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高校新聞專業文學教學改革范文

高校新聞專業文學教學改革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新聞專業文學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新聞專業文學教學改革

文學課是國內大多數高校新聞專業都要開設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在國內高校新聞專業多從中文系分出,在課程設置上與中文專業有較多的“姻親”關系,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新聞專業的學生要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文學課的開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其語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高校新聞專業文學課的教學現狀來看,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探索一條適合新聞專業教育的文學課教學之路。

一、新聞專業“文學化”誤區與新聞專業文學課的定位。

近十年來,我國新聞教育持續升溫,大小院校紛紛成立新聞傳播方面的院(系)、專業,“全國設有新聞類院系的高校由1999年前的66所100多個專業點,增加到2006年的460多所661個專業點,在校生達到13萬多人,幾乎接近目前全國新聞界持有記者證的人數”。①大多數新成立的新聞專業(特別是小院校)都是依托于原有的中文專業而建,很多新聞專業教師是由中文專業教師“改行”而成,在課程設置上則具有濃厚的中文專業特色,文學課、漢語課在課程設置中占據了很大比重。“一些新聞院系的新聞學教師和新聞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學的理念、文學的思維方式來從事新聞學教育,新聞學教育變成了‘文學教育’。例如,在一所師范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的一份教學方案中,該專業畢業所需學分為163學分。其專業系列課共分為四大系列,其中,中國語言文學系列的應選學分為43學分,占專業系列課的68%,占整個畢業所需學分的26%,其比例不可謂不大。”②新聞專業“文學化”的誤區導致一些院校(特別是小院校)新聞專業特色不突出,而成為中文系的附庸。可見,要使文學課在新聞專業教學中據有一個合理的位置,避免新聞專業“文學化”,必須明確其在新聞專業教學中的定位,那就是,文學課在新聞專業教學中應屬于文化基礎課,是對專業課程的必要的補充與輔助,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新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其文學欣賞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同時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在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文學課的課時總量一定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將中文專業文學課的教學模式套用在新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上。在中文專業中開設的文學課的課時量,在新聞專業教學中要大大壓縮,同時在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方面必須進行改革,形成適合新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體系。

二、新聞專業文學課的命名與教學計劃和大綱的修訂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基本沒有專門針對新聞專業文學課而制訂的正式的教學大綱。大多數院校新聞專業所開設的文學課程均沿用中文專業文學史教學大綱,其課程命名也是套用中文專業文學史課程的名稱,即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這些課程教學大綱的對象一般都是中文專業學生,由于中文專業與新聞專業在學生培養目標上的差異,對中文專業文學課教學大綱的套用是否適合新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是存在很大疑問的。陳思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前言>》中討論了當代文學史教學的三種對象和三個層面:“在對全日制中文專業的大專生、非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和成人教育的中文專業學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學中,可以突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講解,讓學習者充分感受到現代漢語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從審美欣賞的層面上領悟現當代文學的存在價值。熟讀作品,理解作家,能夠如數家珍地舉出上百篇現當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學史知識,應該說就已經達到教學的要求。對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中文專業的本科學生來說,光讀作品當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這百年來整個文學發展的過程及其經驗教訓,掌握中國知識分子的整個追求、奮斗和反思的大致歷程,雖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但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層面上的學習、感受、探討,對現代知識分子人文傳統的繼往開來,薪盡桂傳,則可以作為中文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深入思考的問題。”③這對于高校新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很有啟發。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其學習文學課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到現代漢語文學創作的魅力所在,從審美欣賞的層面上領悟現當代文學的存在價值”,在提高其文學欣賞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其寫作、言語表達、審美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而對于文學發展的歷史的把握與理解是很次要的。按照這種理解,新聞專業文學課的教學應當是作品教學。因此,我們在教學計劃的修訂中,將以往這些冠之以“文學史”的原中文專業的課程重新命名,代之以“作品選講”,即《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講》、《外國文學作品選講》。

課程名稱的變化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教學重心的轉移,它也帶來新聞專業文學課教學的系統性變動。首先是教學課時量的縮減。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例,按照中文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文學史的教學,它需要開設三個學期,200個學時左右,在我們新聞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進行作品教學,只安排了一個學期,72個學時。其他如中國古代文學,由中文專業的四個學期的課時量縮減為一個學期72學時,外國文學的課時量計劃為54個學時。課時量的大幅度縮減既突出了新聞專業課的教學地位,突出了專業特色,同時又保證了新聞專業文學課教學目的的實現。

其次是教學大綱的制訂。新聞專業文學課應該制訂適用于本課程的、適合本專業特點的教學大綱,而不應與中文專業文學課相混淆。由于將新聞專業的這些文學課程命名為“作品選講”,因而在教學大綱的制訂中,對于作品的遴選與確定是關鍵所在。表面上看,“作品選講”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對選講哪些作品有更多的主動權,可以以自己的興趣、喜好、價值觀念等選擇作品。但是,教學大綱的制訂是要求具有穩定性的,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系統的、便于操作的教學及評價體系。因此,在制訂教學大綱時,必須要求將學界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納入大綱,而不能僅僅以個人好惡為標準,而且這樣也便于教師選擇教材。以我們制訂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講》教學大綱為例,依據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精選》及《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在現代部分我們選擇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燈下漫筆》(魯迅),《鳳凰涅槃》(郭沫若),《駱駝祥子》(老舍),《家》(巴金),《邊城》(沈從文),《圍城》(錢鐘書),《金鎖記》(張愛玲),《雷雨》(曹禺),《再別康橋》(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八首》(穆旦);在當代部分選擇了《百合花》(茹志鵑)、《受戒》(汪曾祺)、《永遠的尹雪艷》(白先勇)、《陳奐生上城》(高曉聲)、《愛,是不能忘記的》(張潔)、《茶館》(老舍)、《回答》(北島)、《致橡樹》(舒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懷念蕭珊》(巴金)、《我與地壇》(史鐵生),以作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些所選擇的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作品選教材中也基本都被選錄,具有相當的權威性。

三、新聞專業文學課作品教學的特點

由于將新聞專業文學課定位為作品教學,因而必須把握文學作品教學的特點。文學作品教學的特點首先在于

其開放性。文學作品的讀者接受過程充滿了能動性,對于同一部(篇)作品,不同的人生經驗、不同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價值標準等會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在閱讀注意點、作品闡釋、審美體驗等方面會有很大不同,所以才會有“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文學作品是具有開放性的文本,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不能坐井觀天、畫地為牢,而應挖掘其內在的豐富性、復雜性。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界對于語文教育的理解的逐漸深入,這種開放性的觀念已經這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得到了體現,從而打破了傳統的僵化的語文教學體制。在教育部制訂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教學有著明確的建議:“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在大學階段,由于學生經驗的增長、視野的擴大、學識的進步、心智及情感的臻于成熟,其對于文學作品的學習更應具有開放的眼光、豐富的視角、多層次的解讀。

其次是文學作品教學的美育性。審美是作為藝術的文學作品的本質屬性,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美包含理性與感性兩個層面。理性的美是由作品深刻的思想所煥發的知性魅力,感性的美來自于對作品豐富的情感、深遠的意境、飛揚的文采、精巧的結構、曼妙的韻律等多方面的愉悅體驗。因此,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美育作為教學的重心,對作品的美有全方位、深層次的把握,引導學生從理性、感性的層面對文學作品的美進行深入的感受、理解,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逐漸提高,更能夠以美育為出發點,豐富其心智,陶冶其情操,凈化其心靈,提高其品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大有裨益。

其三是文學作品教學的情感滲透性。文學作品的重要特點之一就在于它是作家用文字符號對社會生活進行的藝術化、形象化的表現,其間貫注著作家強烈的情感。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④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⑤文學作品的創作根植于作家的情感,對于文學作品的接受首先是情感上的濡染而非先入為主式的判斷。因此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應當以情感為先導,營造濃郁的課堂情感氛圍。教師在授課時應有情感的高度投入而不能隔靴搔癢照本宣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做到以自我情感應和作家、作品情感,誦“大江東去”我即蘇軾,時空無隔,物我兩忘,就能夠引領學生進入作品,融入作品,在情感的體驗中實現對現實的超越而進入審美的境界。

其四是文學作品教學對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促進。由于新聞專業對學生書面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這一點在新聞專業文學課教學中更有著特殊意義。雖然說文學課不是寫作課,不進行專門的各文體的寫作訓練,也不是播音、演講、節目主持等課程,不進行專業的言語技巧訓練,但是文學課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大量閱讀、欣賞、理解、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語感,促進其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地感知、領悟、把握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在上世紀30年代就認為,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學的基礎。葉圣陶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⑥要建立良好的語感一在于(緊轉第180頁)

(緊接第190頁)通過語言的量的積累,達到語言的豐富性,二在于通過質的提升,獲得精湛的語言技巧。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語言文化的精華,新聞專業文學課為學生打開了通向這一語言寶藏的通道,通過文學課的學習促進學生在采訪寫作、播音主持等方面語言能力素質的提高,也正是文學課作為新聞專業文化基礎課的意義所在。

四、對新聞專業文學課教學方法的探討

我們認為,根據上述新聞專業文學課的教學特點,探索與新聞專業的教學目標、專業特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保證文學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首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教學機制。教師應充分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中,在保證教學大方向的前提下,應摒棄門戶之見,引導學生展開多維度、多層面的思考與討論,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在學生平時作業方面,可以布置專題作業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進行研究式學習;在學生成績的評定上,教師也可以采取更靈活的形式,如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份額,以論文取代閉卷考試等。

其次,倡導以美育為核心的“移情”化教學方式。立普斯“移情說”認為,美感產生的原因在于主體將情感投射到事物上,使感情成為事物的屬性,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在文學課教學中,應倡導教師采取“移情”化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自我的“移情”導引學生的“移情”,在課堂上營造充滿藝術魅力的美的氛圍,從而實現文學課的美育功能。

其三,結合新聞專業特色,開辟第二課堂。文學課的開設只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入文學的美的殿堂,因而,文學課的學習不能囿于教學大綱所選擇的有限的作品篇目,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多讀作品,讀好作品,組建文學愛好者社團、小組,召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討論會、座談會、報告會;要結合新聞專業特點,開辟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如結合播音課、節目主持課開展名篇誦讀,舉行朗誦會,小話劇演出;結合攝影攝像課、節目制作課進行文學作品的改編攝制等,實現優秀文學作品與學生的接觸“零距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夭天曰天天躁天天摸在线观看 |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黄网|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h黄肉动漫在线观看| 老鸭窝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护士一区二区三区|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视频官网天天视频在线| 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网|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欧美性色xo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视频| 噜噜影院无毒不卡|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jizzjizz丝袜老师|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狠狠狠狼鲁欧美综合网免费| 再一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视频|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卡2卡| 国产四虎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91进入蜜桃臀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小屁孩cao大人| √最新版天堂资源网在线|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dvd| 成年黄网站色大免费全看|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日韩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