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西方文化中對“13”的禁忌及其原因
西方人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避之如災難。比如,建筑物會去掉13層編號;醫院不開設13號病房;飛機、火車等都沒有13排和13座;重大的事情都不選擇13號進行。尤其是當13與星期五這個同樣被西方人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聯系在一起時,就成為了“黑色星期五”。在日耳曼語和羅曼語兩個族系國家的中,黑色星期五被很多人認為與不幸運、不吉利聯系在一起的日子。對數字13的恐懼也已經給出了科學的名字:triskaidekaphobia“恐十三數癥”。其實數字本無好壞、褒貶、吉兇之分,數字禁忌往往是出自民族變遷的歷史以及隨之帶來的諸如信仰、風俗以及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等影響,這些復雜的因素共同導致了數字文化禁忌。“13”在西方世界成為不吉之兆的歷史,起源于中世紀,也是宗教的產物。《圣經》中記載,耶穌門徒猶大為了30個銀元而將其老師出賣,最后致使耶穌被釘死于十字架。耶穌被捕前夜,正好是猶太人的逾越節,為了共度節日,耶穌召集他的門徒們共進晚餐。在此席間,猶大正好坐在第十三個座位上。出于這個宗教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基督教徒就把對猶大出賣恩師的仇恨發泄到數字“13”之上。這一記載也在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中有所體現。此外,在西方,數字“13”作為不祥之兆還與北歐神話中納維亞地區的神話相關。這里面說,在一次天堂為紀念陣亡的戰士靈魂而舉辦的宴會上,來了12位神,可是之后兇神羅基又突然出現,將災難帶給了給眾神。先是奧丁之子巴爾德死去,接著其他神也一蹶不振。以上兩例,說明了西方世界數字“13”禁忌的來源。
在英國最早期關于數字13的記錄是出現在1869年亨利薩瑟蘭愛德華茲的羅西尼傳中,羅西尼死于11月13號,星期五。如果這是真的,像許多意大利人,他認為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十三是個不吉利的數。在1907年,湯瑪斯W勞森’著名的小說Fridaythethirteenth也對這一迷信說法起到了一定的傳播作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肆無忌憚的破壞者利用黑色星期五制造了華爾街恐懼。與13號星期五這一迷信相聯系的傳說也可追溯到20世紀,故事發生在1307年10月13日,數百名圣殿騎士被菲利普四世逮捕,這也在丹布朗的2003年的小說《達文西密碼》史提夫貝利“圣殿騎士”和約翰J.魯濱孫的1989的作品BorninBlood等多部作品中得到體現。根據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壓力管理中心和恐懼研究所所的調查,在美國大約1700wan到2100萬人由于害怕這一天受到影響,使它成為最恐怖的一天。有些人是因為恐懼這一天,而避開正常工作,航班甚至下床。據估計在這一天,美國在經濟上會有8千萬到9千萬美元盡管如此,達美航空和大陸航空公司都表示,他們的航空公司沒有受到任何特別明顯的影響從上不難看出,除去宗教文化和神話傳說的影響,社會價值觀念也會影響人們對數字的看法。有些西方人討厭和回避數字“13”只是因為受社會整體價值觀念的影響。當我們問他們為什么討厭數字“13”時,他們自己也不能很清楚的說明原因。就好像中國人認為“250”代表的是“愚蠢,混沌”,究其原因,也不一定能夠很清楚的闡明。
二、理解數字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速度的加快,世界正一步步朝著地球村的方向發展。這極大地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國家、民族、地區之間在政治、文化、科技、貿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也日益頻繁。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拉近了時間和空間距離,但由于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取向以及社會風尚等對語言文化方面的影響,仍然給跨文化交際帶來諸多障礙。因此,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學習與語言有著密切聯系的文化。對于數字文化,雖是司空見慣,但它時刻都在影響著人的社會行為。了解和學習西方數字禁忌,可以使我們把握中西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在文化交流中學會尊重,規避誤會與矛盾,進而和諧相處,愉快溝通。
中國人經常將數字“4”看作不吉祥的數字,因其諧音于漢字“死”。緣于此,很多人在篩選電話和車牌等號碼時都嚴格避免尾數為“4”的號碼,尤其要躲避“14”(諧音“要死”)或者“514”(諧音“我要死”)以及44、444、4444等連排數字。在一些俗語里,數字“4”經常與“3”連在一起,構成具有貶義色彩的詞匯,比如不三不四、香三臭四、橫三豎四等等。但是,西方世界卻對數字“4”非常喜愛和崇拜,都覺得這個數字象征著公平的價值和正義的力量。同樣的,數字“13”在中國也沒有像西方一般的貶義,甚至包含著一定的褒義,比如,北方戲曲和曲藝中的“十三轍”在押韻中經常運用,《詩經》《易經》《論語》《孟子》等儒家傳統經典系列著作也被統一命名為“十三經”。數字是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的語言,承擔著計數和計算的功能。除此之外,數字還承擔著許多文化信息,被廣泛用于民俗語言之中,反應這一個民族的文化。通過電影《黑色星期五》,我們不難看出數字所承載的文化功能。研究數字文化,有助于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寬視野,促進跨文化交流。此外,數字本身并無兇吉之分,任何大喜大悲之事都可能與同一個數字相聯系。不同民族對不同數字的篤信和忌諱,只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并無科學依據。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態度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同時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各種矛盾。
作者:謝淑卿 馬麗麗 單位:保定廣播電視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