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協同創新過程中圖書館的戰略定位
實施“2011計劃”,推進協同創新,既是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又是協同創新體聯合行動的系統工程。[7]為躋身“2011計劃”之列,國內各高校都積極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氛圍,充分釋放人才、信息、資源、技術等方面的活力,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廣泛集合、多元異構、開放資源和創新力量。協同創新是將“政、產、學、研、用”各創新主體要素進行系統優化、協作創新、以知識增值為核心進行無障礙整合流動的過程。當協同創新模式、協同創新中的知識形態、知識交流與知識處理機制發生著深遠變化,以及科研工作流的關鍵知識瓶頸發生深刻變化時,由此,呼喚新型知識聯盟模式的出現。而作為高校知識和信息集散中心的圖書館,如何將自身納入協同創新的軌道,將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轉化為支持以政府、高校、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協作學習、協作研究,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的多元異構知識協同交互分析利用與交流的新型聯盟,將成為一種戰略態勢。
2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
2.1聯盟網絡“2011計劃”主要調研起草人之一、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強調:“2011計劃通過瞄準更深層次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來設計,不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而且涉及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這樣一個平臺找到深度契合點,轉化成生產力。”因此,“2011計劃”實質是通過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換、共享、集成,實現知識增值。如果說傳統的圖書館聯盟是圖書館之間通過合作協議建立起來的聯合體,那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則是在政府和市場適當參與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以提高創新能力與實現創新戰略目標為導向,通過知識獲取、轉移、組織與運用等促進知識的流動、共享與協同,增加各創新主體的知識存量,從而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聯盟網絡(如圖1所示)。
2.2聯盟路徑“2011計劃”的目標追求在于提升高校集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在其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基于信息檢索與獲取的傳統信息服務已無法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對各類資源的知識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為科研過程的數據挖掘、信息分析、知識創造提供知識型產品的服務新模式。圖書館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服務模式及路徑,在“2011計劃”建設的背景下,通過知識聯盟使知識資源的視角,從點拓展到條線、塊面和區域;使知識服務和知識管理,從孤立的點轉移聚焦于條線的交流、塊面的聯系和區域的互動,以實現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的路徑選擇。“2011計劃”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面向各類高校,廣聚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地方政府甚至國際社會的創新力量,形成多元開放動態的組織運行模式。筆者通過對“2011計劃”的目標追求及其運行模式的戰略性梳理,提煉出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的3個路徑點。即圖書館聯盟→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聯盟→企業、市場;圖書館聯盟→政府、其他(如圖2所示)。
2.3服務匹配協同創新是一個基于知識及其動態分析處理的科技創新過程,其涉及到知識、資源、行為、績效的全面整合。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的匹配度是影響績效的重要原因,聯盟內知識、資源、行為的匹配度都將影響到創新績效的高低。整合能否實現取決于聯盟內不同要素的互動和匹配程度。因此,圖書館如何利用強大的信息交流工具與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知識服務能力及知識服務專家隊伍,與“政、產、學、研、用”創新主體和需求特征進行有機匹配?筆者根據上述3個服務路徑(如圖2所示)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承擔的不同作用,深入分析其需求特征,通過知識節點進行匹配,并規劃出可能存在的服務方向,以求提供一系列深層次加工后能匹配的知識增值產品(如下表所示)。
3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實踐研究
3.1構建大氣科學知識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在江蘇省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聯盟工程建設項目(JALIS)支持下,歷時兩年完成了大氣科學知識庫的建設。該庫對大氣學科資源進行組織、揭示和整合,共錄入數據21萬條,構建了11個子數據庫。
3.2重點開展大氣科學學科服務筆者在“高校‘學科特區’的學科服務路徑選擇以大氣科學‘學科特區’為例”一文中提到“考慮到該館的實際人力資源,以及學科服務在該館還屬新興服務,需要一個不斷嘗試、探索,并與用戶需求逐漸磨合和對接的過程。”因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依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嘗試先以大氣科學學科為切入點,結合大氣科學三類用戶群(學習類群體、科研類群體、決策類群體),重點優化學科信息資源、強化學科信息素養、嵌入學科信息服務、深化學科戰略情報。
3.3圖書館-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真切感受到單憑一館之力已很難滿足協同創新中高水平知識結構用戶的特色化、個性化、一體化的知識服務需求。如何以圖書館聯盟作為主體,將各個成員館的知識資源進行整合,深入挖掘,針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知識增值服務?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牽頭的“南京江北區高校圖書館聯盟”由此悄然誕生。該聯盟匯聚南京江北地區各高校圖書館,利用區域地理優勢和聯盟資源優勢,實現一館辦證,各館通用;一館有求,多館響應;一館咨詢,多館服務;本館不足,他館來補。
3.4圖書館-企業知識服務聯盟近兩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分別與南京市、興化市、寧波市及無錫市的多家企業簽訂了知識服務合作協議。協同創新過程中,該館通過提供知識服務得以體現與企業的知識聯盟:(1)在企業技術和管理創新過程中,主動推送科技文獻服務、專利信息服務和動態知識服務。(2)在企業技術成果、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提供關于科技成果加工、檢索與轉化及科技咨詢、技術推廣的科技成果服務;科技查新服務;專利分析和科研評估服務。(3)在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提供市場情報服務;競爭情報分析和評價服務。
3.5圖書館-政府機構知識服務聯盟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分別與江蘇省氣象服務中心和寧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簽訂知識服務聯盟。前者隸屬于江蘇省氣象局,主要承擔氣象災害防御、公眾氣象服務、行業與專業氣象服務等公共氣象服務工作;后者隸屬于寧波市科技局,主要從事科技、經濟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等相關社會公益事業。作為國內收藏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圖書館,與上述機構聯盟,一方面集資源與技術優勢擴大氣象信息共建共享的范圍;另一方面以“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為支撐,推進該校的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并加強與學校氣象行業專家、學科專家的聯合,提高專業化知識服務能力,提供知識交流服務。
4協同創新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的思考
從聯盟網絡(如圖1)和聯盟路徑(如圖2)可知,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聯盟實現的核心是基于群體創新的知識服務模式。而從實踐中可看出,該館更多的是嵌入式參與協同創新某單一主體中為其開展知識服務。但是,基于協同創新的圖書館知識聯盟是集跨領域研究人員、信息內容和分析過程有機融匯起來的價值創造過程。它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螺旋式進化的、階段性漸進的過程,需要“政、產、學、研、用”的通力協作聯盟。毋庸置疑,后續研究更需結合宏觀和微觀層面來思考。(1)在協同創新大環境下,如何組建國家層面(以CALIS為典范)、區域層面(以JALIS為基礎)的協同創新知識服務聯盟并確保其可持續性發展。(2)為實現協同創新過程中知識服務增值、知識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的共享、交易和協作,構建支撐“政、產、學、研、用”的新型多元知識協同交互平臺成為必要。(3)建設協同知識服務的靈活管理機制,評估協同創新過程中的知識服務能力。(4)基于協同創新,圖書館僅作為保存機構將現成的數據集中存儲到機構知識庫進行長期典藏是遠遠不夠的,集搜集獲取、整理提煉、組織存儲、評估分析、開發、轉化再利用等一系列過程為一體的科研數據管理才是關鍵所在。
作者:聶峰英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