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戲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閆春燕單位:江蘇省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部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在進大學之前,便已經過了文、理、藝術的分科,使其在認知能力培養最重要的時期,綜合素質的培養計劃為題海所湮沒,從家長到學校,只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入大學之后,由于專業劃分細致,而且壁壘森嚴,學校在培養學生成為專門人才的過程中,又忽視了學生的藝術和人文素質教育。隨著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的失衡所引發的人類危機的頻繁出現,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我國高等教育這種“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輕素養”的教育偏向提出了質疑和思考。20世紀末,我國高等學校傳統辦學模式遭到了急劇的變化和社會需求的挑戰,素質教育的命題應用而生。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標志著素質教育這個嶄新的辦學理念已經被提升為國家意識。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標在于“立人”。
這里的人,指的是是豐富、完滿、富有創造力的人,而不是像馬爾庫塞所說的“單面人、”和“機械人”。大學的目的不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機器”,而是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戲劇是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是一種融文學、舞蹈、音樂、美術、造型、表演多種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承載著人類悠久的文學傳統和豐富的舞臺實踐,積淀了深厚的理論體系,并且開始從舞臺走入生活,成為離人類生活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也成為最便捷、最適當的人文素質教育。正如有的學者提出的“戲劇教育對于人們的綜合素質、自我表達能力,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以及社會活動的能力,對于培養人的個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途徑。”①2006年3月8日教育部辦公廳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該方案明確提出把《戲劇鑒賞》列為大學生藝術限定性學修課程之一,對于戲劇教育在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文件的形式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為了進一步完善戲劇教育教學體系,更好發揮戲劇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切身體會,談一談對當代大學戲劇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本人于2008年開始在本校開設戲劇鑒賞課程,至今已有3年,選課人數累計逾千人。在這門課的初期,采用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即在課堂上主要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戲劇藝術的審美特性、發展歷史以及藝術流派等基本知識,并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闡述。幾個學期的教學下來,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固然有其優點,比如信息量大,可以使學生系統了解戲劇藝術的發展脈絡,掌握一些戲劇欣賞與評論的一般方法與途徑,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內容上,偏重于對“戲劇史”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而這些知識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從諸多的教科書中獲取,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特性,因而不能完全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戲劇藝術的“文學性”,忽視了戲劇藝術的“舞臺性”。人為割裂了戲劇藝術的多維性,從而使戲劇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授課方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激發出他們的內在潛能。鑒于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圍繞著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對戲劇教育課程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和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說來:
一、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努力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當中來。在講解具體的戲劇作品時,不僅僅是由老師來講解劇本主題,分析人物性格,還要充分發揮戲劇藝術的特性,讓學生來“演”。戲劇不像其他敘事文學那樣通過故事的敘述啟發讀者的生活想象,而是通過充滿戲劇性的人物關系、戲劇動作、戲劇場面來展示生活情境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戲劇是場面的藝術。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戲劇作品時,要適時抓住劇本中那些“戲劇性”的地方,讓學生通過“扮演”來了解劇本的場面配置和調度技巧,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劇作深刻的思想內涵。比如在講解曹禺的名作《雷雨》時,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演出第一幕中周樸園逼繁漪喝藥的那一場戲,就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結合戲劇藝術的特性,貼近學生的生活。戲劇藝術區別于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綜合了語言和形體,是人和環境的結合,戲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的知解力,學會用適當的言行來表現自己。”
②人生大舞臺,舞臺小世界。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種場合表現自己。通過戲劇教育使學生在不同場合學會適當、恰當地表現自己,是戲劇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紐約大學戲劇學教授理查•謝克納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戲劇研究,開始從人類行為和儀式本身去研究戲劇表演,提出了“人類表演學”的概念,并且已經在西方國家引起強烈的反響。該理論認為,表演是恢復和解放人類天性,塑造人類自我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應該讓戲劇文化走出劇場,讓戲劇表演融入到學生的整體生活中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的主渠道是去人才市場求職應聘,而求職應聘的最后一道門檻是用人單位的面試。面試的本質,就是通過當面交談測試求職者的當眾表演能力,并依據其表述考察對象的綜合素質。在戲劇課堂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這樣類似求職面試的鍛煉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的面試場景進行情境設計,分角色合作表現各種面試情境,體驗面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景,提供臨場應變能力和面試處理技巧,使戲劇教育與學生日后的求職面試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的發揮戲劇的育人功能。
三、在課程的考核上,改變之前的以學生撰寫論文為主的考查方式,改為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戲劇實踐活動。戲劇的真實生命在于舞臺,采用這樣的考查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檢查學生的戲劇素養,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之前戲劇鑒賞課程主要采取的考查方式是由老師出一個題目,然后讓學生來撰寫論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去完成這個作業,論文質量不高,甚至出現了很多雷同的內容。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嘗試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戲劇的實踐活動來感受戲劇藝術的魅力。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指導他們進行戲劇的自編、自導、自演。在這個過程中,既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可以在編劇、導演、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使自身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較大的提升。
總之,當代大學戲劇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探索戲劇教育的有效模式,發揮戲劇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