設[J].科技廣場,2012(12):50-53.
[9]葉仕滿.協同創新:高校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選擇[J].中國高校科技,2012(3):16-19.
[10]張春芳.引進國外高端人才對山西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意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48-50.
[11]劉東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學術交流,2008(8):183-185.
作者:王和平孫振程慧祁海萍賈運榮王卉古兆明 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