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高中課本文學教育的四個確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作為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理應注入到高中生的發(fā)展中去。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特別是在教材選編中,文學作品只是進行語言訓練的一個例子,沒有其自身的獨立地位,文學自身豐富的意蘊被人為的抹殺掉了。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在晚年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語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學作品,但并不是用來進行文學教育,而是用來‘讀寫訓練’的,連古典文學作品也不例外。這樣的語文教學、語文教材,實際上是一種互相掣肘,兩敗俱傷的作法。”語文教材對于文學教育的落實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豐富的文學寶庫中選擇哪些作品來實施文學教育,這就是教材的選文問題;二是如何使這些選文發(fā)揮教育的價值。這就涉及到對于教材結構的研究。本文試圖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為例,來探討教材如何落實文學教育的目標。
《課標》關于文學教育一共列出了三點:(1)學習鑒賞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求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2)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到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3)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的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的意義和歷史局限。由此可見,高中語文課本中要落實文學教育的內容包括:1.向學生傳授文學基礎知識。2.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文學作品的一般方法。3.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一般能力。4.促進道德情感思維品質的健康發(fā)展。
二、課本文學知識選擇要定性
(一)非系統(tǒng)性:精要、好懂、有用
中學階段的文學教育并不是要培養(yǎng)文學家或者專門從事文學的工作人員,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為學生的精神發(fā)展提供糧食,使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都得到提高。所以對于文學知識的傳授,應當秉持“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所傳授的知識應當是最基本的,不應當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比如人教版課本中關于文學教育的知識包括:作家和作品的知識、文學作品構成方面的知識、本篇課文在文學發(fā)展史方面的知識、某類型文學創(chuàng)作知識、特定篇目作品欣賞與評價的知識等。而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文學文本必須的基本知識。
(二)非獨立性:依托課程、教材、課堂
大多數中學生畢業(yè)以后很難再有機會接受系統(tǒng)的文學教育,他們中學階段的文學教育將成為其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學習經歷。所以,高中階段文學教育的知識應該是依托于課程,依托于教學,依托于課堂,在動態(tài)的學習中實現其功能,而不是一些獨立的體系化的知識傳授。人教版教材在文學知識的處理上都沒有采取相對獨立的知識短文的形式。而是根據閱讀目標,適時的穿插在導學材料和練習題中,體現了知能轉化的及時性,使知識的輔助作用得到了及時的發(fā)揮,這種知識與其他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科學的,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比如詩歌單元導語中介紹詩歌特點,主要強調一種史的意識,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作品,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抓住這基礎知識,同時盡量多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課本附錄資料中的知識,材料視野開闊,可讀性強,短小精悍,既富有學術深度,也有知識的廣度。
三、課本文學選文編排要定篇
任何文學作品,并不是專為語文教育服務的,它們只是一種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資源而已。《課標》關于選文提出“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采,難易適中,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從高中文學教育的地位考慮,在文學作品的選文標準上,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定篇。
(一)從經典性定篇
課本選文應該從整個文學史的角度來認識文學經典。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指出:“經典不是指一本書擁有這樣或那樣的優(yōu)點。經典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們由于各種原因的推動,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所閱讀的書。”文學經典,是經過歷史的篩選而沉淀下來的精髓,是一個時代文學成熟的標志,是垂范后世、被眾多讀者所傳誦、歷久彌新的文本,有恒定的文學價值。本套教材文學作品的選編都是以名家名篇為主,比如詩歌的選文,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戰(zhàn)國時期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離騷》,到漢代樂府詩集的名篇《孔雀東南飛》,以及漢末曹操,東晉詩人陶淵明,再到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到宋代劉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到現當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艾青等。基本上是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各個階段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小說單元的八部小說,戲劇單元的中外戲劇等都是文學史上的精品,也是以往教材選編的“熱點”。
(二)從可感性定篇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美感與情感的藝術聚合體,閱讀欣賞文學作品不僅在于懂,更在于感——可感性。就個別作品而言,這種可感性是就其基本語言形式而言的。對個別詞句段落的不理解不要緊。但是,如果整篇作品的語言模式都感覺不到的話,那么,這樣的作品是不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注意選文的可接受性,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選課文。人教版高中課本文學選文有以下特點:內容貼近現實,選文有時代性;題材豐富多彩,重視開發(fā)體現多樣性文化的選文;意蘊情深意濃,選文充滿情感和美感;篇幅長短適中,選文篇幅適合課堂教學和教學安排的考慮。全部五套必修教材文學作品共67篇,占全部作品的68.3%,大多是學生喜歡的、能激發(fā)他們情感和美感的經典篇目。
四、課本文學訓練設計要定量
高中課本的文學教育訓練應該以課本為依托,利用教材上的訓練,鞏固文學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教材設計者,要精選訓練內容,遵循文學教育的內容定閾,來設計相應的訓練。具體來講,在訓練定量上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整體感悟、品味語言
即使涉及到字詞句段的分析,也要求學生在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領悟的基礎上分析。比如人教版課本中以下訓練題目:《林黛玉進賈府》的習題三“品味下列的人物語言,分析他們的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材料略);古代詩歌《蜀道難》的習題三“這是一首樂府古詩,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它的長短句,參差錯落,如行云流水,一氣貫注。試結合下列語句劃分節(jié)奏,并體會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材料略);這些訓練就要求學生要結合對文章整體的理解,來具體進行語言分析。
(二)積累運用、適當拓展
學生在對文本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以后,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書寫自己的心中之情﹑之事。訓練的內容既要受到課文的激發(fā),又要貼近學生,對于學生加深文本的理解和寫作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比如人教版課本中以下訓練:在詩歌和古代的散文的“研討與練習”中反復出現“朗讀”“反復朗讀”﹑“認真體會”“背誦”等字樣,全套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文學作品共29篇。絕大部分是古代作品,要求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背誦中積累材料。有些題目要求學生通過給定的材料或查閱資料進行拓展閱讀﹑思考﹑表達,思考和表達的內容有的是題目提供的,有的是由學生自己把握,要求通過寫作“說說你的看法”“陳述你的觀念”。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廣泛閱讀,主動探究。如《語文1》的《小狗包弟》“研讀下面的材料,聯(lián)系課文,選取一個合適的話題,寫一點獨特的感想,與同學討論”。再如《語文3》“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祥林嫂捐了門檻,仍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你覺得增添這個情節(jié)妥當嗎?寫一篇短文,說說你的看法”。
(三)主體閱讀、多元解讀
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特別強調閱讀主體的獨特感受,在不影響文本內涵的基礎上,訓練應該設計一些允許學生多元解讀的題目。比如新版人教版教科書的練習活動要求學生自己理解、評論類的練習占了相當的比重。比如:《語文1》中的:“《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于‘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它的意思。你有什么看法”。題目沒有直接問“姑娘”這一具體意象指的是什么,而是提供材料,引導學生比較閱讀,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想象,在體驗的過程中,尋求個性的答案。中學文學教育是一種狹義的文學教育,所以實施高中文學教育應當采取一種中心明確而又邊界開放的慣例的文學觀,也要選擇合適的課本來組織教學。課本的編排應該注意文學教育的內容、知識、選文、訓練的確定性,教師教學也應該不要迷失教學目標,也不能偏離教學目標。但課本畢竟只是一個實施文學教育的載體,教師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視野還可以再開闊些,訓練活動也可以更豐富些。
參考文獻:
[1]張志公.關于改革語文課、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些初步設想[J].課程教材教法,1985,(3).
[2][阿根廷]豪•路•博爾赫斯著,倪華迪譯.作家們的作家•論經典[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楊小明