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時代文學理論課的調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世紀末以來,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數字媒介為代表的視覺文化迅速興起,使得圖像、文字、聲音的交融成為一種事實,對傳統的閱讀方式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文學理論課如何利用現代電子傳媒技術,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圖像化、聲音化,是每一個文學理論課教師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本文以信息時代電子媒介為論述對象,考察、分析其給文學理論知識的傳達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一、信息時代文學理論課面臨的文化現實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開始獨霸天下,它不僅改變著世界的樣貌,也改變著現有的文化形態。尤其是圖像文化的出現,使傳統的紙質文字文化形態遭遇了空前的危機。自古希臘以來,語言是最重要的理性范疇,認為“感受主要是推論性的,它使言詞優于意象、意義優于非意義、理性優于非理性。但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卻從根本上顛覆了語言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后現代主義認為感受是圖像性的,視覺感受優于刻板的語詞感受性,圖像優于概念,感覺優于意義”。在后現代主義學者看來,感官和經驗優于抽象物和概念,反對那種以文本與話語為中心的文本主義看法,“感覺美學”是優于“解釋美學”的。后現代主義對圖像和視覺的推崇直接改寫了現代主義美學,在這之前,由于藝術與生活的分離,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滿足可以在藝術中尋找到寄托,反映大眾日常生活的文化是被排除在美學視野之外的。而后現代主義解構了現代主義精英權力話語所設定的界限和秩序,重新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發現了另外一種藝術類型:大眾文化,認為大眾文化是虛假的藝術體制的揚棄形式,藝術家們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將美學元素融入到大眾文化創作中,創造出一種超越了先前文學樣式詩、小說等局限的多元性的新感受藝術形式,它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文化的轉型和擴張,使文學觀念發生了改變,由舊有的文學是意識形態、認識教化轉變為文學是日常消費、消閑娛樂等。
二、信息時代電子媒介對文學理論課的意義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地使不可掌握的東西變成可以掌握的東西的過程。為了使“不在場”的“在場”,人類發明了語言文字,用語言文字來記載、保存、呈現人類文明。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開始由抽象性的語言文字向直觀的圖像化發展,圖像認知成為一種必然。福柯曾經指出,人類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從“黑暗”“封閉”“保守”“隱蔽”,向“照亮”“透明”“啟蒙”“去蔽”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文字對文學意義是一種遮蔽,而圖像卻是一種敞開,以可視、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語言文字抽象的內涵,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不費解地享受藝術的審美心理和消費心理。消解了往日高高在上的高雅文化的權威性,使得精英文化在圖像的闡釋下變得通俗易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電子媒介的介入使得深奧艱澀的文學理論課變得通俗易懂成為了可能。
(一)文學理論的圖像化成為了可能知識的傳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文學理論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規律的理論總結,因其語言的內指性和抽象性、分析性導致了課程自身的晦澀難懂。再加上當代大學生是在圖像、傳媒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習慣于可視、直觀的閱讀接受方式,對于蘊含豐富、復雜的語言文字的閱讀方式有著抵觸的畏難心理,在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轉化過程中存在著困難,從而喪失了學習文學理論的熱情和興趣,造成了教與學的困難。因此,如何根據文學理論的專業特性和接受主體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調整教學方式,是新媒體時代每一位文學理論教師必須思考、面對的課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改變文學理論教學窘境提供了途徑。在電子信息時代,文學理論知識的傳授、表達,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語言文字,而是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的文學理論內容能以聲音、圖像單一的或者兩者與文字相互結合的方式呈現。這樣文學理論的內容就不再單純地存在于純粹的語言文字中,而是溢出了傳統語言的范圍,存在于圖像文本中了。這就大大增強了文學理論的形象性、生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圖像、聲音在闡釋本該屬于文字表達的內涵時,也要常常運用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因此所彰顯的審美體驗并不亞于文字文學作品所能激起的審美沖動,比如相較于小說,作為影視劇的《紅樓夢》,那種繁冗復雜的空間敘事、復雜交錯的人物關系、具有古典文化韻味的語言描寫,都在形象、生動的畫面中以直觀的方式坦陳出來,就連文字中的隱喻事件也可以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段背景音樂,甚至一個鏡頭得以展現。人們在輕松娛樂中就可以饒有興致地認識、了解、掌握《紅樓夢》(大學生不是學者、研究者)。這是傳統語言文字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圖像的形象化特征還有利于教師將抽象的理論意識通過圖像以物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語言是一種靜的載體,借助圖像平臺卻可以把自己鮮活地表現出來,文學通過圖像可以把語言文字變成直觀形象、把想象的描寫變成可視的畫面、把抽象的理論內容變成通俗可感的畫面、聲音。文學意義的闡釋不再是語言的專利,“圖片”也可以敘說理論。文學理論的圖像化使得理論具有了語言文字敘述所無法比擬的形象性和真實性,增強了歷史的“在場性”。比如魯迅小說《祝福》中有關祭祀場面的描寫,影視畫面所展示的不僅僅是民間風俗,我們還看到了當時中國的歷史現實和魯迅先生哀嘆的國民性:封建禮教的迂腐性和毒害性,以及下層人民的麻木、愚昧。圖像巧妙地把理性的精英文化和一定的娛樂化元素對接起來,使得精英文化離開書齋開始走向大眾?,F代傳媒成為大眾解讀經典的有效途徑。
電子媒介在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接受方式。當今的大學生,通過圖像與網絡接受信息的方式遠遠超過對傳統紙質文本的閱讀,在我們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審美趣味時,目前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是,在守護和建設人類精神家園的同時,針對大學生的現狀,盡可能地多利用電子媒介,運用圖像文本的特點來增強文學理論課的趣味性、生動性,使學生在樂學中盡可能多地學習文學理論知識。多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可以避免教學的平鋪直敘,能夠立體、直觀、多層次地展示教學內容。而且運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把學生帶入到文學藝術的情景中,在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中完成知識的掌握。大大地促進了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認知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圖像認知已成為人們了解世界、掌握文化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從技術層面重新塑造了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還從審美層面和心理層面滲透到人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影響著人們認知方式和接受心理。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文學理論教師需要在對知識的表述闡釋過程中,結合專業特性和學生的實際閱讀習慣,搭建起圖像文化與文學理論溝通的橋梁,使晦澀的理論知識通過多媒體手段變得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多媒體技術實現了語言文本與圖像文本在某種程度上的共生與互讀,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現代人的接受方式和審美趣味。
(二)文學理論的日常生活化成為可能文學理論知識理論性很強,又囊括了古今中外文論和文學史、文學批評的知識,冗繁而龐雜。對剛剛入學、專業知識儲備較薄弱的大一新生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教師在講授時,要考慮如何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和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相聯系的具象知識。讓高深的理論日常化、生活化。電子媒介的崛起使文學理論的日常生活化成為了可能。影視、因特網、手機等占據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的同時也從各個方面規定和制約了我們,決定了我們的認知邊界,甚至阻隔了人與客觀世界的鮮活聯系而使人生活在“虛擬環境”里。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閱讀行為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有深度的經典文本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而迎合感官愉悅的圖像閱讀卻大受歡迎,網絡、廣播、報刊等成為各種消費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影視、網絡成長起來的,他們對文學的感受、體驗和認識更多的是來自影視、網絡、手機,而非文學文本的閱讀。因此,教師的授課就不能一味地固守書本知識,在文學作品和文學史里打轉。其實,文學理論知識的闡釋并非只能由深奧的理論和固化的文學作品來完成,生活中很多的文藝現象都可以闡釋文學理論,比如廣告、電視文化節目,甚至茶吧、廣場都晃動著“文學性”的影子。
尤其自9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的興起,人們對文學、文學的特點以及文學的作用、發展、演變趨勢等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通常對文學藝術的深度、意義不再關注,更愿意接受的是藝術的游戲化、休閑化、享樂化,連傳統的沉思默想式的文學閱讀也正讓位于電子傳媒所帶來的超感官的視聽享受。因此,文學理論教學要面對這種變化了的文化現實,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大眾文化的圖像化、娛樂化引進到課堂中,在保持文學理論知識科學性的同時,利用影視、廣告、網絡文化等來淡化文學理論的理論色彩,在引領學生進行感性審美體驗的同時,逐漸引導學生向理論高度邁進,在學生消除畏難情緒、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可逐步加大、加強理論深度和理論高度的學習,在循序漸進中完成文學理論知識的學習。
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是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重要著眼點。大眾文化的出現,使審美現象滲透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消弭了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界限,社會進入了一個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高唱凱歌的時代。面對自身的高度理性本質和接受者對圖像文化的推崇,文學理論課必須適應現實時代作出調整,充分利用影視等圖像的便捷、感性、直觀、輕松的特點,實現對高深文學理論的“去理論化”,以直觀、可視、不費解的理念去調試、建構當代文學理論課的教學模式。
作者:張麗青 單位:集寧師范學院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